土遗址加固工程——西夏王陵三号陵的保护加固
作者:李最雄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西北部,南起贺兰山榆水沟,北迄泉介沟,东至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下,东西宽4.5km,南北长10多公里(东经105°19′26″~106°3′51″,北纬38°0′49″~39°4′55″之间)。总面积约50k㎡。根据银川市总体规划,陵区被列为银川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和西部旅游区规划的重点项目。
1988年,西夏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文物古迹遗存众多,在50k㎡的范围内,布列有9座帝王陵,253座陪葬墓和数处建筑遗址,以及砖瓦、石灰窑址多座。西夏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相对集中的格局,自南向北分为4区。前3区原始地貌和遗址保存较完整,每区陵墓地上夯土台基、版筑残墙尚存,陵园布局清晰;4区,因六七十年代修军用设施而受到极大破坏,且被大规模的现代建筑所围困。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陪葬墓62座,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陪葬墓65座,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陪葬墓108座,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陪葬墓18座,并有西夏祖庙一座。
(一)三号陵价值评估
西夏王朝,1038年建国,1227年灭亡,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鼎足而立,国土数十万平方公里,立国上下近200年,在几乎占我国北方领土一半的土地上,创造了闪耀着民族异彩的灿烂文化,并在荒漠的西北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但是,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西夏的记载却如凤毛麟角。著名的西夏史研究专家吴天墀先生曾十分感慨地说,在我国二十四史中,有《金史》、《辽史》,却独独没有西夏史。文献的缺乏给西夏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曾使西夏一度几乎成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因此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西夏文物古迹的研究。
西夏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西夏建筑类遗址。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首先是研究西夏陵园制度,进而是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最好的资料。西夏陵现存9座帝陵,200多座陪葬墓,占地面积约50k㎡。每座帝陵包括了鹊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八种20余座各类陵园建筑,200多座等级不同陪葬墓耸立,墓园建筑清晰可辨。整个陵区几乎可以让我们看到西夏社会的一个缩影。据文献记载,西夏陵系仿巩县宋陵而作,事实上,西夏陵既有在基本制度上与唐宋陵墓一脉相承之处,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尤其是西夏不在陵上做寝宫的(陵区未发现寝宫遗址),更是具有先于明代,首开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改革之先河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西夏陵作为建筑类遗址,是研究西夏建筑技术进而研究西夏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的最好资料。一般认为,各个时期最大量建造的普通住宅,由于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有限,常常不能代表那个时期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而那些专供皇族使用的宫殿、府邸、寺庙和陵墓,则是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材料,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以是各个时期建筑成就的集中代表。