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二、印度与唐代文学
作者:李志夫
【以下资料摘撰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
自汉以来,唐朝是第一个强大有力的帝国,是东亚文化的代表,民族具创造的力量;再加以外族文化之激荡,于是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方面,都显现活泼、活跃、进步。尤其与印度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融和,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显著作用。(第2页)
建安文学学习了民歌之创作精神:两晋、南北朝玄风,几乎为贵族所占,内容极为贫困;两晋的游仙文学,梁、陈为宫体文学,内容都是特殊贵族生活。六朝诗人只有陶潜等少数人出身贫困,具有现实社会色彩。到了唐朝,有名作家大半出自民间,都有丰富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体验,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都是从流浪、奋斗中出来的。加之,唐代以科举考试,打破门阀世袭,使在政治上、文学上,都反映出了进步性。而且,唐代皇帝多爱好文学:太宗开设文学馆,高宗、武后爱好乐舞,中宗君臣赋诗宴乐,玄宗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白居易死后,宣宗以诗追悼: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第4-5页)
这些都是印度韵律传至中土后,使唐代诗人兴起;佛教传入,使唐代文学思想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
爱情小说最脍炙人口者,为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终至诀别悲剧收场。(第26页)以后金人董解元、元人王实甫分别改写为《西厢记》,是喜剧收场。崔莺莺和母亲、丫环红娘三人,扶着其父亲崔相国之灵柩回开封,停灵相国寺;遇上张生赴京赶考,留住该寺,于是两人相互发生恋情,最后圆满成婚。其清江引云:
垂帘双圣主,饬赐为夫妇;
永远无别离,万古常圆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唐代变文之来源是佛经,它的功用是传教。在东晋、南北朝思想界,佛教与道家哲学影响了当时之士大夫;但在文学形式、内容与想象方面发生明显影响,都是起于唐朝。(第34页)
佛经中许多有文学价值,如法护所译之《普曜经》,是一部极好的佛陀传记;罗什译之《维摩诘经》,简直是一部小说;《法华经·方便品》也有文学趣味;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经》,是马鸣用韵文叙述佛陀一生的故事,有9300句、46000字,是中国未曾有过的长篇叙事诗。佛典文学作品表现了两个特色:第一富于想象,其次是善用散文及韵文体裁,这两点都影响了中国后代的文学。(第35页)佛教文学那种超时空的想象力真是惊人,我们读了古代的《山海经》、《穆天子传》和六朝怪异小说,再去读《西游记》、《封神榜》,便会知道印度文学的幻想精神,在中国小说里发生了一定之作用。(第36页)
佛经里散文、韵文夹杂使用,韵文又称作“偈”,容易使人记忆,又能产生弹唱效果,又有娱乐作用。这种文体传入中国后,对于后代的弹词、平话、戏曲的发达,都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与影响。在南北朝时代,传教就以这种方式深入民间,即是说佛教文学深入民间,也即是民间文学佛教化。(第36页)
严格说,所有大乘经典都是以戏剧方式铺陈,容有弹唱效果。其方法有三种:所谓“转读”,是用一种正确音调与节奏,朗诵佛教的经文;“梵呗”,是一种赞诵的歌唱;“唱导”,是一种佛法的讲演和说法的制度。这些方法又是根据佛经演变而来,所以又称为“变文”。最初变文只限演述佛经故事,到后来连史事、艳史都讲起来了。如《维摩诘经变文》即是佛经变文;《伍子胥变文》即是史事变文;以变文方式讲《西厢》、《金瓶梅》等即是艳史变文。
变文对于后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述者有:
1.宋人话本在形式上受有变文的影响。
2.宝卷弹词一类的民间通俗作品,是变文的嫡派儿孙。
3.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时时夹着一些诗、词、歌、赋,或是骈文之叙述,是变文体裁的转用。
4.在中国的长篇戏曲,由唱、白兼用,在演剧的艺术上,始得一大进步;这种体裁的形成,可能是受有变文之影响。
虽然变文在艺术上没有很高之价值,但在中国文学体裁的发展史上,却有相当高的地位。(第45页)
初唐佛教诗歌人氏:据冯翊的《桂苑丛谈》,在《唐代丛书初集》中说:“黎阳(今河南浚县)城王德祖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乃撤其皮,遂见一婴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名曰‘梵志’,乃菩萨化身也。”“梵志”一词,在印度是印度教的出家人,在中国衍为佛教徒;此虽神话,但其为黎阳人、生于隋代、是佛教徒、又以诗讽世俗,似是菩萨示化的神话,超脱人间烟火。例如: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方坡;
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
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第53页)
寒山子是王梵志的继承者,据《寒山诗集》的“后序”说他是贞观时人;据《太平广记》<寒山子>一条,又说他是大历年间人。总之,他是天台山一位隐者:“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他反对当时的诗风全堕于格律、而失内容:“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所以他喜作白话诗: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第54页)
他的白话诗,已近乎佛经中的偈语了。
盛唐佛教诗人王维:字摩诘(701-761),山西太原祁人。15岁有诗作《过秦王墓》诸首,21岁中进士,早年丧妻不再娶。天宝十一年(752),拜文部郎中,迁给事中,时其弟王缙为侍御史。(第73-74页)他是内佛外儒,后官成身退。(第75页)到了晚年,以佛教避世思想成为他人生的主导,所以安、史之乱世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但他是诗、乐、画三者皆具的艺术家,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第76页)如其<山中诗>云: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老年<酬张少府>诗云: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第78页)
晚唐佛教诗人白居易:字乐天(772-846),陕西渭南人,27岁中进士,终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为现实、人道诗人,为新乐府运动领导人。(第131页)他的《长恨歌》写唐明皇误国、贵妃殉情之悲剧;《琵琶行》以琵琶女沦落身世为主题,为叙事诗之杰作。(第136-137页)他晚年与僧如满结“香火社”,往来香山之间,自称香山居士。(第137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