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悲变相图

作者:贾应逸编著


     
  这是描绘于中心殿堂正(西)壁的壁画。画面中央是在红色地上描绘:彩色琉璃构筑的池水中碧波涟漪,莲花怒放,水生动物游弋。两条尾部相交的龙,围绕着从池中涌出的莲座和树枝盘绕而上。遗憾的是上方的莲花宝座仅有一点残余,座上的主尊像荡然无存。画面右侧,即池水右侧,一头梳高髻,上身袒露,腰结裙,腿裹护胫的婆罗门正抬头望着主尊,应是赴会的婆数仙及弟子。其上方身披铠甲、手持熏炉的天王前来护会。后面身穿白衣的男子,可能是乞钱的贫人。右端上方绘有助会的金翅鸟王,虽已残损,仍可见脚蹬缝缀红色边饰的短靴,腿裹华丽的护胫,坐在金翅鸟背上,仅见的两手,左手持绳置腹前,右手放膝上。水池的左侧有赴会的功德女、天王、帝释、降三世明王、摩醯首罗天。画面两端下方涂成绿色地,表现立在红色火焰中守护法会的金刚。右端是辟毒金刚,棕色皮肤,肌肉块块凸起,威武有力。两头六臂,面呈愤怒状,上有一骷髅,红发上竖,蹙着红色眉毛,瞪着充血的圆目,凶猛、恐怖。上面两手举起,分别执金刚杵和法轮,中间一手持羂索,一手向下,正在制服蹲跪于前方的象头夜迦鬼母(毗那耶歌);其余两手交叉置胸前。左端火焰中为赤面金刚守护法会,毗那耶歌鬼父蹲跪合十。
  从这幅壁画中配置的这些眷属图像看,该图应是大悲变相,主尊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种金刚界的曼荼罗,根据《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绘制,流行于唐末至宋代。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拿走一幅描绘于太平兴国六年,即981年绢本着色的同类画,画面中墨书汉文题名,与该图像内容基本相同。

吐鲁番壁画/贾应逸编著.—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