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五、问题与破题
作者:李志夫
在匈奴攻入多瑙河之前,早先已有跨亚、欧、非三洲之波斯与亚历山大两大帝国,虽在其征服亚欧早600多年前,匈奴亦应有所知晓。“公元前553年,波斯人在阿黑的尼德族人居鲁士(前558-前529)领导下,消灭米底亚建立波斯王国。公元前538年侵入巴比伦;公元前529年,远征中亚占领大夏、粟特和花喇子模,控制了阿姆河。阿姆河也曾是匈奴故地。由于波斯帝国分裂,其大臣大流士倡导改革,后自立为大帝,其版图包括伊朗高原、中亚及印度西北大部分土地,甚至扩及埃及、欧洲色雷斯部分及爱琴海上一些岛屿。公元前5世纪,发动希、波战争,是帝国衰亡之转折点。公元前404-前343年,埃及叛立。公元前366-359,西部各省督联合叛乱。公元前330年,为亚历山大所亡。”①
(一)亚历山大的阴影
匈奴定居在乌拉山地区后,也应听闻过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最西北部山地称马其顿,公元前5至4世纪初期逐渐形成国家,国王阿克劳斯(前419-前399),从改革逐渐强盛,到了国王腓力二世(前359-前336),继续改革。在公元前340年已巩固了北希腊的统治。公元前337年召集希腊同盟会议,选腓力二世为盟主,并决议对波斯作战。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准备东侵,为波斯人刺杀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前336-前323),以武力统一希腊各地之反抗。公元前334年春,率兵3万骑兵5000士兵远征波斯,次年秋与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之十万大军战于叙利亚之伊苏,波斯大败,随即攻埃及。公元前331年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发,与波斯百万大军(据说只有30万)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相遇,亚氏仅以6万之众打败波斯军队,亚氏占领了波斯首都巴比伦、苏撤,又进发波斯旧都帕赛波里斯,掠得12万塔特金银,并将其都城付之一炬。②
亚历山大在十年内征服欧、亚、非三洲自然是英雄,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他对英雄宽恕。例如他在统一希腊时,为希腊与其对峙而牺牲的提格尼斯的姊妹提摩克丽安之勇敢所折服,就将她本人及其儿子释放不予论罪;他对叛将即使对敌的叛将亦不假宽恕,例如波斯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追赶逃亡,为其部下贝萨斯用铁链锁住在马车里,以向亚氏谈判保证他大夏国之安全,亚氏却以“弑君叛逆之罪”加以鞭刑后处死:亚氏特别宽待俘虏,他对大流士三世之母后、妻子、两名女儿加以善待,大流士三世未死以前,在逃亡途中听说亚氏善待他的家人,他要人传信给亚氏对他衷心感激,后来亚氏发现了大流士三世之尸体,亚氏见之即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他的尸体上,并且将他尸体运回波斯皇宫波塞玻利斯(帕塞玻里斯),以波斯传统“五礼”下葬。亚氏还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并鼓励部下和亚洲人通婚。虽然引起希腊保守人士反对,他也不改初衷。他尊重土著人的信仰,穿着亚洲王室仪服。他礼遇投降者,例如大流士之弟投降后就成为他的近侍之一。大流士的近亲亚塔巴哥斯也被任命为大夏的总督。③
当亚历山大定都巴比伦后发布公告:他与大流士三世之女儿斯培提拉结婚,同时有万对希腊人与东方女子举行婚礼,并且宣布和东方女子结婚的希腊人可以享受免税优待。亚历山大在这样大的团体婚礼中,看到从皇宫搬出来的珠宝非常兴奋,其中有一位波斯人对他说:“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波斯将全世界最好的珍宝都藏在波塞玻利斯(帕塞玻里斯)旧皇宫中”。于是亚历山大即派大军前往,以2万匹马、5000头骆驼大肆掠夺之后烧毁这座宫殿。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在征印度的途中得恶性疟疾,仅10天即死去,其帝国只有短短13年即亡。④对于亚历山大也难免有些负面的纪录:在撤马尔罕有粟特人之抵抗杀死当地人2万;在锡尔河人民抵抗被杀中亚人有8万之众,连下七城,亚历山大身负重伤。⑤据说他爱酒,酒醉后就会有错误的决定,然后醒了就后悔。例如,在一次与军队豪饮中,有人说如果焚烧波斯的那么辉煌的旧王宫的大火一定很有趣,于是亚历山大说了一声“烧”。待他酒醒想挽救已来不及了,他也后悔不已。总之,亚历山大烧了波斯在波塞玻利斯(帕塞玻里斯)旧王宫是事实。根据幼狮书局出版编译之《世界文明史·希腊的衰弱》记载,亚历山大是因为宴会饮酒后感冒死亡的,并不是死于疟疾。其实两者论及他死时在发冷发烧的情况是一样的。但病史却不同,感冒是因受寒伤风而来,疟疾是由病毒而来;病症部分有些相似,病根却不同。
(二)重用降将
汉初降将很多,可见匈奴对待降将也是其政权文化之一环。亚历山大对待降将的军略,不知匈奴是否有所师法?
