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二 秦汉时期海上丝路的萌芽 2 倭奴金印的发现
作者:杜瑜
继秦代徐福东渡日本之后,两汉时期中日间交往日益频繁,一方面是中国移民大批渡海去日本避难;另一方面是日本列岛上小国纷纷来汉献见。公元199年曾有功满王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将蚕种带到日本;214年有弓月君曾率来自120个县的中国居民去日本;其后220年又有阿知使主率17个县的百姓移居日本。日本史籍中甚至称“秦汉百济内附之民,各有万计”。大批的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代器物,在日本北九州等地出土大批汉代的铁器、生活用具以至王莽新朝的货泉(当时的货币)等,足以反映这一事实。
自汉代起,我国史籍对古代日本情况开始有了专门记载。《汉书·地理志》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到了后汉,两国关系进而发展成“遣使奉献”或“奉贡朝贺”了。《后汉书》的《东夷列传》说:“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亦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驿所通三十国。”
在这众多的小国中,《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着第一次中日正式交往的情景:“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汉光武帝所赐的金印,在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阴历二月二十三日于筑前国糟屋部志贺岛叶崎(今日本北九州福冈县志贺岛)被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该印印面为2.34厘米见方,约合东汉度量衡制铜尺的一寸见方,正符合汉代规定所赐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其厚0.91厘米,重约108.729克,金质蛇纽,蛇纽高1.21厘米,下有一小孔,供挂绶之用。其纽形与汉制也相符,汉制按钮形表示名分不同,列侯为龟,将军为虎,蛮夷为蛇。印面刻以阴文篆文“汉委奴国王”五字,委与倭古时通用,“委奴国”正是《后汉书》中所记的倭奴国。此印现已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方,专门立了一块刻着“汉委奴国主金印发光之处”的石碑,以志永远纪念,并在周围加以绿化建设,开辟为“金印公园”。
无独有偶,1956年在我国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汉墓中,也出土一方刻有“滇王之印”的蛇纽金印。1981年在扬州市附近的邗江县营泉镇北二号汉墓中,也出土了一颗与日本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十分相似的“广陵王玺”龟纽金印。其大小边长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完全一样,都为汉制一寸;两印篆刻的字体也十分相似,印纽上都有鱼子纹。史书记载:“广陵王玺”金印授予时间只比“汉委奴国王”金印晚一年。由此充分证实日本200多年前发现的倭奴国王金印确实是汉光武帝所授。这是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它揭开了日本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极为灿烂的明珠。
《后汉书》中还记载: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师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据史家考证,这里的“倭国”是指伊都国,当时日本列岛生产还比较落后,没有什么特产可献,只能以奴隶作贡物,这里虽未记下这次朝贡回赠的赐品,但从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一带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反映。在三云和番上遗迹中发现了大量铁器,其中有中国后汉时期的刀柄呈环形的素环刀、铁斧、管玉、杯子等。特别是在平原遗址的古坟群中,有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2面汉镜,其中有4面在全日本所有出土的汉镜中是最大的,这当中有一面是极为罕见的“内行花纹镜”。日本古代汉镜被认为是权力和统治的象征,由此可见墓主可能是个统治者,这些汉镜很可能就是与汉代交往中所得的赐品。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