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扬 > 全文图书 > 周扬文论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文艺也是服务性行业①
周扬
    《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出版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受是很深的。的确是一本好书,是关系到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文艺方针的一本好书。谈的是评弹问题,涉及到的却是文艺的许多基本问题。不仅曲艺界,整个文艺界都应该很好地学习。我想讲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们的文艺路线问题。陈云同志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阐述。我们今天的文艺路线,大家都知道,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的总口号、总方针。我们都是拥护和接受这个方针的。但是,再进一步问一问,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平常一讲到服务行业,常常多少带一点看不起的味道。实际上,我们文艺界也是个服务行业。没有理由看不起服务行业。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就是纯粹为人民的,是为他们服务的。
  什么叫服务得好?什么叫服务得不好?这要有个标准。我认为,陈云同志这本书里相当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讲了千千万万遍了,也确实取得了很不小的成绩。但是应该承认,我们的服务工作还没有做得很好,还有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些问题,怎么样才能服务得更好。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文艺又是最大的服务行业。灵魂工程师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也像饭馆服务员一样,要给群众“端盘子”、“端碗”,当然,“盘子”、“碗”里装的不是物质食粮,而是精神食粮,是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因此,文艺工作者要经常地问问群众,我们端去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写的文艺作品好不好。也许这个问题在你们曲艺界不十分突出,因为你们天天给群众“端盘子”、“端碗”嘛,天天演唱给他们听嘛,演唱得不好,他们就不听嘛。但是在整个文艺界,还很有必要进一步讲讲这个问题。我觉得“服务”这个概念,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要为这个对象所能接受、所欢迎。凡是他们所不能接受、不欢迎的,或是不很欢迎的,就要研究原因出在什么地方,就要虚心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端去的“菜”不好,我们可以换嘛!“菜”的质量不高,就应该加工提高嘛!“菜”发霉了,变味了,就应该倒掉嘛!这好像是个最简单的问题,但我觉得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药是很苦、很不好吃的,但为什么还要吃呢?因为它能治病。文艺也能“治病”、“强身”,当然,它治的不是肌体的病,而是思想的病,它给人的是思想上的营养。但是文艺不能像药一样,它应当既能“治病”、“强身”,吃了又让人“爽口”,觉得甜。“强身”和“爽口”的一致,这才是好的文艺。现在,有些作品不但不能“治病”、“强身”,反倒包含着毒性;还有些作品,虽然没有什么害处,但不好吃,不“爽口”,使大家感觉到苦了,或者感觉像白开水一样。所以,我们的文艺作品里,有害的作品当然首先要清理,那些虽然没有害,但没有味道,在那里浪费人家时间的东西,也需要克服。要使文艺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适应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是个最起码的服务态度问题,但这又不像在菜馆里,服务态度不好,马上就能反映出来。文艺比较间接,你的作品不好,甚至有毒、有害,并不能马上反映出来。这就需要认真地注意社会效果,虚心地听取各种批评意见。陈云同志用很通俗的语言,提出了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沿着毛主席的文艺方向解决了这个重大原则问题。这是我们首先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适应今天的观众、听众的需要,既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养料,又使他们感觉到有兴趣、有味道?既不是让他们吃有毒的物品,又不是让他们喝白开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也是很不简单的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
