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0.4 宋、元遗址玉器略胜于前
作者:王炳华
在宋、元时期的若羌县瓦石峡遗址、吉木萨尔北庭古城西郊西大寺遗址中,曾出土过玉器。其中西大寺出土玉器数量不少,玉质亦佳(见图版25)。北庭西大寺,是回鹘高昌王国的王室寺院。从佛寺的形制、壁画和塑像的内涵、风格特点、残存的大量回鹘文题记以及14C测定的年代数据等方面综合分析,其时代约在公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左右(相当于北宋初至元代初期),而佛寺残毁并导致最后废弃,可能要到14世纪晚期。在这区寺院库房中(编号S113)出土了玉器24件,其中白玉13件,青白玉8件,墨玉3件。“白玉和青白玉质细,大多晶莹明亮,少数似羊脂白,呈半透明状”,“墨玉质较粗,加工粗糙,无光泽”,白玉、青白玉的“成分、折光率、比重均与新疆白玉、青白玉一致”,墨玉中“夹有黑色条带或斑点”。从器物造型观察,均为小件玉饰,其中圭形饰8件,桃形饰2件,璜形饰6件,珠形饰1件,环形饰1件,凸字形饰3件,亚字形饰1件,银锭榫形饰1件,另1件残损过甚,形制不明。〔1〕
仔细观察这类玉饰件的背面,穿孔、切割的加工痕迹比较清楚,分析其加工工具有铊、磨棒、磨管、檫条等。玉饰出土所在,见镏金小铜钉,部分饰件上也残留有小铜钉。因此,这些玉器除作为佩饰外,还有部分是附属于其他物品的饰件。
作为回鹘高昌王国的王室寺院,在回鹘高昌王国统治时期,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这些青白玉、白玉饰件,只不过是14世纪吐虎鲁克铁木尔推行伊斯兰化,灭佛过程中的劫余,正常生活时实际用玉的数量当会远过于此。从这一角度观察,多少可以说明,在回鹘高昌王国统治集团上层,对新疆地产白玉、青白玉是比较珍视的。
基本属于同一历史阶段,在阿尔金山北麓若羌县瓦石峡宋、元时期的遗址内,曾采集到3件玉石器。
(1)白玉坠。羊脂玉,长1.5、宽(最大)1、厚0.5厘米。
(2)几何形器。上端微残。上狭下宽,下端成尖角,似为坠饰。墨玉质,残长4、宽0.8~2、厚0.5厘米。
(3)玉石料。白玉质,长9、宽8.5、厚1.3~2.5厘米,人工切割之痕迹十分清晰。〔2〕
元代以后,明、清时期以至近代,新疆博物馆曾征集到一些传世玉器,如玉灯、玉带、玉坠、玉磐、碧玉盘等,多是征集而得。可以观察到新疆地区用玉,较之往古要兴盛一筹了。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153~174页。
〔2〕瓦石峡工作系由张平、黄小江同志进行,报告见《若羌县文物调查简况》,《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若羌县巴什夏尔出土的古代玻璃》,《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但均未述及玉器。有关玉器实物,现存新疆博物馆。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