它能灵敏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种变动,因而是建筑历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存的各个时期的帝王陵园,以西夏陵的土木建筑部分的遗址保存最好。陵区内至今夯土墩高低错落,陵城墙垣断续相连,特别是20m的帝陵塔或陵台,八角七级,形制清晰可辨,土遗址周围遍布砖石彩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各类鸟兽形琉璃装饰器,有许多都是在唐宋陵园内未曾发现的内容。这些重要的遗迹、遗物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西夏陵园建筑的宏伟规模和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有别于中原地区汉族陵园建筑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所以,西夏陵不仅是研究西夏建筑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三号陵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气象水文特征
据宁夏气象局提供的银川市1995~1999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9.7℃,最高温度36.8℃。相对湿度56%,最小相对湿度1%,年降水量183.8mm,日最大降水量53.2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171~189d,平均风速2.6m/s,极大风速28.8m/s,图14-9为风向频率玫瑰图,由图可知,本地多西北风和南风。据1978年水利资料,在陵区内洪水流量可达35.3m3/s。
2.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地下水埋深较大,为120m,地下水中Ca2+为0.20g/kg、Mg2+为0.20g/kg、Na+为0.05g/kg、Cl-为0.09g/kg、SO上2-下4为0.49g/kg、HCO上-下3为0.97g/kg,pH值8.0。
3.地质地貌特征
三号陵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的洪积扇上,属西山东川的地貌格局。地层为第四纪洪积堆积,地表系戈壁砂砾石,深层以砾石粗矿为主,结构紧密,承载力大,属减缓地震危害的特殊地质结构,陵区附近无黄土堆积,陵区冲沟发育,现已采取了防洪措施。本区地震裂度为Ⅶ度。
(三)三号陵岩土工程勘察
三号陵现存的建筑遗迹主要为夯土部分。夯筑墙使用的是传统的版筑技术,采用分段夯筑的方法,板与板之间有明显的接缝。每板的长度一般在3m左右,短的约2.7~2.8m,长的约3.5~3.7m。
1.遗址土的物理化学特性
(1)遗址土化学组成特征
1)矿物成分特征
表14-7是遗址土的矿物组成,从表中可见,遗址土中的主要黏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其中伊利石的含量占6%~13%,绿泥石占4%~7%。土料伊利石含量占15%,绿泥石占8%。
2)易溶盐组成(表14-8)
表14-8给出了遗址土的易溶盐的类型及含量,其中神墙的易溶盐类型主要以硫酸盐和氯盐为主且含量较高,而陵台、西碑厅、西鹊台的易溶盐含量相对较低。
(2)遗址土的物理性质
1)颗粒组成(表14-9)
2)遗址土的物理指标
表14-10给出了三号陵、四号陵、六号陵不同位置遗址土的物理指标。由表可知,遗址土的塑限含水量在12%~15.1%之间,液限含水量在17.9%~23.7%之间;而遗址不同部位夯土层的干密度、孔隙性差别较大,其中陵城东西墙的干密度高于南北墙的同一夯土层,其上部的干密度明显地大于下部的,其孔隙性具有同样的特征。
3)遗址土的崩解特性
图14-10为遗址不同位置夯土样的崩解特性比较柱状图,由图可知,三号陵南、北神墙夯土崩解速度快,这个特征与干密度和孔隙度的大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四)三号陵保存现状
1.三号陵概况
三号陵即现已对外开放的“西夏王陵”或所谓的“昊王坟”,它位于2区东北面,南距1、2号陵3500m,西距4号陵2000m。周围地势开阔平坦,海拔高度在1161~1165m之间。陵园属无外城结构,茔城面积约15万㎡,方向150°。根据专家推断,3号陵为西夏国景宗李元昊的陵墓。
