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扬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与周扬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四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盛夏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人民的文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文艺运动,造就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新中国新的人民的文艺。
  一、毛泽东把周扬作为党在思想文艺战线上的领导人
  毛泽东长期信任周扬,把他作为党在思想文艺战线上的领导人。
  半个世纪以来,周扬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始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贯彻者,他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时期,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的阐释者,并努力使毛泽东文艺思想能够在新中国的文艺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实施和系统的贯彻,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做出了自己出色的努力和特殊的贡献。
  自周扬到延安后,与毛泽东的关系颇为密切。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坚定意志的人,再加上革命领袖的地位和声誉,他的意志更增强了几百倍。在毛泽东身边的人,不可能不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和意志的左右。周扬进入中国政治舞台之后,依据毛泽东的理论来制定或参与制定中国的文艺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文艺政策变为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实施。
  周扬已成为历史人物,近年来,写《周扬传》的呼声日渐多了起来,我发现有这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一些生前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人物,大都死后清冷,连传记都无人写。而生前厄运如楚囚者,死后也都得以公正评价。同一个人的传记就有十多种版本,这种哀荣是否也浸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呢?不得而知。处在周扬、胡风之间的冯雪峰,虽然没有像周扬那样叱咤文坛,也没有像胡风那样做阶下之囚30年,作为“丁陈冯集团”的冯雪峰受迫害也长达20年,至今也未能见到一部好的《冯雪峰传》。其原因是仍有数量庞大的文史档案尚未解密。无论怎样说,周扬都是中国现当代文艺运动史上撇开不了,或是越过不了的大人物。有学者要写《周扬评传》,10年前,就有作家要写《周扬传》,至今也没有出版,而只是将采访记录辑成了一本《是是非非话周扬》,作家王蒙在1950年代《组织部来的年轻人》遭到批判时,被周扬请去谈话,感受到周扬对青年作家的关爱,理解了周扬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的那种目光。半个世纪以后,王蒙在《周扬的目光》一文中写道,“无论怎样地说周扬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绝非一些偏颇之词所说的那样,周扬一案是历史的悲剧,作为历史人物的周扬是悲剧的人物。周扬逝世后,王蒙将凡能收集到的所有文艺界回忆悼念周扬的文章辑成一部50多万字的大书《忆周扬》,这多少也减轻了一些至今未能出版一部周扬传的压力,宽泛地说,这部不是传记而又似传记的书也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令人欣慰的是,周扬同志的故乡湖南省益阳市筹建周扬纪念馆,传说院落中立了一块大碑,碑上无字,成了一块无字碑,为什么无字,其中缘由不得而知。要写《周扬传》的作家李辉将那部未写成的传记定名为《是是非非话周扬》也不无道理,其中的苦衷犹见一斑。我想大约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其实,周扬承受了太多的褒贬爱恨,谁也说不清,是谁给了周扬压力,答案不言而喻。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日丹洛夫,即斯大林时代的文艺总管。其实周扬不容易,作为新中国文艺的当家人,而又不能“做主”,周扬真的不容易。
  周扬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文艺思想发展史。如果不理解历史,是不可能理解周扬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历史,那么我们也不会苛求这样一位有错误、偏见而又有充分的历史存在理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二、中共中央对周扬一生的盖棺论定
  周扬一生是耶非耶?见仁见智,生前身后毁誉不一。或被看做“天使”,或被视为“魔鬼”,反差甚远。19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宿将;1940年代,解放区文艺的组织者;1950年代,文艺斗争的领导者;1960年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言人;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扬的社会身份有三种:党的领导集体成员、中宣部副部长、文艺界领导人;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和文艺理论家。前两种都是一种执政党代言人的身份。1989年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同志生平》,对周扬的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党在文艺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这是中共中央对周扬一生的盖棺论定。全文照录如下: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党在文艺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周扬同志,长期卧病久治无效,于198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周扬同志原名周起应,1908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战斗生涯。周扬同志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年回到上海后,参加领导中国左翼革命文艺运动。1932年重新入党,担任中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兼任文化总同盟书记,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在此期间,他在鲁迅、瞿秋白、张闻天等同志的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向我国文艺界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在1933年,将苏联文艺界正在讨论、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他和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对资产阶级错误的文化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批判,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与其他同志一起倡导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迎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做了积极的努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扬同志于1937年离上海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中央文委委员、延安大学校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率领延安大学部分人员到晋察冀,出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他倡导新秧歌运动,热情地宣传和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推动了一批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问世。他在解放区的文艺建设和培育革命文艺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编选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7月,平津解放后,他与郭沫若、茅盾等负责筹备和召开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做了介绍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9月他作为文艺界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扬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和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周扬同志一直处于文化艺术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岗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和思想理论工作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60年代初,江青对文艺界粗暴干预和肆意摧残,周扬同志进行了抵制,受到江青的忌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周扬同志即遭诬陷并被公开点名批判,随即被投入监狱,长达9年之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他进行长时间的迫害,使他身心备受摧残。然而,周扬同志仍然坚贞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受了严酷的考验。
