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
第一部分 柯棣华 附录 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简介 |
任鸣皋 |
|
|
印度援华医疗队(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Medical Mission To China)在报刊上最初出现时,名称有“印度国民大会党援华医药团”、“印度援华救伤队”、“印度医疗队”、“印度救护队”、“印度救护团”、“印度医药团”等。从1942年底起,才统一称为“印度援华医疗队”。 关于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的中国名字,正文中已有说明。后来,我们对巴苏华大夫习惯称为巴苏大夫,他的纪念碑也称他为巴苏大夫。 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柯棣华大夫、爱德华大夫、巴苏大夫的墓地是在一起的。他们名字的写法、称呼和墓地位置是:“柯棣华大夫之墓”居中,其左侧是“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其右侧是“巴苏大夫纪念碑”。卓克华大夫及木克华大夫的墓在印度。 现分别对爱德华、卓克华、巴苏、木克华大夫简介如下。 马登·莫罕拉尔·爱德Madan Mohanlal Ata1(1886.10.9.~1957.12.1.) 马·莫·爱德(爱德华)大夫,1886年10月9日生于今印度北方邦哈都县。他曾留学英国,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是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的会员。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大夫,又是诗人、民族运动的先锋与卓越的国际主义和平战士。 他在英国先后做过两个医院的医生和一个医院的院长,后来回到印度,在拉克特的大学当过教授。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帮助西班牙共和国反击法西斯德、意干涉军和西班牙叛军,在战地救死扶伤。为印度赢得了荣誉。 1938年9月,爱德华大夫率领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帮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强盗,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1940年冬末春初回到印度后,为印中友谊做了大量工作。 1942年,他因参加要求英殖民者“退出印度”的运动而被捕入狱一年。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时,他是第一个支持“不许干涉朝鲜”的印度人。这口号迅速传遍印度。 爱德华大夫积极从事和平运动。1950年11月,他率领印度代表团出席了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1年1月,他出席了世界和平理事会日内瓦常务委员会会议,旅途中经过我国。他回印后,曾在孟买印中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了关于新中国的报告。1952年8月,他在印度北方邦和平大会上当选为北方邦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以后他还担任过全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的职务。 1957年11月,爱德华大夫应邀访华,一到北京就猝然发病,被送到协和医院。在他住院期间,我国领导人周总理和爱德华大夫的老战友们经常去探望他,马海德大夫几乎天天都去看他。爱德华大夫曾经告诉他的朋友们说,他要写一本书,这本书应该告诉印度人民为什么必须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谊。要了解中国,进一步促进印中友谊和团结,这对世界和平是有益的工作。他又说,他看到过黑暗年代时的中国,在新中国诞生时他是何等高兴,他看到了占人类1/4的人居住的地区发生的一切,使他对整个亚洲充满希望。 爱德华大夫一直主张一个中国——人民的中国,并坚决反对纵容制造两个中国的概念和做法。爱德华大夫的名字,是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世界和平与人类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但不幸,他的病是肝硬化,晚期终于不治,在1957年12月1日上午十时二十五分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根据爱德华大夫的遗嘱,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印度的恒河,一部分撒在中国的黄河。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有“爱德华博士纪念碑”。 周总理在爱德华大夫的追悼会上致词说:“伟大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优秀儿子爱德华博士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崇高和珍贵的支持,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周总理还说:“中国人民会继续尽一切努力来加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这是我们对爱德华博士的最好纪念。” 莫勒斯旺·拉姆昌德拉·卓克Moreswon Ramchandra Cholkar(1882.12.10.~1962.9.17.) 莫·拉·卓克(卓凯华、卓克华)大夫,1882年12月10日生于浦那。1907年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 卓克华大夫以医生为职业,并积极从事印度国大党所领导的政治活动,也很关心教育事业。 卓克华大夫于1916~1924年被中央省和比哈尔省国大党选为全印国大党委员会委员;1918~1920年当选为中央省和比哈尔省委员会秘书;1922年当选为印度国大党全体会议接待委员会秘书。 