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亚洲腹部的鸟瞰

作者:(英)斯坦因







  本书用意在把我受印度政府之命向亚洲腹部作连续三次探险的重要情形,扼要叙述一番。这三次探险的开始,远在1900年至1901年,第二次在1906年至1908年,第三次在1913年至1916年。前后历时七载,马上步下,所经过的程途,总计有2.5万英里左右。
  旅途的进行是要用这种半古代式的方法,所要去的地方又是那样的辽阔,时间是那样的长,又要为有系统的考察,便不能不作适当的准备,以好熟悉那片广漠无垠,而在地文上以及人类历史的遗迹上特别有趣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地包括西达妫水(Oxus)东抵中国本部的“中国突厥斯坦”。那里无论是山岭或是滴水俱无遍望是沙的平原,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带,但是在过去的历史上却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古代印度、中国以及希腊化的亚洲西部文明交通往来的通道历好几百年,构成文化史上很绚烂的一章。这些文明在此地各种遗物上留下丰富的痕迹,因为地方的干燥,竟能给我们保存至今。寻找这些古代文明遗迹以及因为当地地形而引起的问题,是我这几次探险最强烈的动机。
  但是从近代的眼光看来,亚洲腹部这些地方在经济同政治上的重要实是微小之至,尤其是天然风景和富源方面,更不足道。此地普通的性质是读者首先必须要知道的,然后对于叙述上重视过去的理由,便容易明白了。我因此在开始的几章,对于整个区域作一概括的考察,即是所谓鸟瞰,然后把此地在历史上所表演的,就我所知叙述一个大纲。
  我的考察队所曾到过的亚洲腹部,大概可以说包有那些广大的高峻干燥的盆地,自东到西几乎正在亚洲中部的半道上。纬度方面北部正止于峻大嶙峋的天山,南部止于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同西藏就以此山为界。东边可说是南山,南山就是昆仑山脉的一支,到太平洋的水道即以此为分水岭。西边直抵险峻的帕米尔山道,这就是古书中的伊摩斯(Imaos),一方面连结天山同兴都库什山(Hin-dukush),而在西边则为妫水的发源地。
  从地图上看来,这一大片地方很像是“自然”有意在地球上发生大文明的几处地域之间,造了这样一座障壁,隔断了它们在文化方面彼此的交流。因为在这片地方以内,自东到西径长1500英里,自南到北也在500英里以上,而生物可以居住的只严格地限于几线沙漠田,这些沙漠田除去些许地方以外,比较又都是很小的地方。此外就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了。这些沙漠无论是散布在高峻的山脉之上,或是位于山麓挟带冰川,穷荒不毛,以及流沙推动的平原上,几乎是任到何处,滴水全无。
  我们所要讨论的区域最大部分都是这种极端缺水的地方,我所称为“真沙漠”者,其性质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特别声明“真”沙漠的原因,是要使读者明白我所要说的地方,同读者在某种意义之下所熟知的《圣经》故事、阿拉伯游记、美国以及南美洲风景画中所有的沙漠情形完全不同。为易于分别起见,这些沙漠我大胆称之为驯沙漠。都会中人,特别是从过剩的人类中心地方来的人,也许要为这些沙漠的静穆空虚以及和平所感动。但是像这种整个部落于长时期内或至少在一定的季节之间,可以在那里游行自在,稳可以找得水源同牲畜牧地的沙漠,遭受敌人压迫驱逐还能安然躲避一时的沙漠,同天山和昆仑山脉间大盆地上我们对面相逢的大部分地方却不相同。