  粉碎“四人帮”后,周扬同志的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他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以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在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周扬同志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揭发批判,热情倡导思想解放,积极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他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注意对“左”的思潮的检查和批判,在文化艺术和思想理论工作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党中央领导下,他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所作的主旨报告,总结了几十年来文艺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文艺的任务。在这次继往开来的文代会上,他当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同志作为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他坚决拥护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拥护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决策,拥护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
  周扬同志对党、对人民是忠诚的,他胸怀广阔,顾全大局,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严于律己,经常对自己从1930年代以致后来在工作上的某些失误进行自我批评。对于同他的工作有关而遭受不公正批评和对待的同志,一再诚恳地表示歉意。他的这种襟怀和气度,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周扬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革命文化事业。他努力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努力宣传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积极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周扬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会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他的贡献,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光辉业绩,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国文化事业的史册上。让我们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种错误思潮,努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①
  三、20世纪中国革命文化事业的历史轨迹
  2008年11月12日,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作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党在文艺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周扬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志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以及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副局长汤恒等领导出席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宣传文化系统的老同志代表,研究周扬的专家学者以及周扬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1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胡振民主持。
  孙家正在讲话中说,周扬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文化事业。他毕生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和努力。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他的贡献、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孙家正指出,我们纪念周扬同志,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献身理想、坚贞不渝、追求进步的奉献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殚精竭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勤奋耕耘的敬业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襟怀宽广、光明磊落、谦虚自律的人格精神。
  孙家正强凋,今天我们纪念周扬同志,就是号召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学习他的高尚品格,牢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坚定理想和信念,忠于祖国和人民,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就是要像他那样,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文化艺术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是要像他那样,勤奋耕耘、扎实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呼唤、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优秀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像他那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断提升素养、净化心灵,齐心协力以文化艺术界的团结、和谐、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胡振民在主持会议时说,孙家正同志的重要讲话实事求是地回顾了周扬同志在20世纪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担负党的宣传文化战线领导工作的峥嵘岁月,深刻阐述了周扬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高度评价了周扬同志为中国革命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讲话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周扬同志为榜样,认真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修身立德、德艺双馨,沿着革命前辈开创的道路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具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成为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和领会孙家正同志的讲话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周巍峙、赵维绥、陈建功、周密等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作协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周扬同志的亲属代表和生前好友在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继承和弘扬文化界前辈们的未竟事业和崇高精神,高举旗帜、凝聚力量、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周扬一生,20世纪30年代被鲁迅讥为“四条汉子”之一,那时他才二十出头;1950年代,毛泽东又严厉地批评他“政治上不开展”;1960年代“文革”初期被斥为“反革命两面派”;1980年代,又被指出有严重政治倾向错误。他一生中与胡风、冯雪峰、丁玲等发生过论战,丁玲至死都“不原谅”他;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过从较密,而江青后来公开宣称:“我恨死周扬了!”周扬身上几乎浓缩了20世纪的中国文艺发展史,特别是中国文艺思潮史。
  ①新华社发,载198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与周扬/盛夏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