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我与柯棣华
|
第二十一章 朱总司令来电 |
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 |
|
|
1943年5月上旬的一天,艳阳高挂,瓦蓝瓦蓝的天际,飘动着一朵朵白云,东南风摇曳着华北平原白杨树上的树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那飘动的叶子似数不清的粼粼细浪。农夫们三三两两正在田间夏锄,被日寇残酷“扫荡”之后的燕赵大地恢复了往昔和平宁静的景象。 一封电报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从陕北高原飞达河北省阜平县华山村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室。 一位年轻精干的机要科长走进聂荣臻司令员的办公室。 “报告聂司令,延安来电。”机要科长向首长行过军礼后说道。 聂司令员接过电报仔细一看,是延安八路军总部打来的: 聂司令员钧鉴: 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八路军的英雄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柯棣华同志不幸在华北前线光荣殉职,全军痛悼,殊深轸念。我等对其遗属郭庆兰和柯印华母子,当妥善安置,悉心照顾。中央决定接其母子来延安,保护好中印友谊这颗宝贵的种子,以慰柯棣华的忠魂。有关事宜请您从速具体安排。沿途务必保证安全,万无一失。切切。 顺致 夏祺! 朱德 1943年5月10日于延安 1943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时许,河北省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办公室。校长江一真同志正在办公室草拟一份截肢大手术的实施方案。电话铃声响了,江校长忙走过去接电话。电话里传出四川口音: “请找江一真校长接电话,我是聂荣臻。” “我就是江一真,啊,聂司令您好呀。我一接电话就听出来了,是您的声音。聂司令有什么重要指示请讲吧。” “江校长,今天我找您不为看病的事,也不为鬼子‘扫荡’的事,就是为柯棣华同志的事。延安朱总司令给我来了急电,为了妥善安排柯棣华同志的妻子和幼儿,中央决定接她们母子到延安去。延安是后方,总是比华北安全些,生活也安定些。你们学校要安排一男一女两名同志负责护送。条件是:忠实可靠、吃苦耐劳。具体计划让他们到军区司令部之后,再作详细安排。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我们一定把它安排好,请首长放心!” 我最亲密的战友、最挚爱的伴侣柯棣华同志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我万分悲痛,痛不欲生。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战友们的百般劝慰,使我感悟到人死不能复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抚育好印华这个孩子,让他快快长大成人,以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完成他父亲未竟的革命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告慰柯棣华同志的在天之灵。时间是医治伤痛的良药。慢慢地我从伤痛中解脱出来,更加忘我地投入了工作。清晨,军号声响起,我背着孩子去出操;白天,让老乡们代为照看孩子,照常到护校给学员上课;晚上,我把孩子从乡亲家领回来,母子俩做伴,相依为命。孩子也逐渐使我淡忘了青年丧夫的巨大不幸,孩子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1943年仲春的一天,我在卫校刚上完一节课,忽然有人跑来通知我:“郭教员,江校长有急事找你,让你马上到校部。”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江校长的办公室,嘘寒问暖落座后,江校长以略带兴奋的口气说:“延安朱总司令来了电报,电报是打给聂司令员的,让你马上收拾一下东西到延安去。” 事后我得知,朱德总司令也给柯棣华在印度的家属去了信。信中说:“我们的国际主义朋友柯棣华大夫所遗之妻子幼儿,吾人十分关切,他们将得到最妥善的照顾。” 江校长进一步对我说:“朱总司令来电,让你带孩子去延安,是为了你们母子俩的安全,说明党中央对你们母子很关心。在前方带孩子总是不方便呀!”他还说:“从敌人的密电码中获悉情报,今年日寇将要对晋察冀边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比1942年扫荡会更加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领导决定你们母子到延安去,充分说明了对你们母子俩的关心。” 听了江校长的这番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自从自己有了孩子,不仅自己受累,加重了负担,也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增加了不少麻烦,在前方带孩子困难太大了。但不管怎样,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感到有点突然,思想上挺矛盾。延安,是革命和抗日的圣地,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工作的地方,谁不向往啊!可是,说心里话,我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舍不得离开晋察冀这块哺育我成长的热土;舍不得离开护校的战友们;更舍不得离开卫校教员这个我最倾心的岗位。但话又说回来,让我们母子去延安,是党中央对我们最大的关怀,中央领导为了我们母子的安全,为了保留中印两大民族血脉凝成的这个后代,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再说了,自己是共产党员,是个八路军战士,一个共产党员随时听从党召唤,我怎能不服从上级命令,尤其是总司令的命令呢。想到这里,我立即向江校长表了态,感谢党组织的关怀,坚决服从上级的命令。 接着江校长作了具体布置,安排一个背夫和一个女保姆。背夫是校部的管理员王成龙同志,年纪四十岁上下,对党忠实可靠,工作积极肯干,任劳任怨,能吃苦,待人和气。保姆叫史翠芝,那年才18岁,是唐县和家庄人。参军后在医院作护理员,她工作泼辣,吃苦耐劳,洗衣服、做饭样样都行,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如姐妹。对组织这样具体的安排我很满意,没有半点意见。 这次转赴延安,有我们三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那时印华已满8个月,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江校长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头老实听话的大骡子,让我抱着孩子骑在骡背上。临行前,江校长千叮咛万嘱咐我们一定要照看好孩子,一路上千万要保证安全。江校长最后强调,这也是上级党组织赋予我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一定要圆满完成。至于具体如何走法,先到边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上级会详细告诉我的,按上级要求办就是了。 语毕,江一真校长把我送出办公室。临别时,他再一次紧紧握住我的手鼓励道:“郭庆兰同志,组织上相信你一定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祝你们母子一路平安! 走出屋子,骄阳似火照在我的脸上,热辣辣的,使人明显地感到炎夏已经降临人间。 |
|
我与柯棣华/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