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海上丝路史话

四 隋唐五代时期海陆丝路地位的转折 5 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

作者:杜瑜


  朝鲜半岛与我国山河相连,唇齿相依,历来关系密切,情同手足。自公元5世纪以来,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彼此兼并,相互争夺。开始唐与朝鲜三国都很友好,由于新罗积极主动,与唐关系更为密切。7世纪中后期,新罗得到唐的支持帮助,先后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8世纪以后,唐与新罗交往更加频繁,有唐一代的289年(618~907年)中,新罗以朝贡、献物、贺正、表谢等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以册封、答赉等名义向新罗派出使节34次,双方相互交往共160次。
  双方使节往来中,都携有大批珍贵物品作为礼品馈赠对方,这些礼品实际是双方交易的商品。据朝鲜的《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新罗向唐所献物品有:朝霞绸、朝震锦、大花(小花)鱼牙锦、鱼牙绸、三十升纻衫缎、龙稍、布等各种纺织品;金、银、铜等金属;金钗头、鹰(鹞子)金(银)锁镞子、镂鹰铃、金花鹰(鹞子)鎝铃子、金(银)镂鹰尾(鹞子尾)筒、瑟瑟细金针筒、金花银针筒、金(银)佛像等金属工艺品;人参、牛黄、茯苓等药材;马、果下马、狗、击鹰、鹞子等动物;以及海豹皮等。贡品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很大,如869年入贡,所带物品有37种,其中金100两、银200两、人参100斤、牛黄15两,相当可观。而唐回赠物品有:彩素、锦彩、绫彩、五色罗彩、绫罗、瑞文锦、绢、帛等高级丝织品;锦袍、紫袍、绿袍、紫罗锈袍、押金线绣罗裙衣、金带、银带、银细带、锦细带等衣带;金器、银器、金银细器物、银碗、银榼等金属工艺品;道德经、佛经、孝经及孔子、十哲、七十二弟子像等书籍;以及佛牙、茶种、甲具等等。可见这些礼品绝大部分是供上层统治者需要的高级奢侈品。
  新罗原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北接高句丽,西邻百济,后虽统一了朝鲜半岛,但我国东北地区又崛起了渤海国,受它们阻隔,与唐交往主要靠海路。它是我国海上丝路东线最近国家,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地处中日之间,唐代以前,为中日间航线必经之地。唐与新罗间的主要航路,有传统的航线:由山东半岛登州渡渤海海峡,沿辽东半岛南岸东行去朝鲜半岛。另一条航线由登州直接东航,横越黄海,直达朝鲜半岛西海岸的江华湾或平壤西南的大同江口,或汉江的汉江口,或临津江的长口镇(即穴口镇)。再有一条是从长江口出发,沿大陆海岸北上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东渡黄海,即达朝鲜半岛。新罗商舶来唐,主要停泊长江口扬州,及苏北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市)和山东半岛的密州(今山东胶州湾南岸诸城县一带)、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
  由于唐代对外国人迁居入唐者采取种种优惠政策,如据《唐户令》记载:“诸没落外蕃得还,及化外人归朝者,所在州镇,给衣食,具状送省奏闻,化外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这里的“化外人归朝者”,即指外国人来唐居住者,不仅发给衣食,还被安排到地多人少的宽乡生产。在《赋役令》中还规定,从外国回归的中国人按他们居住年限长短,分别免除一定的租税负担,而外国人来定居的可以免除租赋10年。7世纪中后期,受新罗灭高句丽和百济影响,大量百济、高句丽人纷纷迁居来唐。加上新罗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大批新罗人从海上迁来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唐代是朝鲜人民迁来中国最多的时期,如《旧唐书·东夷传》记:元和十一年(816年)“新罗饥,其众一百七十人求食于浙东”。从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可看到,当时圆仁到过的地方:扬州、楚州、密州、海州(包括宿城村)、泗州(包括涟水)、登州、青州等地都有新罗人居住,他们住的街巷叫“新罗坊”,旅店叫“新罗馆”或“新罗院”。有新罗人住的地方均设有管理新罗坊的“勾当新罗所”,即“新罗事务所”的意思,内设通事、翻译等,均由新罗人担任。
  大量的新罗侨民居住在我国长江以北黄海沿岸的各州县,他们基本上都是商人、船主和水手,新罗商船经常往来于日本和唐朝之间,既从事唐与日本的中介贸易,从中兴贩商利,又从事客商的海洋运输。如前面已述的第18次日本遣唐使回国时,就是在楚州雇用了9条新罗商船,从淮水出航,东渡返国的。随着官方贸易活动日益衰落,民间贸易得到蓬勃发展,新罗大商人集团便迅速成长起来。新罗商人中有的既是海外贸易的富商,又是新罗的官吏,如新罗清海镇守护将军张保皋,在山东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设立贸易据点,从事海外走私偷运活动。他在赤山村建有佛寺叫法花院,有新罗常住僧三十多人,并拥有大片庄田,年收五百石米,供寺僧费用。他们用新罗语言、新罗风俗、新罗仪式(个别地方用唐俗)举行诵经礼忏式,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日,举行讲经法会,总有200多新罗人参加,足以反映当年新罗侨民在我国留居之多。
