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3.2 A.斯坦因尼雅考古

作者:王炳华

    
  与20世纪共始终,尼雅一直是新疆南部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地点。一次又一次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尼雅考古,也总是与当年的社会形势紧密关联。前者为后者服务,受后者驱动;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于是,因为不同的利益趋向以及不同的考古人及各有特色的考古实践,就产生了不同的考古成果。
  除了斯坦因的工作,还有中国考古学者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工作,可以算是20世纪中最重要的考古活动,都可以看出这一运行轨迹。
  只要涉及20世纪的新疆考古,就没有办法不提到A.斯坦因。自1901年至1931年的30年中,斯坦因曾先后四次进入尼雅。前三次,都获得过不少的文物,对认识尼雅、认识新疆及中亚历史也确实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在第四次时,面对变化了的时代,他以不变的前三次曾经成功的方式进入尼雅,终铩羽而归,含恨离去,随即结束了他在中亚大地上的考古生涯。
  斯坦因在新疆的考古,成就了他在中亚历史文化研究中无法取代的历史地位。他取得的许多考古资料揭开了西域、中亚文明史研究中新的篇页,特别是当年他穿行在中国西部不见人烟的戈壁、沙漠、高山、雪岭中,确实付出过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一切,使他赢得了不少学人投射在他身上的敬仰目光。也是因为他的新疆、敦煌考古,同样有许多学人斥责其为“盗窃”、“破坏”,认为斯坦因给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研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果认真、深入一点进行分析,这两种看似不能统一的评论,实际都是斯坦因应该享有、承受的。它们看似矛盾,实际却可以统一在他的身上,从而清楚地展示了他的完整形象。
  在20世纪帷幕初揭的1901年1月28日,斯坦因第一次进入了尼雅废墟之中。他面临着对任何一个考古学者而言,都是最为难得、最为珍贵的机遇:自公元4世纪最后一批古尼雅居民离开后,在1600年中,除风沙的侵蚀、个别农民偶尔光顾外,这里是一片并没有被风沙完全覆盖的居址。当年的历史,凝固在了废墟中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上。考古学家不必费太多的辛苦,只要认真清理掉不太厚的沙尘,就有可能将当年的历史生活场景,重新呈现在20世纪的人们面前。
  除了这一难以觅求、保存相当完好的遗址外,他还得到了进行野外工作所有必要的条件:英、印政府的全力支持,十分充足的工作经费;清朝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意其考察的文书;新疆地区各级政府提供的无微不至的保护、支持,可以“保证运输、供应、劳工以及行动、发掘、考察的自由”。〔1〕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第一次进入尼雅紧张工作了16天,斯坦因即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进入尼雅第一天,他在编为N1号的遗址内,即“收集”了几百片佉卢文木牍。他对佉卢文是粗有了解的,因而对取得的这一成果十分兴奋。他直觉,木牍书体“是印度贵霜王朝的石刻所通用的字体”,“我的第一天工作收集得的几百片木牍即使不能胜过,也不至于赶不上以前所有诸佉卢文的文书”,因而“有着特别了不起的价值”。〔2〕初涉尼雅第一天就有了这样的收获,使斯坦因的精神进入极度亢奋之中。他努力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一口气发掘了遗址中心9处居住遗址,获得古代文书、简牍700多件,其中包括30件羊皮文书,部分汉文简牍,其他还有17枚汉五铢钱、汉式铜镜、纺织工具、捕鼠夹、雕花木椅腿、金耳饰、铜戒指、青铜镞、残铁器及水晶、玻璃、残吉他、象牙骰子、木橱柜、木杈、木碗、木雕人像、丝、棉、毛织物、漆器,等等。佉卢文木牍上有希腊神像雅典娜、伊洛斯、赫拉克里斯,也有汉印文字钤封的封泥。随后,12大箱的文物安全运回到伦敦。1902年7月,斯坦因第一次西域探险完满结束。