三号陵是诸帝王陵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鹊台、陵台等遗址基本完好,陵城城墙、门阙等遗址大部尚存,陵区的基本布局清晰可辨(图14-11),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三号帝王陵由南向北依次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南门、献殿、陵城东西门及神墙、墓道、盗坑、陵台、陵城北门、角台等地面土遗址组成。
2.保存现状
角台:位于三号陵区最外沿,独立位于东北、西北和东南、西南角。目前东南、西南两座角台已坍塌,西南角尚可分辨出台基,东北、西北角两座尚存,但风化破坏严重,需防止倒塌危险。南边2角台相距约520m,北边2角台相距272m,南北联线约460m。
鹊台:分为东、西两座,东鹊台损坏程度较西鹊台严重,外表面墙体大块剥离,根部掏空,急需加固保护。鹊台底部直径约12m,东鹊台高8m,西鹊台高6.8m。
碑亭:分东、西两座,西碑亭已发掘,并建简单保护棚,东碑亭则用砂土封闭予以保护。
月城:在碑亭以北,呈长方形,尺寸为126m×51m,目前已基本坍塌,保留门阙两侧夯土墙,但遗址墙基尚存。
陵城:四面以神墙环绕,呈长方形,南北长180m,东西宽160m,神墙东、西墙体、四角阙及四面门阙两侧的夯土墙保存较好,南、北两墙墙体多已坍塌。神墙的病害较严重,根部掏空、裂隙、冲沟、坍塌等均存在,根据统计,坍塌墙体已达189.1m,约占墙体总长的27.8%。如不尽快加以保护,后果将不堪设想。
献殿:留存一高约1m的不规则圆形台基。
墓道:(又称鱼脊梁)高出地面,上有碎石覆盖。
盗坑:在墓道北端,深约5m,直径约20m,坑内长小树多棵,两侧有土堆。
陵台:陵区最高大的建筑遗存,高约20m,底径33m,表面风化严重,北面自上而下有一条水流冲沟深深凹进陵体表面(约1m深)。另外经观察发现,陵台西北侧表面的损坏较东南侧为严重。孔洞风化、剥离、冲沟,陵体根部掏空等病害均存在。
三号陵地面遗存详细现状见表14-11。
3.陵区内排水路线的调查
根据调查,目前陵区内有4条路线可将雨水排出陵区,方向均为东西走向,另外由北向南也自然形成水路(图14-12)。
陵城内城排水均经陵墙东南角流出陵城,致使该处墙毁坏形成水道。陵城西北角由于墙毁而使外面的流水经过该处流入城内,加剧了城内的排水流量,月城内水流经东南角流出。陵区、月城、陵城的汇水面积见表14-12。
另外,通过地形测绘得知,东阙台处与陵城西北角的高差为7.2m,在一般的情况下,如遇短时暴雨,在如此大的迎雨面积上汇积极易产生急流,冲刷毁坏靠近流水路线的土遗址。因此,在保护加固时,应对现有的流水路线进行整治,特别是彻底解决好陵城流水穿过东神墙的问题,确保土遗址不受水流的冲击。
调查中发现,月城内靠近倒塌墙处因地势较低而形成积水,水的存在使土遗址根部潮湿,从而加剧了可溶盐在夯土中的破坏作用,最终导致了遗址的坍塌。陵城南墙的大部分墙体坍塌,也有与月城相似的原因。
(五)三号陵的病害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历经约800年的西夏陵产生了许多病害,也就是这些病害使得陵区的遗存逐渐地被破坏,甚至消失。经过现场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三号陵存在的主要病害类型有墙体坍塌,墙体、陵台表面冲沟发育,墙面片状剥离,干缩开裂,人为破坏等五种。
1.墙体坍塌
由于墙根遗址土在可溶盐活动下变得疏松,随着风的掏蚀作用而使得墙基凹进墙体,这样使得墙体局部的支撑力降低,墙体便沿夯土层层状剥离、墙体开裂、坍塌(图14-13)。此类病害主要分布在南、北神墙的南侧面,东、西神墙的西侧面,而南、北神墙遗址由于极易崩解,所以双重因素造成其破坏严重。
2.冲沟发育
由于本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且以集中式降雨为主,一旦具有一定的汇水面,便会在遗址表面形成规模不一的冲沟。如陵台北侧的自上而下的大冲沟,严重威胁陵台的保存(图14-14)。另外,由于在夯土墙上存在有版筑接缝,其接缝处的土体强度较低,降雨又极易造成冲刷,便形成冲沟(图14-15)。
3.墙(台)面片状剥离
此类病害分布最广,但主要集中在东、西神墙的西侧面,南、北神墙的北侧面。由于干湿循环的急剧变化而引起干缩,在墙体表面形成龟裂,使得墙体表层的土体与墙体之间形成一软弱面,在风和其他营力的作用下逐渐剥离。
4.干缩开裂
原来埋藏在底下的土遗址,由于考古发掘而被揭露,这样本来潮湿的遗址急剧变干而收缩,便形成大量的裂隙。裂隙面的土粒不断地风化脱落使得裂隙宽度变得越来越大,并成蜘蛛网状分布。西碑亭台基上便存在此类病害。
5.人为破坏