  这块盆地内大部分是充满了沙丘的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和自西至东全长几达800英里以上上面满是碱块以及风蚀了的土块的罗布沙漠。在这些地方因为缺少水分,不仅人类,实际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生存。昆仑山高处同高原的情形也差不多一样。极高处才有一点植物,那里靠近冰河,略有水分,在这种半北极地的环境之下,一年内有很少的几个月可容植物生长,此外就是深窄的峡谷谷底从冰河发源的小溪涧边很有限的一点地方了。沿着这种边沿的沙漠田以及邻近东向的盆地,都是靠着这些小溪涧的流水来生存的;无论何处除去靠沟渠泄水外,任何东西都不能种植。空气中缺少水分以致成功这种情形,这是盆地地理位置所直接酿成的结果,试看地图,这一带地方各面同海洋以及养命的水汽隔离得是多么远,便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这些地方,人类生存和居住所必需的原料大自然既是那样的吝惜,纵使广轮万里,风景方面也说不上有多少变化了。但是那里却有很广阔的地形,划分此地为很显著的几种地带,我们必须连续在此作急速的调查。
  我们可以从西部的山岭开始,这不仅因为希腊、罗马以及印度、波斯的影响由此传入亚洲腹部,然后及于中国,也由于所要横越的这一段山岭较之周围其余的山系更为有趣。我所指的就是那座大子午向的山脉,向西与此毗连的广阔的高原;为方便起见,可指为帕米尔(Pamir)一带。这一座大山脉北接天山,南连冰雪皑皑的兴都库什山,古代称之为伊摩斯。托勒美(Ptolemy)《地理书》(Geog-raphy)中十分正确地称此为内外两伊摩人(intra and extra Imaon)的两斯克泰种(Scythias)的界岭。这些名词大致相当于我们高中时代地理书中的内鞑靼、外鞑靼(Inner and Outer Tartary),就是我们今日的“俄属突厥斯坦”(Russian Turkistan)和“中国突厥斯坦”(Chinese Turk-istan)。妫水和塔里木河两大水系即以此山岭为分水岭。有趣的是高度达2.5万英尺以上的高地带都积聚在分水岭的东边(参看图1)。
  帕米尔高原蜿蜒于高地带的西边,大部分地方由妫水支流和主干流贯其间。此处只能轻轻带过,本书以后各章还要叙述到此,古代以此作贸易和文化关系的通道,而为中国同塔里木盆地与夫妫水区域以及与印度的连锁,在那里都有机会谈到。
  循着刚才所说的路线向东,我们经过曲折干燥的峡谷里,到达称为塔里木盆地的大槽地西部边沿。塔里木盆地里大部分都充满了流沙迁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在未进入到这沙漠以前,可以沿着包围盆地的大山脉急速迈过;塔里木河在抵罗布淖尔沼地隐于沙中以前,如没有这些大山脉上的冰河来供给水源,这一大片整个的地域都会要没有生命存在了。
  高峻的昆仑山脉蜿蜒不断地横在盆地南边。在帕米尔方面开始就有好几座平行的峻岭,印度河即发源于冰河高耸的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及其支流即从这些山岭中迸流而出,这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在这些河谷的上游,即使能够找出什么牧地,也是极其稀少,仅足供少许稀疏散布的吉里吉斯人(Kirgiz)帐幕牧群之用。这些河谷的通路都集中于喀喇昆仑山道。山道海拔在18200英尺以上,是到拉达克(Ladak)以及印度河最上游河谷去唯一可以实行的交通路线。古代此道是否有人用过,今无记载可考。