1912年,年轻的卓克华大夫当选为那格浦尔市政委员会委员,直至1925年,他一直担任此职。于1918年升任市政委员会副主席,1921~1925年荣任那格浦尔市政委员会主席。于1927年任那格浦尔医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1937年日寇侵华,他出于对受压迫者的同情以及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在1938年参加了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援我们抗日。在医疗队的五位大夫中,他年龄最高,由于他的学识和声望,被委任为医疗队的副队长。 他在汉口、宜昌、重庆和延安工作时,以其高明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主要从事胸外科手术,到延安后在拐峁八路军军医院工作时,为了培养胸外科人才,还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去讲学。 卓克华大夫于1939年5月24日离华返印。他回国后,为印中友谊做了不少工作,并将他在中国八路军中的所见所闻,向印度人民广为宣传。 印度国大党于1946年派遣另一个医疗队赴马来亚,卓克华大夫任队长。在这次使命中,他访问了暹罗、爪哇、澳大利亚、新西兰,并参观了这些地方的大学和医疗机构,向大学生发表讲话。 1957年,卓克华大夫和医疗队的其他成员及柯棣华大夫的哥哥曼凯希,应中国人民邀请来华访问,并参加了我国盛大的国庆典礼。 1962年9月17日,卓克华大夫因心脏病不幸于印度浦那逝世。享年80岁,留下一子三女。 印度援华医疗队中这位长者,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我抗日敌后最艰苦的地区,以卓越的医术支援我国人民。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极其钦佩。他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比乔埃·库马尔·巴苏Bejoy Kumar Basu(1912.3.1.~1986.10.12.) B.K.巴苏(巴思华、巴苏华)大夫,1912年3月1日生于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他在1936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医科,此后即在大学的附属医院当住院大夫。他在通过高级住院医生学位的考试后,印度国大党发起并领导支援中国的运动已经席卷全印。1938年印度国大党组织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成立,巴苏大夫就渴望加入,但由于名额所限,他没有立即得到参加的机会,后来由于一位已定队员——一位政治鼓动家,受到加尔各答秘密警察的干预,妨碍了这位大夫获得护照,巴苏大夫便补上了这个缺额。这时离医疗队出发赴华日期只有一周的时间了,他匆忙地安排了家事,于1938年8月30日早晨赶到孟买,31日参加了欢送会,9月1日就踏上了对于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充满艰难险阻的新的生活路程。值得一提的是,他动身时正值新婚蜜月,由于巴苏夫人给予积极的支持,才使巴苏大夫得以完成他以后的英雄业绩。 巴苏大夫从参加医疗队开始就进行一件极其有价值的工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活动。这是医疗队留下的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献。爱德华、卓克华和木克华三位大夫从他们启程来华,一直到离开中国回印度,都同巴苏和柯棣华大夫在一起,巴苏大夫同柯棣华大夫相处时间最长,他们俩从来华到1940年10月中旬这一段时间,都朝夕相处,所以关于印度医疗队所有队员的活动情况,巴苏大夫都知道。 那时在延安成立了“东方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巴苏被这个组织推为代表,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的参议员。 1942年除夕,在中共中央的招待会上,朱德总司令将巴苏拉到一旁,对他说,印度东部边境形势危急,日本已经打到印度的大门口了,建议他尽快回印度去,把他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经验贡献给国内抗日和争取独立的斗争。此后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王稼祥等轮流向巴苏讲授他们打日寇的经验。经过4个月的学习,巴苏于1943年5月离开延安。 巴苏大夫在1943年7月离华返印途中到达重庆时,曾访问了宋庆龄同志。谈话中,巴苏大夫叙述了医疗队如何使用简陋的工具,又谈到食品和医药匮乏,以及战时的艰苦等情况。宋庆龄同志问起柯棣华大夫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的情况,巴苏就把柯棣华在敌后英勇斗争的事迹向她做了介绍。 “这是一个大悲剧,巴苏大夫!”她说,“我们失掉了最好的印度朋友之一……他还年轻,是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而自我牺牲的工作者。中国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临别时,巴苏大夫表示还要同第二支援华医疗队来中国,宋庆龄同志听了很高兴,并托他把一封给印度人民的英文信带回去。信中写道:“请接受我对保卫祖国、反对法西斯侵略、为自由而战的印度人民的敬意。中国的经验证明,不打倒奴役亚洲的日本法西斯,亚洲各国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而,我们要求一切受到法西斯主义威胁的力量团结起来……” 巴苏大夫于1943年7月3日回到印度后,向印度人民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情况,并积极建议派第二支医疗队来华。当时报纸的一则报道说:“印度援华运动,最近多集中在医药援华方面……巴苏大夫近又请求印度国大党组织另一医药援华团来华……据讯:此项号召发出后,志愿报名来华的医生已有6人。” 巴苏大夫回国后,到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请他讲述帮助中国抗日的情况。