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我与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初遇柯棣华
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名山不计其数,五台山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由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100多公里,北部割切深峻,五峰耸立。五台山以其巍峨多姿、风景秀丽著称于世。山上佛寺众多,与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在武乡县王家峪,五台山深处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子,你别看它其貌不扬,八路军总司令部却设在这里。
  1940年2月的一天,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司令部办公室。
  朱德总司令戴着老花镜低头伏案正在批阅文件,“的铃铃”,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朱总司令随手接起电话:
  “喂,哪里?我就是朱德。噢,是荣臻,你好呀,有什么事情讲吧。哎,对,有两名印度大夫到了总部。你要求让他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好啊,他们也有这个要求上晋察冀前线工作呢。我看可以。那你们就派两个人来接他们去吧。好,就这么定了。”说到这里,朱总司令在电话里又叮嘱聂荣臻司令员一定要保证两位印度友人的安全,在生活上要多照顾他们。末了,朱老总以他特有的乐观性格,幽默的语调,用浓重的四川话跟他的老乡开了一句玩笑:“荣臻呀,两位印度大夫到总部不久,你们就知道了,你们的情报真灵喽。”只听电话里传出“嘿嘿”的笑声。
  电话正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打来的。当他得知总部来了两名印度大夫,适逢白求恩大夫光荣殉职不久,部队急需医术高明的大夫,遂跟踪追击,给朱总司令打来电话,请求把两位印度医生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朱老总原打算把两名印度大夫留在总部,但又考虑到晋察冀边区的急需,朱老总就一口同意了,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1940年6月上旬的一天清晨。天高云淡,碧空如洗。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警卫员,正大步流星向军区招待所走去。
  聂司令员是一名职业军人,戎马一生,他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他晚上10点钟就寝,早晨5时准时起床。起床后,他快步行走锻炼一个小时。今天,他照例已经锻炼完毕,到招待所看望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和巴苏华两位大夫。
  不知谁透露了消息,柯棣华、巴苏华和翻译马寒冰同志早已在门口迎候。
  因为没有会议室,聂司令员就在柯棣华他们住的宿舍会见了他们。马寒冰同志把两位大夫介绍给聂司令员。聂总满脸笑容和他们一一热烈地握手。连连说:“欢迎,欢迎!两位大夫一路上辛苦了!快坐下,我们慢慢谈。”
  聂司令员端详着两位印度友人:巴苏华个子高大,粗壮结实;柯棣华显得个子小些,较清瘦,表情有点腼腆;但两人的精神很饱满,穿的八路军灰粗布军装很得体,尤其是柯棣华大夫,面色黑红,一对深陷的大眼睛闪闪发亮,给人的感觉很机灵。
  落座后,警卫员给宾主泡了茶。
  会见时,柯棣华和巴苏华详细报告了一路上的情况。聂司令员扼要介绍了边区的情况后说:
  “我们终于把你们盼来了,两位印度大夫来得正好,6月21日边区要举行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典礼。白求恩大夫是为中国抗日而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是一位非常好的大夫。那就请两位印度友人也参加揭幕典礼吧。然后再请你们参加欢迎你们的军民大会。”
  两位印度大夫欣然接受邀请。
  尔后,聂司令员设便宴招待了两位印度客人,请客人畅饮了当地产的大枣白酒,为印度友人接风洗尘。聂总不善饮,今天由于高兴接连喝了三盅酒。
  1940年6月21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陵墓落成仪式,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隆重举行。陵墓前摆满了党政军各界送的挽联和花圈。应聂司令员的邀请,两位印度大夫参加了揭幕仪式。柯棣华、巴苏华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在白求恩的墓前献上了花圈,花圈上写着:“献给白求恩大夫光荣之墓。”献完花圈后,两位印度友人脱帽恭恭敬敬向白求恩大夫遗像三鞠躬。
  当日下午1时,风和日丽,红旗招展,葛公村军民在村东那片大树林下搭起彩棚和戏台,隆重召开大会欢迎柯棣华和巴苏华两位印度大夫。会场周围张贴了许多中英文标语,热烈欢迎印度友人。红底白字的会标上写着中英文两种文字:“热烈欢迎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工作。”当柯棣华被人们簇拥着走进会场时,柯棣华激动得有点腼腆了。参加大会的有边区党政军负责同志。聂司令员陪同他们在主席台上就座,翻译马寒冰也坐在旁边。大会开始,在聂荣臻司令员致简要而又热烈的欢迎词后,脸色黝黑、清秀俊逸、风华正茂的柯棣华大夫走向讲台讲话,只见他快步走过去,他没有叫翻译马寒冰,便用不熟练的汉语讲话。他说:
  “中国朋友们,乡亲们,我非常感谢你们的信任,我和巴苏华同志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们的热情欢迎!”接着他谈到了来华工作以后的感受:“我们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我们来到中国以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敌后抗日斗争所深深吸引,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中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最后他提高声音强调说:
  “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医院和学校也是以白求恩的光荣名字命名的,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一样,献身于你们的和我们的、也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
  柯棣华决心以白求恩为榜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柯棣华大夫的讲话博得了到会同志的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掌声。
  大会讲话后,军民演出了许多精彩的抗日文艺节目。卫校的同学们踊跃登台,演家乡戏,演自编的舞蹈。连教员们也登台献艺,演出了拿手好戏,会场气氛空前热烈。记得这次联欢会上,还演出了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有人担心印度朋友听不懂,不成想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事后有人问柯棣华是否真的听懂了?他告诉说:“只能听懂一部分,但能明白剧情。”他深为中国军民坚决抗日不当亡国奴的巨大抗战热情所振奋。
  这次欢迎大会,我们校部的工作人员坐在最前面,对台上的柯棣华看得非常清楚。他个子不高,微黑的脸盘上有一双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最令人难以忘怀。不知为什么,柯棣华不熟练的汉语讲话,深深吸引着我,吸引着同学们。他对中国人民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同情,他坚决的抗战决心,不能不使你受到深深的感染。我眼球一动不动地出神地听着,也许我听得太凝神了,引起了他的注意,不意间,他向我投过来一个微笑,我的心微微颤动了一下,惟恐一个少女内心的秘密被他发现了,我羞涩地低下了头……
  欢迎大会结束返回的路上,柯棣华的形象、风度、热情,特别是那双大眼睛,难以从我心头抹去。我边走边陷入了沉思:一个印度青年,为什么在印度舒舒服服的日子不过,偏要到中国来吃苦呢?对了,他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求解放、过好日子。真是一个印度好青年啊,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啊。想到这里,我不觉对柯棣华大夫又平添了几分敬意。
  之后,柯棣华大夫被分配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当外科教员兼外科医生,后又被任命为院长。我当时是卫校的护士教员,我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他汉语讲得不地道,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我是护校毕业的,医学理论底子薄,而他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就热心给我传授医学理论知识。我编写的护理教材《战时实用护理学》、《内科护理》、《战时急救包扎法》,也请他审稿。
  他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们经常在一起唱歌、锻炼身体和劳动,特别是我英语比较好,我们常用英语聊天,两人又谈得来,成了要好的异性朋友。一有空闲,他就给我讲故事:讲印度的风土人情,讲他的家庭情况和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讲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的详细经过,讲医疗队在国民党统治区跟国民党老爷作斗争的情况……
  

我与柯棣华/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