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8.1 新疆细石器属于亚洲东部系统

作者:王炳华

    
  可能早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哈密地区七角井细石器遗址,其石器制作工艺明显受到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影响,生动表明了新疆地区和黄河流域久远的文化联系。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从未得到较为深入的说明或介绍。
  国内外考古学界从宏观的角度,都注意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这就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见到采用特定工艺技术所生产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长数厘米、宽不到1厘米、厚只1、2毫米的细长石片)和以细石叶为材料进一步加工成的细小石器,分布范围相当广、延续时间也相当长,它标志着当时人类的采集、渔猎生活有了新的发展、进步。而从石器加工技术、器物造型角度,又可据其异同分为两个大的系统: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细石器。几何形细石器分布于欧洲、北非、西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1〕其特点是利用从圆体石核上打下窄长细石叶,并截断加工成规整的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等石刃。与之相对,细石叶细石器则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及蒙古、西伯利亚、日本和白令海峡地区,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它的特点是从扁体石核上打剥下窄长细石叶,并用此加工镞、钻、雕刻器等。对这一重大文化现象,国内外不少学者早就注意并揭明过这一事实。称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考古研究课题”,〔2〕但对细石叶细石器究竟起源在何处,是怎样发展、传播的则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先后有源于西伯利亚、蒙古、我国华北地区等多种论点。〔3〕
  经过近20年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论。这就是:它们起源在我国华北地区。在这么广大的地区内,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在山西省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就见到了细石器。经过测定,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十万年前。〔4〕更后,如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山西朔县峙峪,〔5〕距今一万八年的河南安阳小南海等旧石器晚期遗址中,〔6〕细石器趋向成型,工艺特征比较清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艺传统,逐渐流行在黄河流域,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广大地区及蒙古、西伯利亚、日本、阿拉斯加等地区和国家。〔7〕
  地处亚洲腹地新疆的哈密七角井、三道岭及吐鲁番阿斯珞那、罗布淖尔等处,都发现过细石器遗址。它们的造型特征明显属于我国华北地区类型,而与西南亚、欧洲地区所见细石器风格不同。对这一现象,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和我国学者杨钟健在首次向国内、外介绍七角井的有关发现时,就注意到这个情况,稍后并正面作了阐发。〔8〕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较为具体的认识,据作者自己的工作,以哈密七角井石器遗址为例,稍作深入说明。
  在遗地约三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用了三天时间,即采集各类石器近一千件。石料主要为燧石,它们出土于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全新世地层。从相当丰富的扁锥形石核、船底形石核到锥体、柱体石核,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修治石核、打剥石叶都有严格的工艺过程。从这些石核上打剥下来的细石叶与用细石叶加工出来的箭头、钻头、雕刻器等,已看出一定造型。利用拇指盖大小或稍大一点的厚石片,按一定方法压琢、修治成有一定造型的刮削器,刃部锐、薄。加上共存的以打制石片加工的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砍砸器等,很鲜明地表现了当时人们以采集、狩猎为主体的生活内容。这些石器,据其造型、加工工艺特点,都可以看到它们与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期遗址,如山西下川、〔9〕河南许昌灵井、〔10〕陕西大荔沙苑、〔11〕黑龙江海拉尔松山〔12〕等处所见同类石器,表现了共同的特征。应该强调的是,选择特定的石料、修坯、制造石核,按一定方法打剥石片,进一步加工成合适的用器,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显示的共同点,当然不能是一种偶然现象,而只能是同一种文化、技术影响下的产物,是新疆地区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即与黄河流域存在文化交流的有力说明。〔13〕
  在七角井细石器遗址,我们还采集到一件浅红色的珊瑚珠。珊瑚是海产,从七角井细石器工艺与黄河流域相同而与西南亚不同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近乎肯定的是:这件珊瑚原料,应该也是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1〕安志敏《南澳大利亚的石器》,《考古》,1974年第6期,第399~405页。
  〔2〕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盖培《从华北到美洲——关于华北与北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化石》,1972年第2期。
  〔3〕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盖培《从华北到美洲——关于华北与北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化石》,1972年第2期。
  〔4〕贾兰坡等《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第4期。此文提出:“许家窑的漏斗状石核和原始棱柱状石核,分别是华北以至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的锥状石核(或铅笔头型石核)和棱柱状石核的母型。”
  〔5〕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
  〔6〕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7〕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盖培《从华北到美洲——关于华北与北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化石》,1972年第2期。
  〔8〕[法]德日进、[中]杨钟健《在蒙古、新疆和中国西部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和可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地质学集刊》,第12卷,1933年,第92~95页。
  〔9〕王健等《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10〕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
  〔11〕安志敏、吴汝柞《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12〕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期年第3期。
  〔13〕关于七角井细石器遗址的性质,前引安志敏在有关陕西朝邑大荔、海拉尔松山的报告均有论及。在安志敏《三十年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考古》,1979年第5期)中亦有分析。我们对七角井遗址也进行过详细调查,资料现存新疆考古所。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