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泰山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历史记载,第一个登上泰山的皇帝就是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他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第三年,这位来自中国西部的统治者,率领他的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
保存在岱庙的两块残石,上面的9个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书写的,俗称秦刻石,原本立于岱顶。碑文记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登峰泰山,游览东极的赫赫功业。
秦始皇在泰山极顶筑坛祭天,表示归功于天,这叫做“封”,然后他又下山后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这叫做“禅”。封建时代的泰山封禅由此拉开了帷幕。
一百多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实施他准备多年的封禅计划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的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只有三个条件齐备,帝王才有资格封禅泰山。为了消除封禅期间边境发生战事的隐患,汉武帝率领18万骑兵,北出长城征伐匈奴。位于长城之外的匈奴闻风远逃。于是汉武帝欣然东行,他首先祭拜华山,然后再祭嵩山,最后来到了泰山东麓。汉武帝在山脚下举行封禅大礼后,把大队人马留在山下,只带上霍去病的儿子,君臣二人神秘地上了泰山。当汉武帝孤独地置身于泰山时,这位睥睨千古、雄视万邦的帝王,面对泰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于是汉武帝在泰山极顶树立了一块无字碑,因为他认为,无论是天地造化,还是人的功业,都是文字所不能表述的。
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封禅泰山,这一旷世大典的意义开始受到质疑。刘秀自愧没有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可是他也要登封泰山。于是,建武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56年,颤颤巍巍的光武帝终于登上了泰山。从此,泰山封禅不再是有作为皇帝的专利,那些不怎么显赫的帝王也纷纷举行泰山封禅的祭礼,最后连基业平平的东汉章帝、安帝也堂而皇之地来泰山封禅了。
从唐玄宗开始,泰山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唐玄宗下令将泰山神封为“天齐王”,泰山虽然与天等齐,但毕竟还是王一级。这同过去被奉若天神的泰山相比,地位委实低了一些。
转变还在继续。
公元1004年,萧太后率20万辽军大举南侵,直逼宋都开封。为了苟且偷安,软弱的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定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要向辽国交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引起全国上下的怨声载道。
面对岌岌可危的江山,宋真宗想到了泰山。
公元1008年初的一个深夜,一封写在黄绸子上的天书,悄然降落在泰山上。
于是,宋真宗道:天书降于泰山,这是天下太平的反映。宋真宗为了自己的统治,亲自导演出一幕泰山降天书的闹剧。当金秋十月到来的时候,宋真宗从汴梁起身,东封泰山。这位软弱的皇帝一心想借泰山之力来镇服敌国。岱庙天贶殿里的壁画《泰山神起跸回銮图》,真实记录了当年宋真宗封禅时的豪华与奢靡。
泰山终于走下了神坛,再也不是秦皇汉武心目中神圣的象征,成为宋真宗安抚人心的一个道具。伴随着宋真宗走上泰山极顶,封建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到此结束。
2400多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晴天。孔子来到了泰山,春秋乱世的这位伟大思想家登上了泰山极顶。
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种精神理想的象征。他最聪明的学生子贡曾问过老师:仁者,何以乐山?孔子回答说,你看这山葱茏伟岸、万民观仰,草木生于其上,百鸟群集山林,各种各样的动物得以休养生息。山中盛产山珍富藏矿产。山的伟大就在于它生养万物而从不知疲倦,四方人民各取所需,它也不加限制,总是慷慨施与。从山中吐出的风云,成为贯通天地的生命气息。如果没有山来给人们提供他们的生活所需,国家如何成其为国家呢?这就是仁者为什么喜欢山的原因。
从孔子开始,一直到以后的2000多年里,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陆续来到泰山揽胜。巍峨雄伟的泰山就像无尽的源泉,为文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量咏赞泰山的诗歌。自春秋时期以来,历代仅有名有姓的诗人歌咏泰山的诗歌就有近千首之多,一些诗篇和词句被后人刻在泰山的岩石上,成为泰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坎坷,在他的记忆中,只有“快意八九年”,这一段光阴指的就是在他入京求官之前两次漫游泰山时的经历。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来到了泰山脚下,面对雄伟的泰山,杜甫身上一股向上进取的力量油然而生。在这里,杜甫留下了他那首咏赞泰山的那首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泰山和孔子结下了不解之缘。1400多年后,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朱熹在中国南方的另一座山上隐居讲学,并在那里完善了他的哲学体系——理学。1999年,理学被西方学者称为“后孔子主义"。为朱熹提供思考场所的重要地方之一,就是福建和江西交界的武夷山。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