1.李陵:是李广长子当户之遗腹子,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里,过居延无所见虏而还。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五千余里,以分(散)匈奴兵,而单于以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而所杀伤匈奴亦数万人,且引且战,连战八月,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余亡散得归汉者400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其)母与子。⑥
2.韩信,汉初定中国,徙韩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韩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匿其精兵,待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以四十万骑围高帝。⑦
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后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至孝文帝初立,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85000,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⑧
初,韩信被汉高祖封为韩王,其原本韩之苗裔,召韩王徙治马邑,秋匈奴冒顿单于围信,信数(度派)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度)闲(间)使,使人责让信(叛)。信恐(遭汉)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遂)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七年冬亲自伐信,追至离石,与匈奴败走……后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高祖兵至平城至白登被困,幸得陈平用间匈奴阏氏,得以脱困。
汉高祖十一年,韩信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以书信向韩信劝召降:“陛下宽仁,虽有叛罪逃亡,而复归者,辄复故位号,不诛也”。韩信畏罪不受降,柴将军破参合城斩韩王信。
信生子名颓当,其子曰婴,至孝文帝十四年,父子俩率众降汉。汉封颓当为弓高侯,婴为襄城侯。后弓高侯功冠诸将,传子至孙……⑨
3.卢绾者,本人与高祖同里、同日生,俱学书又相爱,高祖入汉中,卢绾为将军,出入沛公卧内,衣食赏赐,群臣莫能望。汉高祖五年8月立其为燕王。高祖十一年陈豨将兵于代地反,其裨将言燕王绾使范齐与之通,高祖召之,绾称病,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陈豨的部属张胜亡在匈奴,于是上言:“卢绾果反矣!”高祖十二年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于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4.陈豨,宛朐人,高祖七年冬韩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千余乘,见上,具言之,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查其居代(地)财物不法事,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两(人为)前韩信将领。高祖十年7月,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高祖十二年冬,令樊哙追斩豨于雪丘。⑩
5.赵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高帝即位二年春,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十余万,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得首虏前后凡万九千余级,汉亦亡两将军,右将军得以身脱,前将军翕侯赵信兵不利,降匈奴。(11)
6.赵破奴将军,故九原(猿)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击虏楼兰王,封浞野侯。后六岁,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兵八万骑围破奴,虏破奴,没其军。居匈奴十岁,复与其子安国亡入汉。(集解:徐广曰:以太初二年(前103)入匈奴,天汉元年(前100)亡归。(12)
7.李广利,帝即位三年后,使贰师将军六万骑,步兵十万出朔方,……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与单于连战十余日。贰师闻其家以巫蛊族灭,因并众降匈奴……是岁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有诏捕太医随但,言贰师将军家室族灭,使广利得降匈奴。(13)
李广利,贰师将军: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汉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数万人伐宛,故号“贰师将军”。攻四十余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贵人相谋:杀王毋寡而出善马,并持其头遣贵人使贰师出降,汉取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马3000余,并立与汉善者之贵人昧蔡为宛王。(14)天汉四年(前97)出击匈奴,诣(广利)功不得御(受奖)。有诏捕太医令随但,言贰师将军家室族灭,使广利得降匈奴。(15)
①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第132页,第137页,第139-14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尤义宾主编《世界通史》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第48-49页。
②参阅《世界通史·前古代卷》,第246-248页。
③参阅《古代文明之谜·征服与远征》,第73-97页。
④参阅尤义宾主编《世界通史》,第69页。
⑤参阅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第21页。
⑥《史记·匈奴列传》卷190,第2876-2878页。
⑦同上书,第2894页。
⑧同上书,第2895页。
⑨《史记·韩信列传33》卷93,第2631-2636页。
⑩同上书,第2637-2642页。
(11)《史记·匈奴列传》卷100,第2907-2908页。
(12)同上书,第2945-2946页。
(13)同上,卷110,第2918页;卷111,第2944页。
(14)《史记·大宛列传》卷63,第3174-3177页。
(15)《史记·匈奴列传》卷50,第2918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