  再向东,昆仑山脉也愈高,实际上阻绝任何交通。灌溉和阗沙漠田的喀拉喀什河同玉龙喀什河即发源于昆仑主脉的最北部。昆仑主脉之高,几达2万英尺,绵延约300英里,通道大都在极深峻,大部分又极难通行的峡谷之中。在这些河谷的上游,虽然还可得到少许可通的地方,但是因为冰河遍布的北坂崎岖难行,除了熟练的山民以外,几乎寸步难移。从此向南绵延很远是为平均高度到1.5万英尺至1.6万英尺而又无水的西藏高原,缺少原料,所以是一座极大的障壁。不仅无牧草燃料,有很多处所甚至连饮用的水都没有。
  耸立于盆地中和阗一带的昆仑外坂,性质虽然迥异,可是穷荒不毛,几乎仍是一样。在广阔的黄土(loess)平原一面,可以找出冲蚀而成迂回曲折的峻岭和深邃的峡谷(参看图2)。这种情形只有很长很长的水流动作才能如此,但在这些穷荒不毛的斜坂上,既无植物以为保护,只有在很稀少的机会里得到一点大雨或大雪而已。
  冰河围绕的高地东边为玉龙喀什河发源处,俯视塔里木盆地的山脉,蜿蜒至四百英里以上,有如一条长链。在这整个的长链间,北坂山麓是一条砾石造成的斜坡,有些处所宽达40英里以上,到处极端荒瘠。
  转向南去到了塔里木河终点一段,没入罗布淖尔沼地的处所,围护大盆地的山岳至是呈东向的趋势,山势下降。小小的婼羌①(Charkhlik)沙漠田即是古代的鄯善,实际上这是现在塔里木盆地中这一部分唯一永久可住的地方,从此到拉萨约有700英里以上。自此下降的道路在某一时期曾为南方的西藏人和游牧人内犯的通路,这是有理由可以相信的。西藏以及柴达木高原和高河谷地方可以得到的从印度以及太平洋方面吹来维持生命的水分,当然不会侵入围绕盘旋的这一部分大山岭北边的塔里木盆地。一片广阔无际穷荒不毛的壁垒,有些处所只是巉岩,到处盖满了流走的沙丘,从此迤逦而下以及于碱土做成一层地壳的干枯了的古代罗布泊。这在后来我们还有机会说到的。
  越过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昆仑山脉侵入南山之中便看不见了。南山西部俯临疏勒河槽,蜿蜒达200英里,北面斜坂的干燥和侵蚀得更为厉害的情形,因而地形上和我们在昆仑山脉方面所常见的是一样。
  但是越过疏勒河河槽而东以至南山中部,就可以显出气候远为潮湿,因而不同的程度为之大增。这种现象显出同沿着黄河伸展到甘肃省境毗连部分以至西藏东北部高地的太平洋灌域地方已是相近了。受着一年中各季从太平洋气流带来的水分的优惠,肃州河极西端的河谷一带,植物都异常丰富。看惯了昆仑山脉荒凉的景象,再看肃州河同甘州河河源处空阔的河谷地方,虽是很高,有些处所甚至高达1.1万英尺以上,但是仍有极优美的夏季牧草,真是一个很动人的经验。再向东南,雪同雨量愈增,南山极北山岭中甘州河灌域所及的河谷里因此能容许更丰富的森林在那里生长(参看图4)。
  我们现在已说到流入太平洋的黄河区域的分水界地方了,这是我们所讲广阔的亚洲腹部地带的东界。这使我们自然感觉到沿着南山肥沃的山麓从甘州腴壤边沿上向东的气候情形,在这里只要靠着雨雪,便可施行种植,无须灌溉的工作。但是这种水分是不会达到大洋的。
  说到这里,我们一定得绕回去,完成对于山脉一个圆周的考察。南山的水流入额济纳河以没于无水的盆地,北山山脉荒凉的山岭和高原就延展于额济纳河的西边。这些山岭也没入于同样干燥的山系之中,这些山系当地名为库鲁克塔格②(Kuruk-tagh),意即干山。由此更西蜿蜒约400英里,又是一大段地带,既不能生存,也不适于游牧生活。北山和库鲁克塔格相接处成为一大障壁,在那里没有一处南北的宽广是在200英里以下的,最近的地方到现在已逐渐能够耕种了。
  戈壁东西两端古老的山岭断层之间,偶尔可以找出带咸味的水井或泉水,因此成为一个通道,实际上每一次可容一小队的人通过。整个区域常有暴风,因此行人视为畏途,这种暴风大率来自东北,即至春季也往往冻冰。
  天山大山系始于哈密以东,由此向西蜿蜒于塔里木盆地的北边,形成北部的一大屏障,高度广阔各处相差很大,但是无论何处在气候以及同气候有关的各方面,都强烈地显出是塔里木盆地和向北毗连诸地域之间的一个分野线。北方诸地是为准噶尔(Dzun-garia)高原,北界直抵西伯利亚的极南边,也是一个肥沃的大山谷。因为气候特别潮湿,平原山谷概宜于畜牧,所以自古以来,从匈奴人起,以迄于突厥人、蒙古人,此地都曾引起游牧民族极大的垂涎。
