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4.9逐水草而居

作者:王蓬





    
  一
  在草原上,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几头牦牛驮着帐篷、行李、粮食、锅碗、家什走在前面,下来是羊群紧紧跟着牦牛,几只大个藏獒,也就是牧羊犬跑前吠后,呵护着掉队羊和幼小的羊羔,最后是骑马的牧民。他们或前或后地赶着牛羊在草原上行进,由一处草场赶往另一处草场。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因从事农业而定居,一个因从事牧业而游牧。这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打开地图就可知道,在北纬40°以上,即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长城以北,及西经100°以西,即四川西北、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向西漫过中亚地区许多国家,直到黑海、伏尔加河流域、多瑙河畔。这片带状的横跨欧亚、延绵近万公里的广大地域由于已处高原性内陆气候,不适合农耕,而自古就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分布着河流湖泊和一望无垠的草原。
  这片广大的草原自古就生存着许多靠牧业为生的民族。与农耕地区相比,牧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再是从科学上讲,平均20亩草场能养活一只羊,一百亩草场能养一头牛或一匹马。一户牧民养有三五百只羊加几十头牛马的话,占的地域就相当宽阔了,几乎相当于内地一个村落的面积。草原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地域,加之河流分布不同,牧草生长季节有差别,更重要的是,有经验的牧民会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生长情况来划分一年四季的牧区。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牧场放牧牛羊,还需躲避干旱、水灾、严寒、瘟疫乃至地震。这就决定了只要是牧民,只要是从事牧业生产,就必须学会赶着牛羊转场。
  二
  这是件十分辛苦、十分麻烦的事情。转场需要的时间取决于牧场距离的远近。一般夏季牧场会到海拔高达四五千米的地方,充分利用只有夏天才长牧草的高寒山地;冬季为避严寒专找海拔低、避风向阳的河谷或山洼。即便相距百余公里,赶着牛羊,边走边牧,一天二三十里,也需三五天时间。牧场若远,转场十天半月也是常有的事情。每天清晨,女人们早早起来,挤奶煮茶,全家老少吃喝完毕后,一齐动手各干其事,一切都靠实际操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怎么拆帐篷、怎么取支棍、如何捆家什、如何扎驮架,真正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一样不能或缺,都需搬走,都有程序,不能弄错。收拾停当,老幼还需分工,谁赶羊群、谁赶牦牛、谁打前站、谁压后阵,都要责任明确,都要紧密配合。尤其过河流或翻山垭最为麻烦,尽管事先已探明了路线,但也要防老弱牛羊掉队,顽皮马驹跑远。牧民男女都得全力以赴,跑上跑下,翻过一座山头需要大半天时间。待到全部牛羊驮马安全转移后,牧民全家都累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压根儿顾不上吃饭喝水。若是遇上别的牧民转场,几家牛羊混在一起就更麻烦了。所以转场时节,牧民们都尽量错开时间。再是转场时,天气情况十分重要。尽管牧民凭着丰富的经验,可以挑选几个稍好的晴日,但天有不测风云,高海拔的牧场,见云便是风雨乃至雪雨。一般落雪下雨还有办法对付,若是遇上暴风雪,再一时寻不到可以躲避的山洼河谷,事情就很麻烦,冻伤人畜就难以避免。另外,还需要预防因转场而产生疫情。我曾在新疆见过哈萨克牧民转场,这个牧业队把需转场的牧民按时间表排开,免得路上拥挤跑混。所有需要转场的牧民首先要把牛羊赶往队部场地,那里有几个大水池,浸泡着消毒药水。牛羊全部要赶进池水先行消毒,预防把病毒带进新的牧场。然后要打号,这样各家的牛羊就有了区分,万一跑混也查得出来。
  三
  在漫长的岁月中,如同农耕民族在垦荒耕地、兴修水利、选择良种、修建村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渔民在同海洋打交道中通晓如何避开潜流风浪,抓紧渔汛机遇一样,游牧民族不仅在游牧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而且他们由于常常迁徙,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发明不仅为中原民族所吸收,还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比如,秦汉时期,中原汉族聚居之地并没有床榻桌椅,王公大臣议事也是席地而坐,晚间则席地而卧。
  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由于经常迁徙,在水草地露宿,为了隔潮,创造出一种活动支架来做床用。迁徙时,折叠起来驮于牛马背上,到了宿营地,打开可坐可卧,十分方便。这在当时显然就是优于汉族的一种文明和进步。
  汉时,丝路畅通,中原与边地交往频繁,这种可坐可卧可折叠的架床传到了中原,普遍受到欢迎。汉灵帝刘宏就十分喜爱“胡床”、“胡座”。“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从朝廷高官到普通百姓纷纷仿效。经过中原能工巧匠的不断加工改造,发展为后来的龙床龙椅,高桌低凳。这种最初由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普通用具,升华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具,从席地而卧上升到床铺桌椅,应该看做是人类尊严的提升,文明的提升。
  牧民转场一般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宿营地,常选取那些避风向阳、躲开洪水的台地。牧民们很注意保护环境,拴坠帐篷绳索的石块和圈围牛羊的石墙都是多次利用,决不去开辟践踏新的草地。每到一处,全家都齐心协力搭帐篷、圈牛羊、垒锅灶,待到煮好手抓羊肉,熬好喷香奶茶时,也已满天星光。这时燃起一堆牛粪篝火,高原无论冬夏,入夜气温都很低,全家围着篝火喝奶茶、驱寒冷,慢慢消除一天的疲乏,牧羊狗也会安静地卧在一旁,警觉地盯着远方。这些牧羊犬训练有素,天生忠于主人,忠于职守,夜晚尽可放心。这时,上年纪的牧民会用粗犷嘶哑的声音唱起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忧伤、高亢、悲怆,悠长得无止无境,叩击着天上的流云,也叩击着人们的心弦。因为无论是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还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全是歌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是关于一个民族一波三折、充满苦难的生存往事,也是关于草原千年逐水草而居的史诗。
  旅·途·小·憩
  石块猎兔
  草原牧民天生就是优秀的骑手和猎手,我曾有幸目睹一位牧民用石块猎兔的精彩场景。那年10月,我们去额济纳旗,返回途经河西走廊时,正是秋高马肥,牛羊撒欢,各类野生动物也最活跃的时候。一路不时惊起草丛中的野鸡,扑棱棱飞起。路过一片草地时,一位牧民正赶着大群羊穿越公路,我们索性停车下来。恰在这时,一只肥嘟嘟的野兔从草丛窜出跑得飞快,眼看就要跃上山梁,我们束手无策,连说可惜。没想到那位牧民就地捡起一块石头,扬手一扔,箭一般飞出。我们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牧民便已跑过去,用牧羊鞭把野兔扛在肩头,笑嘻嘻地走过来,向我们炫耀他的战利品。仔细一看,石头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野兔头上。看来这位汉子有野味可饱口福了,难怪笑得那么得意。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