  新罗商船的活动是多方面的,除了做中日间的中介贸易外,主要还是替本国的官方进行贸易,这种民间贸易规模也很可观。新罗出口商品基本还是锦、绫、丝、布等纺织品,金、银、铜等金属,人参、牛黄等药材,以及熟铜、乐器、扇子等。而唐商出口商品有:丝绸、陶瓷、书籍、文化用品、服装、饰件和茶叶等。朝鲜最早从我国进口茶叶,并在828年从中国带回了茶种,开始在朝鲜半岛种植茶树。新罗商船同时还参与唐朝国内商业运输,如圆仁在新罗船上,看到他们“从密州来,船里载炭,向营州去,本是新罗人”。
  新罗与唐在政治上友好交往,经济上平等互利地贸易往来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很频繁。由于朝鲜是我国近邻,两国交往一直很密切,所以中国的先进文化对朝鲜的影响要比别国更早更深,许多方面甚至通过他们,还间接地传往日本;同样,朝鲜先进的文化也是最快传入中国。为了学习唐代的先进文化,新罗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和求法高僧来唐学习,在唐朝“国学”中学习的留学生中就数新罗的最多,仅840年回新罗的留学生(包括质子)就有105人。在唐学习的新罗留学生中,曾有58人在唐应试中举,并在唐做了官。其中以崔致远最为突出,他18岁在唐登科,在唐学习期间广交朋友,能诗会文,并练就一手好书法,回国后仍常作使节来往于唐朝。这些留学生吸收了唐代先进文化,回国后为新罗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罗统一全国后,于8世纪中叶,为了健全国家体制,参考唐朝的制度,新设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如仿唐的尚书省设执事省;仿六部设礼部、兵部、仓部(相当户部)、位和府(相当吏部)、例作府(相当工部)、左右理方府(相当刑部);仿内侍省设内省;仿御史台设司正府。地方行政制度仿唐州郡制,也建立州郡制,全国共分9州5小京117郡293县,而且将9州名称也改成汉式名称,连州郡县的官名也与唐基本相同。
  经济制度方面,仿唐建立了户籍制,实行租庸调法,仿唐均田制推行丁田制,即按丁授田。在教育方面,682年新罗在中央仿唐设立国学,主要讲授中国的五经三史,747年改为太学监,设博士助教讲授儒学,专门讲《论语》、《孝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文选》等儒家的书。极力推崇经学,崇尚儒家思想,儒家的敬天、修德、尊贤、正名的政治思想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社会思想在新罗广泛传播,儒家思想成为新罗统治阶级政治思想,一直影响着朝鲜半岛人民。在选拔官吏方面,788年也仿唐科举制度设读书出身科,而且以法律形式规定,以学习儒学经典和汉学来选拔人才。继设立国学之后,692年有新罗学者薛聪、强首等人,总结朝鲜人民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创造用汉字的音或意标记朝鲜语的方法,这就是“吏读”。可见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创制有很大贡献,吏读为以后创造朝鲜自己的语言文字——谚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要说宗教方面,两国法僧间的交往就更深刻了。随着佛教在新罗的逐渐兴盛,来唐留学的新罗僧日益增多,有的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和注疏,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回国,成为新罗佛教流行中各重要宗派的鼻祖。其中圆测于627年来唐长安留学,开始从法常、僧辨学佛教经论,后成为玄奘著名弟子之一,他精通汉语、梵文,终身留在中国从事佛经的翻译,死后与玄奘另一弟子窥基分别葬在玄奘墓塔两侧。另一位新罗僧金乔觉,原是新罗王族,他航海来到安徽池州府青阳县九子山(后称九华山),面壁端坐山头数十载,803年圆寂后尸坐石函,肉身三年不腐,与佛经中地藏菩萨瑞相相似,故被奉作地藏菩萨化身,尊为“金地藏”。此后九华山香火兴盛,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由于唐时还盛行道教,新罗也受此影响,于是738年,唐帝特派邢璹出使新罗,将老子的《道德经》等书送给新罗国王。从而道教在新罗也逐步传播,以后来唐学习的留学生金可纪、崔承佑等在唐还专门向申元学习道教的经传,从而新罗的道教也盛行起来了。
  建筑方面,新罗的石塔、石灯、砖塔、寺院、石窟、王陵、碑碣以至城郭建筑,无不受唐影响。新罗京城庆州(金城)是新罗最大城市,以宫城月城为中心,采取纵横交错如棋盘状的条坊制,里坊都有围墙,显然是仿唐长安规划布局而建。在庆州南邑的王陵中,有的坟前有十二生肖兽首人身的浮雕,甚至配有文武石人、石兽和华表,显然也是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的。
  至于音乐、美术、历法、天文、书法、印刷、医学等等各方面,受唐影响之处更是不一而足,举不胜举。新罗与唐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对两国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增进和巩固。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