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27.2 古尸形成原因
作者:王炳华
人体死亡后,体内细胞会开始其自溶过程,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和酸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成小分子。除这一自溶过程外,还自然受到各种腐败细菌的侵袭,从而导致尸体很快腐败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新疆不少地区古代入葬的人体,却背逆了这一自然过程,没有腐烂,相反却以干尸的形式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其具体原因值得我们探究。全面分析新疆古尸出土地点的气候地理环境、古尸出土情况,可以判定,形成新疆古尸的条件,至少可有下列各点:气候十分干燥、土层中含盐,人体埋葬较浅或墓穴封闭不严、冬季入葬等自然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下面对此稍作阐述。
27.2.1 气候干燥
如前所述,新疆干尸多见于塔里木盆地及傍近的气候干燥地区,如与之相毗连的罗布荒漠、吐鲁番盆地、哈密绿洲等。从大的地理气候形势分析,它们具有同一特点:十分封闭的地形,距海洋极远,气候环境十分干燥,几乎得不到水汽补给。具体来看,在它们的南边是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边,是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北面,是纵深达数百公里、高耸入云的天山。这种因高山耸峙而极度封闭的地形使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无法进入。东部与甘肃邻接处,虽然有一个不大的缺口,形成天然的交通孔道,但也终因距太平洋2000多公里,东南风不能深入,水汽同样难以补给到这片地区。这一自然地理形势,导致上述地区降水十分稀少。哈密五堡年降水量只有34.1毫米,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16.6毫米,罗布淖尔荒漠年降水只有22毫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年降水量亦多在30毫米上下,而湿度平均为35%,最小相对湿度为7%;吐鲁番盆地甚至多次出现零的记录,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从中新世,特别是早更新世以来,这一地区已处于干旱及极端干旱的荒漠生物气候带,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证明,从末次冰期(距今7000年)特别是近4500年来,这一地区持续干旱延续至今,而这一时期正是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殖繁衍的时期。这种极端干旱的环境,使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极其稀少,活动能力也比较弱。
27.2.2 土壤高度积盐
干旱区一般都是积盐区,积盐强度与干旱程度存在正比关系。在盆地形成过程中,河流将周边山体的盐类运移沉积在盆地内,而在土壤干旱过程中,因蒸发作用使盐类集聚土壤表层,加上植物沁盐作用,脱落枝叶等,更加强了土壤浅层的积盐。塔里木、吐鲁番、哈密盆地皆为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盆地内的潜水排泄途径为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潜水矿化度一般在10克/升左右,高者达数十克/升。墓葬区多选择在人类活动区外围的高地,积盐作用强烈,多为盐土,且盐类以氯化物为主。对微生物来说,除少数嗜盐菌外,其他类群在盐环境中多不能存活,或受到极大抑制。人类日常生活中应用盐类对食物进行防腐保护,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具体看有关古尸出土的地点,如在且末扎洪鲁克墓地,沙丘中大量含盐块,墓坑四周甚至发现过一米厚的盐层。哈密五堡、吐鲁番地层中含盐,这些高度盐化的土壤,会明显抑制一些致腐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对尸体的保存是有利的。
27.2.3 浅埋、不密封
全面分析前述新疆古尸出土情况,一个十分显目的特点是出土这类古尸的墓穴都不密封,且埋葬甚浅。
尼雅古尸,是箱棺浅置于沙土中;铁板河女尸,出土于铁板河谷一处高台地顶端,墓穴深只1米,其上覆盖干树枝、芦苇、细沙土,透气性好;古墓沟墓地,共发掘古墓42座,所见女尸及幼儿干尸,均见于浅埋的沙穴中,墓深不到1米,其上盖木、皮、覆沙土,不密实,而较深埋葬的墓穴中,均只见骨架。且末扎洪鲁克婴儿古尸,浅埋在深只30厘米的沙穴中。出土成人干尸的第二号墓,墓穴虽深达2.4米,但覆盖不严:墓穴上口盖木,盖木上压盐块、芦苇、兽皮、红柳、草席。墓葬顶部有0.3米×0.6米的孔穴,其上覆盖毛织大衣、兽皮口袋等物,这样的封盖很不严实,墓穴中的人体保存完好。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晋、唐墓地,是新疆古尸出土最多的地点。墓穴是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人体入葬于土洞墓室内的土台上,人体下大都铺置草席。墓穴所在的砾石层透气性能很好。哈密古尸所在墓地,是哈密地区最为干热的五堡绿洲旁的一处含盐荒漠,墓穴不深,其上盖木覆土,封盖只数十厘米,并不密实,水汽极易蒸发。
综观这些出土古尸的墓地,可以看到,不密封、浅葬,使墓穴环境直接受外界极端干旱的大气、土壤环境影响,尸体可迅速脱水干燥,使微生物失去生存条件,不能展开有效地分解作用。
27.2.4 寒冷季节入土
还有有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现象,这就是同一墓地有众多墓葬,甚至同一墓穴中入葬多人,但有的人体化成了森森白骨,有的遗体却衣帽不朽、肌肤完好,对比显明。同样的气候、土壤,同样方法营造的墓穴,部分遗体无存,部分遗体不朽,导致这一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大量现象表明,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入葬的季节。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结论:形成干尸的人体,均于寒冷季节入土。证明是:哈密五堡、罗布荒漠、铁板河、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鄯善苏贝希、且末扎洪鲁克等古尸出土时,死者大都穿着皮毛外衣、皮裤,双腿裹毡,戴皮帽、毡帽。穿着一般毛布衣袍的古尸,身上也都盖皮张(如铁板河墓地),棺盖木上覆毛布、皮张。这种御寒的装备,清楚地表明他们入土的季节是较为寒冷的冬季。
人体内存在的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人体死亡后,在人类机体内仍然可以存活。而导制遗体分解这一过程的终止,必须是这类微生物的迅即死亡。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一般停止代谢作用,处于休眠状态。而严寒的环境,大气、土壤与尸体的水分交换仍在进行之中。在严寒过去后,尸体已大量失水,随地温升高,迅速完全干燥,微生物再次失去活动环境,难能对尸体进行有效分解。
综上所述,古尸的保存,根本原因是致使有机体分解的微生物活动的极大削弱,甚至终止。而极端干旱的气候、高盐的土壤、松散浅葬方式、冬季入葬等,则是导致这一原因的条件。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