  斯坦因第一次新疆之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他出席演讲大会并作出决议,赞扬斯坦因所进行的“极其丰富、重要的工作”。当时,欧洲学术界大多还不怎么了解在新疆南部沙漠深处,竟然还埋藏着这么丰富的、有关希腊、罗马、古代印度及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篇页,认为他的西域考古,为这片地区的历史以及中亚大地的历史揭开了全新的篇章。
  斯坦因第二次进入尼雅,是在1906年。有了1901年的经验,对1901年发掘资料又进行过整理,这次进入尼雅,他可算是胸有成竹:未到尼雅前,他首先派人进入遗址调查,为第二次发掘提供可靠信息,“所获成果丰富”。另外,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1901年随其工作过的民工大都踊跃随行,他“只用一天时间,就召集了50个工人,搞到了骆驼,准备好了4周的供给”,尤其是足够的饮水。10月20日,他进入了尼雅废墟的中心地区,立即兵分两路,主要对尼雅废址北部新见遗存展开发掘,新见30多处遗存没有一处获免。
  这次工作,他在N14的调查、发掘,是值得关注的新成果。N14,是尼雅废墟西北部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其“长及56英尺,宽达41英尺”,“支撑屋顶的粗大木柱仍立在原处”。在宅院东部一处巨型垃圾堆中,他们找到一个8英尺长、6英尺宽、5英尺高的木板围槽,其中有“几块精美丝织品”,“一小片上书佉卢文的羊皮”,“一块汉文木牍”。“池底有麦草、麦粒,可能为一饲料仓”,“与谷物混在一起,还有各种丝、毛、麻织物碎片,绣花皮革、毛毡碎片、精美漆器残片”。“更为重要的发现,是一打以上散布在整个垃圾堆里的标签状小木简,其中8枚上书汉字,字体优美”,“在一枚木简的一面,送礼者题写了自己的姓名,礼品及祝辞。另一面是受礼人姓名及头衔”。〔3〕大家了解,这8枚汉简,就是在稍后沙畹及罗振玉、王国维刊布了的精绝王室成员互相赠礼的木签,涉及人物有王、太子、王母、夫人春君、且末夫人等。王国维据其精妙的汉隶,判断为“汉末”书体。这对于认识东汉末年前的精绝王廷,自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斯坦因当时不谙汉文的意义,待后来从他的中文秘书蒋孝畹及沙畹处了解到简文内容,才意识到这一收获的重要性,但已无法补救现场的工作了。
  作为考古学家,斯坦因当时已经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这区遗迹后面的文化信息,他提出过“该遗址是精绝国一处要地”。他分析了垃圾池所在地势,判断“从垃圾池下部发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年代,可能比遗址临近废弃时段要早得多”。他清楚地感到“木简上字体优美的汉字,更接近沿敦煌烽燧所见两汉时期木简字体风格”,“而与楼兰及尼雅已见晋代书体相去甚远”。他还提出所见各种织物碎片中,“不见棉织物成分”(尼雅遗址内其他房址、墓地中,棉织物发现是不少的)。“两根代表中国人进食的筷子,其中有一支是漆筷,及那个制作精细的漆木柜,很可能来自中国内地”。〔4〕斯坦因在捕捉到这些细节后面的信息时,是富含智慧的。
  除了在废墟北半部集中力量发掘外,斯坦因还在遗址区南部调查,发现一座木桥、一片大型果园以及利用废弃居所改成的畜厩。他十分注意追寻尼雅河进入遗址区后的流向,但这一点因沙丘覆盖而未得完整结论。第二次尼雅行,斯坦因凭借雇用的50名劳工,每天“苦干10~11个小时”,对遗址区内比较清楚显露于地表的古代居址,听凭工人直觉,选择保存较好的房间,大概搜罗、挖掘了一遍。他在这次工作的报告《Seridia》中说:“经过12天连续辛勤地劳作,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发现物是如此丰富。”他是如此满意已获成果,认为“已有的调查和发现,本质上已经证实了我以前探险时所得出的结论”。〔5〕
  1913年,在英印总督的支持下,带着三年工作经费3000英镑,斯坦因开始了他第三次中亚之行。这次工作,他计划不止发掘遗址、搜集新文物,而且希望着力研究古代亚欧间的交通路线、商业、文化、宗教各方面交互影响的情况。“百忙中抽身再至达磨沟及尼雅河以外古废址草草一观。以前在尼雅地方探索观察多有遗漏,至是为之补考,搜获有考古意味之物件甚多,内中又得有佉卢字木简若干”。〔6〕
