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张寒晖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寒晖和《松花江上》
刘冀

  张寒晖同志出生在全国著名的秧歌之乡——河北省定县。相传苏东坡被贬在定州任知州时,曾为农民编写、教唱秧歌,借以解除农民插秧时的疲劳,据说,这是定县秧歌的起源。生长在这音乐之乡的张寒晖,从小就学会了拉二胡、弹弦子。暑假的夜晚,乡亲们常常围在他的身旁,静静地陶醉在他那悠扬的乐声之中。他能唱许多秧歌和小曲儿,也热爱家乡的河北梆子。“五、四”运动后又学会了《五一歌》等西洋歌曲。二十年代张寒晖在北平艺术学院戏剧系学话剧时,《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歌的曲作者赵元任教授讲语言学,并给予他了作曲理论的启蒙。
  “九、一八”事变时,张寒晖正在故乡的定县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兼国文课教师。这位戏剧系高才生,并不曾想成为作曲家,但是他那炽热的爱国心和音乐素养使他深深地理解音乐的力量,渴望用歌曲挽救民族危亡。“九、一八”的炮声传到了定县,张寒晖迫不及待地采用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的曲谱,填了一首抗战歌词,紧接着又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起齐赴国难”。
  为了进一步开展救亡运动,张寒晖前往北平去找党组织,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深夜他被一阵号啕痛哭惊醒了:“我的娘啊!我还见得着你老吗……”是一位流亡的东北姑娘在想家。她耽心敌人铁蹄下故乡的一草一木,更耽心爹娘的厄运,痛苦失声。姑娘哭得那么凄凉,那么悲伤。寒晖想:这是一个人的声音么?不,这是整个东北同胞的哭号,想到这里,张寒晖心如刀绞。正是这个深夜在他心底的刀痕里已经插进了《松花江上》的种子。
  艰苦的生活,白色的恐布,又时时激发着张寒晖的救国热情。一九三六年暑假,张寒晖应聘至西安二中执教。
  寒晖交了一些流亡关内的东北朋友.想写歌曲鼓舞他们的爱国热情;也听到东北军里某些麻木不仁者的传说,又想写歌“刺一刺”他们。听着从敌人魔掌中逃出来的东北同胞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寒晖写歌的欲望更强烈了。他一次又一次回忆起:深夜里,东北姑娘的号啕大哭。那凄凉、悲伤的声音,又溶为定县妇女哭灵的旋律。突然他心中迸出一个火花:这情景和旋律能够如此感动我,难道不能够感动别人么?多么好的素材啊!寒晖又开始“凑”他蕴酿已久的歌了:“我的娘啊……不!我的家啊……家在哪里?在东北沈阳。不!松花江比沈阳更富有魅力……”寒晖沉没在诗与歌、情与景、文字描绘与令人激忿的旋律中,夜不能寐了。每晚,他为学生改完作业,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在桌上敲击着节拍,轻轻地哼着,常常哼醒了同屋的少年刘善述。
  经过几多不眠之夜,寒晖谱成了《松花江上》初稿。他掩藏着喜悦的心情,走进同乡孟华的宿舍,孟华正躺在床上休息。寒晖将手稿放在他身上道:“老弟!我编了一支歌。”不了解情况的孟华,漫不经心地将手稿掀在地上说;“没学过作曲还能编歌?我不信。”及至寒晖在别处得到鼓舞,再到孟华处索取手稿时,孟华翻遍了抽屉也没找见。寒晖焦急地说:“说不定这篇东西能起大作用哪!”平日里很能沉住气的寒晖,出乎意外的发急,把孟华说得认真起来,终于从废纸篓里找出了手稿,送还寒晖。至今,孟华同志回忆起这件事总要说:“为了寒晖这手稿我几乎成为民族的罪人哪!”
  河北省博物馆珍藏的寒晖歌曲手抄本里,有着两首略异的《松花江上》:一首写着“……森林黄金……”,另一首才是“森林煤矿……”。寒晖是怎样想起做这修改的呢?这过程发生在手稿被抛弃在废纸篓的时候:寒晖见到与东北军内地下党有联系的孙志远同志,把新作又唱给他听。孙志远兴奋地赞不绝口,让寒晖教给他唱,又率直地评论说:“黄金不如煤矿顺口,也不如煤矿响亮”。寒晖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遂改为流传至今的样子了。
  一九三六年“一二·九”运动周年前,西安二中秋二八级的一位陕西同学骂东北同学是“亡国奴”。寒晖得知这事,在课堂上痛心地说:“东三省是我们祖国的土地,鬼子占了东三省,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耻辱……”。他激动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号召同学们参加救亡运动。接着又说:“我新编了一支歌,现在给大家唱唱。”寒晖如泣如诉地唱起了《松花江上》。悲愤的歌声扣紧了同学们的心:有的流下了眼泪,有的握紧了拳头,恨不能立即拿起枪生去和鬼子拼命。就在这次课堂里,寒晖第一次给学生教唱了《松花江上》。
  “双十二”事变捉蒋前,西安的爱国青年前往临潼请愿,队伍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赶来了。他走上一块高地,大声疾呼道:“同学们! 我不是蒋某人的走狗。我没忘记东北三千万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学们!前边有危险,你们赶快回去,我在一个礼拜内用事实给你们答复。”讲完,张将军走下了高地,这时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这令人断肠的歌声把张将军的心唤回了老家。他陷入沉思,紧锁双眉,放慢了步子。当同学们唱到“爹娘啊!”的时候,将军心急如焚,猛地加紧了脚步匆匆而去。
  那时,《松花江上》已经流行在东北军的学兵队里,沸腾着人们的爱国热血了。芦沟桥事变后,寒晖同志的这首歌响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卷起了亿万人民胸中的爱国巨澜。张寒晖为挽救我们中华民族的危亡做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不愧为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家。
  抗日战争时期张寒晖同志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协秘书长,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一日病逝于延安。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5.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