  天山屏障虽绵延不断,然而各处间有通道,一年间大部分的时候可以容人骑通过货运往来。所以北方游牧的邻人,仍然有机会向南方的腴壤和商道加以侵略。
  吐鲁番低地方面可以从广大的焉耆山谷中裕勒都斯(Yulduz)高原牧地里长驱直下,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寇略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隅都以此处为入寇的大道。更向西去,库车和疏勒大沙漠田的情形正是相同,一样免不了横越天山过来的攻击。
  现在放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大山不谈,转过来把盆地的本身考察一番。盆地面积的广阔,从下面的事实可以得到一个适当的观念:盆地自西至东直径在900英里左右;最宽处足够有330英里。面积既是如此广大,显著的情形又是那样的均匀,所以此地所表现状态很容易作一鸟瞰,加以简单叙述。这其中最大的是为纯粹沙丘的一大片中央沙漠,普通称此为塔克拉玛干(Taklamakan)。
  发源于昆仑雪山的无数河流,除去和阗河③以外,没有能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就是和阗河也只有夏季的几个月。所有其余的河流一离开沙漠田或同河流毗连的沙漠植物生长地带以后,或者较远或者较近一点,便都没入“沙海”之中了。但是在有史时期以内,有好几条河流的河水一定是北流到很远的地方。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所发掘的几座古代遗址,很足以证明此事。
  这些发掘使我熟悉了这一片大沙漠性质中最显著的整齐性,这大约要算地球上所有沙丘掩覆的荒地中最可怕的了。行人无论是从腴壤田地的边沿或者河床旁边丛林带上进入沙漠,最初经过的总是沙漠植物地带,这些植物大部分是红柳、野生的白杨以及芦苇之类,生长在低下之流沙中间。这一带最特别最有趣的形态是红柳锥,圆锥形的小丘常常密密层层地聚在一处(参看图6)。流沙绕着红柳树迟慢而有定地堆积生长起来。起初很低,经过若干百年常常堆积到50英尺以上。再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上便只有皱缩发白死了已经很多年代的树干露在外面,沙锥上即或生长有红柳树,也是连树尖也已经死去很久的了。到后来连这种情形也看不见了,只有荒凉的沙堆,堆积成岭,有时竟高至300英尺以上(参看图7)。
  所有很好肥沃的黏土,为风剥蚀,遂成为组成沙丘的材料。一年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有烈风吹越沙漠盆地,特别是从东北方面,只要有一点儿地面不为沙丘或沙漠植物所掩盖,柔软的黏土地面便常常为风所刮去了。
  此外我在将来还有机会指出沙漠中各古代遗址,所有的居室以至于古代果圃园亭的残迹,常常位于一种岛屿式的台地上,比附近风蚀了的荒地为高。残败的颓垣与夫倒下的树干此时足以防止土壤的风化,因此保存了原来的高度;四围的地方挖去以后,于是愈变愈低。
  塔里木盆地中间人类可以长久居住的地方只限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周围大山脉之间一小片沙漠田地带。由于极度干燥,此等处所的垦殖只有完全依靠沟渠以资灌溉。因为同样的大气缺乏水分,畜牧也严格地限于河畔狭窄的丛莽之间。此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千年来先后占有天山北面斜坂的乌孙、塞种(Sakas)、月氏、匈奴、突厥以及蒙古诸民族,虽然常常寇抄塔里木盆地诸沙漠田,迫其臣属,但是绝不横越山岭,永远占有其地。他们自己既然享有或者占领了广大的牧地,这些资灌溉为生的沙漠田里面垦殖者勤劳逼仄的生活,自然不大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