  三次尼雅行,尤其是一、二次尼雅发掘后,斯坦因从考古角度对这处废址作出了历史的分析。他据遗址位置,参照汉文文献,认定这处废墟应该就是汉代精绝故国遗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出土晋简中的泰始年号,大量佉卢文、少数汉文简、牍,都使用着木质材料,只少数佉卢文(32件)书写在羊皮上,故而认为精绝遗址废弃时间“可能在公元3世纪末叶”,与晋王朝内乱,不能有效控制西域大地存在关联。他十分强调,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看,印度文化对精绝有强大影响,“文明上的特征乃是由中国(斯坦因行文中,总是有意将西域界定在中国概念之外——引者注)、波斯以及印度三种文化势力混合成的一种产物”。〔7〕他认为遗址废弃,存在气候变干、尼雅河水量减少的因素;也可能存在社会、政治的因素。他谨慎地强调“像多数历史变迁一样,原因可能比今天探寻者试图推测的要复杂得多”,〔8〕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斯坦因怀着获取文物(尤其是佉卢文)这一目的进入尼雅,从这个角度看,他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在采获多量文物、约请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后,对于尼雅废墟的历史、文化也进行了充分的阐发。作为一个考古学家,斯坦因所获文物及这些分析结论,在20世纪前期西域历史文化还多有晦暗不明的情况下,对当年关注这片地区研究的学术界产生过的重要影响无法轻估。迄今为止,他所获资料及一些重要观点仍有参考价值。如果没有后来对尼雅遗址全面、细致、完整地调查,严谨、科学地发掘,没有从全局角度对遗址周密地观察,对斯坦因的这些工作,我们也同样会和西方世界的大多数学者一样,满怀敬仰之情;而在对同一区遗址认真调查、重点发掘过后,我们就不能不产生另一个结论,斯坦因虽然对尼雅遗址做过积极的工作,但也是组织、领导了一次无可挽回的对遗址的破坏。他放手让民工在遗址区内到处挖文物,不可能不对遗址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他在第二次率领50名工人进入尼雅后,“由于饮水不得不限量供应,人渴得难受,但民工们仍极其坚韧地挥动着砍土镘(新疆地区一种特别利于挖掘沙土的铁质工具——引者注),谁头一个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都将得到赏钱,这种鼓励就足以让他们每天苦干10~11个钟头”。〔9〕而从当年英国考古学界已经取得的田野考古学理论,地层学、标型学方法来要求斯坦因,他是完全可能做得更好的。差不多同一时段,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在塔克西拉遗址的清理、发掘,与斯坦因在尼雅的工作就是一个尖锐的、鲜明的对比。因此,要求斯坦因按考古学规程对待尼雅,并不是一个超越时代可能的苛求。斯坦因所以如此对待尼雅及其他类似遗址,关键在于他当年的心态以及指导工作的思想,这是与当年的英、沙俄在新疆殖民扩张、彼此争夺的背景,与英、印政府及斯坦因的政治追求密切关联的。
  〔1〕[英]珍妮特·米斯基《斯坦因:考古与探险》(汉文译本),第141页,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
  〔2〕[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36年,第55~56页。
  〔3〕[英]A.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4〕[英]A.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5〕[英]A.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6〕[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附录一,《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略记》,中华书局,1936年,第240~242页。
  〔7〕[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附录一,《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略记》,中华书局,1936年,第16页。
  〔8〕[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附录一,《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略记》,中华书局,1936年,第140页。
  〔9〕[英]A.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