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二 秦汉时期海上丝路的萌芽 1 徐福东渡
作者:杜瑜

徐福古称徐市,市即芾,与黻同,东汉后改为福字,它们读音相同。他出生于今江苏省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1公里的一个村子里,迄今附近尚有徐福旧庙。他是战国末年齐国的方士,懂得航海知识并有航海经历,利用秦始皇巡海求仙的心理,趁秦始皇东巡到琅邪时,诈称海中有神山仙岛,可以求取长生不死的灵药。得到秦始皇的支持,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并带了大量的五谷及种种百工而行,由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南部)出海远航,一去不归。
史籍中未记徐福具体去处,只是说去了“三神山”、“平原广泽”,后人研究普遍认为是去了日本,从而在中日两国文献中都留有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记载;而且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还有“秦徐福之墓”的古迹,在九州等地建有与此有关的徐福寺等古迹,徐福东渡日本似已确凿无疑。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的“秦徐福之墓”前立有石碑,记:“相传往昔秦始皇时,徐福率童男女五百人,携五谷种籽及耕作农具渡至日本,在熊野津登岸,从事耕作,养育男女,子孙遂为熊野之长,安稳定渡日。”
当时徐福从琅邪港出发,沿海岸航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向西行过芝罘港(今山东烟台)到蓬莱,再沿庙岛群岛北上,渡过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再顺海岸行至朝鲜半岛东南角的釜山,沿“海北道中”航路,经对马、远瀛、中瀛到达北九州筑前的胸形;最后从北九州沿岸过关门海峡驶进濑户内海,再沿大阪湾南航入纪伊水道,绕过纪伊半岛,最终抵达和歌山县新宫町附近的熊野滩。这条航路实际就是古代“海北道中”航路的延伸。
徐福东渡的故事虽非确切,但它反映了秦始皇时,由于苛政暴虐,人们为了逃避反抗,假借入海求仙向海外移民确有其事。至于徐福是否确实到了日本,虽不能肯定。但从日本民族的形成来看,秦代肯定曾有大批移民从中国大陆前往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再从当时的航海技术与航路的开辟来看,海上航行前往日本已非难事。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普遍认为是徐福向日本居民传授了耕作、纺织、冶炼、医术等技术。九州佐贺县的金立神社把徐福奉为农耕、养蚕、医药之神;本州山梨县的浅见神社则尊徐福为纺织之神。可以说徐福是我国海上丝路上扬帆远航的先驱者,他东渡日本的举动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充分表明当时我国航海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参见图1)。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