  塔里木盆地里边的垦地同所有绝对的沙漠面积相比,真是微乎其微。试看地图,可见盆地里的绿色沙漠田仅仅是代表沙漠的黄色和浅棕色画布上的些微斑点。因为气候干燥,所有这些沙漠田地之上的形态都呈现一种显著的整齐性。无论在何地带,行人到处可以看见同样的小麦、玉蜀黍和棉田,微呈台状以便灌溉;同样的曲折小道,两旁植着白杨垂柳(参看图5);同样的园亭或者果圃,出产和欧洲相同的丰富的果品,并有很好的树荫,足以诱致行人。
  塔里木盆地的东头还有罗布洼地,待我们去考察。这一块低地中央最奇特的地形是盐块堆积的海床,据我们的测量,自西南至东北足足有160英里,最宽处在90英里左右。这表明史前时代此地为一咸水海,当中亚气候尚未干燥的时候,容纳塔里木盆地的水流。在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初次知道此地,此处情形之可怕即已同现在一样。但是现在同干海西北相毗连处还有一样无生物的地方,在那里的现在受着极厉害的风化作用。薄薄盖有一层流沙的黏土地域上面,仍然可以看出很显明干涸了的河床痕迹来。我们的测量已经证明这是属于已经干涸,意为干河的古代库鲁克河④(Kuruk darya)三角洲。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这一个三角洲带了灌溉焉耆河谷的宽车河⑤(Konche R.)和塔里木河的河水,向着当时一部分有人居住的古楼兰前进。近几年来水道方面又起了很大的变动,这些河水重复流入荒漠中一大部分的地方了。
  自从斯文·赫定博士(Dr.Sven Heden)首先发现楼兰的一个故址之后,又发现了很多的遗址,得到丰富的考古学上的东西,足以证明库鲁克河流到这里,在公元第四世纪的初年,这里还有一个古代的终点沙漠田。经过这一片当时曾有人烟的地方,横越外边干海的崎岖难行盐质地面(参看图8),即为古代中国经疏勒河河槽以入塔里木盆地的通路。在本书后面一章里我还要说到现在这一片绝对无生命的地方可怕的情形,以及我们考察队追寻古代横越这一片可怕的沙漠大道时是如何的困难。
  这条中国古道横过楼兰东边的盐质海床,然后东北向转到一处河谷形的低地。由此越过一四周都是奇形怪状的风蚀土台地的干湖床,以至疏勒河盆地的下游,疏勒河的三角洲以及终点的沼地都在此处。
  疏勒河盆地除去敦煌和其他的一些小沙漠田之外,都无居人,我们毋庸久留;此地从东到西虽有220英里左右,而自有史以来天然形势却是极为整齐一律。此地南有高山,北临大漠,而为从中国西北以入中亚细亚的天然走廊,所以甚为重要。在本书后面一章里我还要说到我如何发现考察那些用以保护这条走廊的古代中国废塞和边墙。
  离开疏勒河盆地外为中国中古时代长城门户的嘉峪关,我们到达已经说过的无水地域的东端。此地从东南面甘州河源头和太平洋分水界地方以伸到沼泽的湖床,汇合肃州河和甘州河水的额济纳河即止于此。
  从南山山脉极北端因有太平洋的水汽而富于森林的河谷,再往下去,我们遂到沿着山麓高度达5000英尺至6500英尺的一大片肥沃的冲积扇形地带。因为地形的优越,所以此地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同中亚细亚之间一条很重要的陆道。
  ①婼羌,今称若羌。
  ②库鲁克塔格,原文为“库鲁塔格”
  ③和阗河,今称和田河。
  ④库鲁克河,原文为“库鲁塔格”。
  ⑤宽车河,即今孔雀河。

西域考古记/(英)斯坦因著,向达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亚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