  再一个问题,陈云同志在这本书中反复讲,我们的文艺第一要注意政治内容,第二要注意文化娱乐。你们曲艺界有个好处,同群众接近,了解群众的趣味。而我们不少的文艺家,却很少考虑这个问题。不要相信那些现代派的文艺家,那些都是方向上有缺点、有问题的。在当代文艺家中,为什么老舍、赵树理特别引人注意?为什么他们的成就比许多人更高呢?道理就在于他们同其他文艺家比较起来,更注意群众,更注意群众的语言、群众的口味、群众的爱好、群众的习惯,而且坚持不懈地和群众接近。有些作家瞧不起群众,瞧不起群众化的东西。老舍、赵树理却不是这样。作家要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要喜群众之所喜,爱群众之所爱。在这点上他们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文艺的政治内容和文化娱乐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内容,但又必须使群众得到文化娱乐。陈云同志的谈话和通信里,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即既要注意政治内容,又要注意文化娱乐。而我们现在的有些文艺作品,是不注意娱乐性的。文化娱乐,不能搞偏向,不能为娱乐而娱乐。但是,没有娱乐性总是不行的吧?我们有时候,也许包括我在内,都是只强调受教育。但还是要取得娱乐的,要有休息,要有快感,要有噱头嘛!没有这些,何必去听书?中国古代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寓教于乐”,乐中有教嘛!曲艺也好,其他艺术形式也好,有的时候,政治内容与文化娱乐没有结合得好,所以人家不看呀!看得没有味道。陈云同志在这本书里,讲这个问题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政治内容跟文化娱乐,二者不可偏废,偏废了就是偏向。脱离政治是错误的、有害的,这是一种偏向;另一种偏向就是政治上没有错误,但没有娱乐性。买个电视机,花了很多钱,打开来,不叫你笑,不叫你快乐,不叫你休息,没什么可欣赏,那我看电视干什么呢?当然,庸俗化的娱乐,我们要反对,要抵制。但正当的文化娱乐,正当的休息,不但不能反对,而且应当欢迎。中国人民智慧很多,不能把他们的智慧卡住了。中华民族还是个幽默的民族,会讲笑话的民族。陈云同志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噱头。低级的噱头不能要,但健康的噱头却是不可缺少的。在艺术里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幽默,就没有艺术。清朝李渔讲戏曲,很强调插科打诨。相声更是离不开噱头。没有噱头,光彩、特色全没有了。所以陈云同志讲,政治内容同文化娱乐,这两者要结合,缺一不可,缺一就是偏向。这是关系到群众喜爱不喜爱的问题。
  陈云同志在这本书中,还多次讲到推陈出新问题,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关系问题。好几年前,他就大声呼吁,要支持新书,大力创造表现当代生活的新曲目。他说,对于新书,只要有三分好,他就鼓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曲艺也好,戏曲也好,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那么不管它的传统多么深厚,终究要走向僵滞,甚至走向死亡。近几年,戏曲、曲艺的舞台是很活跃的,但是我觉得有一条不足,或者说,是一条带有根本性的不足,就是现代剧目、曲目比较贫弱。搞现代曲目有一定的困难。传统曲目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艺术上比较精致,一拿出去就吸引得住人。现代曲目有时候粗糙一些。粗糙可以让他慢慢磨得精致一些嘛!所以要大力支持、大力扶植现代曲目。
  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要求古人讲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是不能向他们这样要求的。譬如戏曲、曲艺所表现的历史,有许多是加上人民想象、幻想的历史。尽管这不完全是历史,不是纯粹的历史,或许是假想的历史,或许是美化了的历史,但难道能够简单地指摘这些传统书目的作者是歪曲历史吗?这些想象,往往包含了人民的愿望。包公、穆桂英、樊梨花,这些人物长期在群众中传颂,为他们所喜爱和敬仰。你能因为这些人物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就把这些人物从舞台上抹掉吗?所以,对这些曲目怎么整理加工,确实要很慎重。不是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而是从现代最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说明古人的言行,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曲艺遗产,有千余年的历史,长期积累,不是哪一个人独家经营的,是无数说书艺人集体创造的。这些遗产里,有不少糟粕,但也有精华,这些精华无论如何要爱护。对历史人物,完全按照今天对同时代人的标准来要求,是不对的。
  还有个艺术语言问题。前几天,侯宝林、马少波、夏淳等同志到我那里去,他们谈到想成立个“戏剧语言研究会”。我听了很高兴,表示赞成。舞台艺术的语言,除了戏剧外,曲艺是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的戏曲、曲艺有近千年、千余年的传统,有很多精华,是世界上所没有的、少有的。它们是和中国的地域辽阔又落后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落后,比如交通不发达,互相隔绝,就产生了各种地方语言,就产生了各种地方戏、各种曲艺。对这些,我们当然要很好地加以保护。怎么整理这些东西?建国三十多年以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是和失误,这项工作没有坚持下去。所以,那天他们几位谈了这个问题,我听了很兴奋。戏剧确实有很好的语言,曲艺也一样,有很生动的语言。当然其中也有不好的。精美的语言是珠宝,但这些珠宝又是同那些不好的语言混在一起的。怎么把它们清理一下,把不好的语言剔除、去掉,保住它的精华,把精华突出。我希望把艺术语言,曲艺的语言,戏剧的语言,各种地方戏的语言和各种地方曲种的语言,来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和清理。陈云同志讲要依靠老艺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熟悉这一行。我希望曲艺界、戏剧界、电影界通力合作,使语言艺术的研究工作的成效更大,进展更快。
  ① 本文是作者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会议”上的讲话。原载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周扬文论选/周扬著,朱耀军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