过去西夏陵无人管理,人为破坏相当严重,甚至有人在鹊台和神墙上取土。随着西夏陵管理处的成立,此类现象不再发生。但是,由于人们对土建筑遗址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游客随意攀登、践踏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将严重地影响遗址的保存,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人为破坏有时比自然破坏对土遗址的威胁更大。
(六)三号陵的总体保护
西夏陵三号陵保护工程是一项涉及岩土工程、水利工程、考古发掘、古遗址保护、工程施工、环境治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文物保护工程。针对三号陵目前存在的病害,总体保护方案为:
1)考古发掘工作与保护施工同时进行,以避免考古信息的破坏和丢失。
2)防坍塌加固。此病害主要表现为墙(台)体根部掏蚀凹进,墙体沿夯土层大块脱落坍塌。设计采用砌筑土坯或夯土的方法充填掏挖部位,达到加固稳定墙体的目的,加固后的外表面可用PS、黏土做旧,达到与其他墙体一致。土坯或夯土所用的土应采用墙体坍塌土或级配与此类似的黄土,但干密度必须达到1.7~1.8g/cm3。
存在裂隙的坍塌体,要采用木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采用锚固的方法加固土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已被实践所证明。而采用木质杆件作锚杆承受土体的荷重,则主要是考虑到木质锚杆与土体有较好的黏接性和耐腐蚀性,完全可以满足土体荷重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文物保护修复中尽可能使用传统材料的原则。在插入钻孔前事先对木质锚杆做防腐处理。
常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见表14-13。
如果我们采用直径为50mm的桦木做锚杆,选用表中数值可计算出一根锚杆自身可承受约20kN的拉力(约2t)。以上数值可以看出,用木质锚杆锚固土体在强度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关于木锚杆的含水率的问题,也是人们担心锚固质量的原因之一。因为含水率高,木锚杆的收缩必然大,这会直接影响锚固质量和效果。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银川地区一年内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在9.6%~13.5%之间,平均为11.8%,木材的含水率是很低的,不会对锚固质量产生影响。
我国53个城市木材平衡含水率平均值见表14-14。
裂隙灌浆材料采用PS-F、PS-C系列。
3)冲沟整治。主要解决陵台及墙体冲沟的问题。陵台最大的一条冲沟可考虑采用锚杆连接和加筋技术,即先对冲沟进行表面清理和PS渗透加固,再布设一定数量的木质锚杆将加筋夯土与台体相连以填充冲沟,以防冲沟被雨水继续冲刷,影响台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对于墙体版筑接缝冲沟,多半已成为裂缝,需先进行裂缝封闭灌浆,然后再进行表面处理。
4)防风化加固。遗址表面风化病害较复杂,主要表现为风、雨蚀所产生的片状剥离等。而且分布广,陵区所有土遗址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类病害,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①对风化程度较轻,龟裂缝相对较少的部位,可采用PS材料直接渗透加固。PS材料必须达到一定的模数。②对东西神墙的西侧面(或鹊台、角台等西北侧面)因表面风化严重,片状剥离体明显地依附在墙体上,轻轻触动,剥离体就会脱落。此类病害在西夏陵的各单体遗存上分布最广、危害很大。根据现场实验的结果,将采用小竹铆钉与灌注PS-C浆液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加固。
5)干缩裂缝处理。对西碑亭的干缩裂缝,可采用PS系列灌浆材料进行灌浆的方法予以封闭。一般小于2mm的裂缝可用PS直接灌浆,大于2mm的裂缝可用PS-C对裂缝进行封闭灌浆。
6)排水问题的处理。①对处于水道边沿的墙及基台设置防水挡墙等设施,使水流不能直接冲击神墙及基台。②在水流冲出水沟的地方建排水沟,排水沟应低于目前的地面,使水流在地面以下流淌排出。
7)人为破坏的防止。解决人为破坏的方法主要有2点,①加强陵区管理。②设置护栏、警示牌等,禁止攀登踩踏。
丝绸之路石窟遗址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