旁遮普穆斯林联盟的一位主要负责人在听了巴苏大夫的讲演后表示:该联盟应正式参加派遣医疗队援华的运动。差不多在所有的欢迎会上,大家都表示了要求援华的愿望。巴苏大夫在拉哈尔讲演时受到各党派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从巴苏大夫回国之日起,他关于访华经过的演讲,就成为爱国人士们聚集的机会,而且有许多知名人士参加。在阿里主持的一个2000人的公开集会上,巴苏大夫曾以柯棣华的光荣牺牲来驳斥某些人对印度国大党的诽谤。 正当伟大的印度人民积极设法加强对我国支援的时候,印度国内却不幸发生了大灾荒,致使印度援华第二支医疗队未能成行。 1943年10月,我们见到了来自巴苏大夫家乡加尔各答的电讯:“全印妇女协会会长拉克斯密上周到灾区视察……她曾见到一个母亲企图活埋她的婴儿,后来被救出交给育婴堂,婴儿四肢枯槁无力,惨不忍睹……贫农和劳工已出售其所有……各地人民都受疟疾侵袭,卧病濒死。官署以外的慈善人士,在某一城内每日竟能收拾到尸体达700具……” 这次大灾荒在印度一直延续到1947年,疾病流行,哀鸿遍野。在这期间,巴苏大夫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救济工作中。 1944~1946年,巴苏大夫与印度著名电影导演桑塔拉姆合作,拍摄了一部题为《柯棣尼斯大夫永垂不朽》的影片,并于1943年10月由他发起成立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目的是发扬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精神,继承柯棣华大夫的遗志,加强印中两大民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团结,发展印中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巴苏大夫被选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苏大夫与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一起,于1957年国庆期间访问了新中国。巴苏大夫这一次来华,对中国的针灸极为重视。他感到针灸治病疗效显著,费用低廉,对印度的穷苦人民是很有益处的。于是在1958年和1959年他又两次来中国,先后在中医研究院学习针灸九个月。他回国后就建立了针灸医疗中心,训练针灸医生,积极推广针灸。 1973年巴苏大夫第四次访华,交流针灸经验并学习针麻技术。1976年12月率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成员访华,并参加柯棣华纪念馆的开幕式。1978年8月应我国卫生部邀请,率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医生团访华。 1979年6月,巴苏大夫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作了“针灸疗法在印度20年”的报告,介绍了印度推广针灸疗法的经验,分析了各种病例2000多个,受到与会中外专家的重视。 到1980年,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已将针灸疗法推广到印度的西孟加拉、阿萨姆、安得拉、喀拉拉、旁遮普、特里普拉等11个邦。 1980年中医院老院长鲁之俊大夫等去印度访问时,参观过巴苏大夫和柯棣华大夫的五妹办的针灸中心。鲁院长说,在加尔各答有11处针灸所,还办了个针灸进修班,纳入国家培养计划。他们参观了加尔各答近郊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办的门诊所。医生都是大学毕业后志愿去的,他们是为了学习柯棣华大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宣传印中友谊。大夫们是义务劳动,每周轮流去一天或半天,对百姓常是免费治疗,即使收药费也很低廉,晚上出诊随叫随到。他们这样为贫苦人民工作,深得当地人民的信任。 门诊所是艰苦奋斗的产物,搭起来的草棚像我们老根据地的那么简陋,有十几张病床,主要是针灸治疗。农舍里收拾得很清洁,当地农民、地方医生都帮助他们干活、搞卫生。到这个诊所去指导工作的都是高级医生,这些医生需在路上耗费大量时间,一个来回就一天时间过去了。柯棣华大夫在印度劳动人民心中影响很深,这主要是在那里工作的大夫们继承了柯棣华大夫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在他们身上使柯棣华大夫的崇高精神得到发扬。 巴苏大夫1979年来华后,从1982~1986年每年都应邀来华。他在1982年和以后几次来华时,我每次都去看望他,他告诉我当年他在医疗队时的许多情况,又承蒙他赠医疗队的一些照片及在重庆时印的名片等。1985年他应卫生部邀请,来华时住在北京饭店,我去看他时,他说他感冒了,有点热度,正想找医生,但电话不通。我说不必找了,我会看,于是跑到一楼买了一小盒速效感冒胶囊给他,告诉他怎样服用后,我就走了。隔了一天再去看他时,他高兴地举起我给他的药盒,笑着说:“好了!”真想不到,我竟为巴苏大夫看过一次病。 巴苏大夫的历次访问都为加强中印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1986年最后一次访华后不久,于同年10月12日便病逝于印度加尔各答。中国人民的挚友、巴苏大夫的骨灰,一半留在印度,一半送来中国。他的纪念碑,树立在河北省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大夫陵墓右侧。巴苏大夫为我国人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巴苏大夫永垂不朽! 德本·木克吉Debesh Mukherjee(1912.9.22.~1981.1.29.) 德本·木克吉(慕客华、木克华)大夫,1912年9月22日生于阿萨姆邦迪布鲁加尔。1937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医学院。1938年9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到中国后,一直辛勤地为我抗日军民服务。他在印度国大党规定的来华一年将期满时,突然得了肾病。1939年8月2日,木克华大夫离延安取道重庆回国。当他到达重庆时,正巧尼赫鲁先生将来华访问。他便留渝等待,并在8月23日上午两次在广播电台分别向欧美介绍尼赫鲁先生的生平及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华服务情况。尼赫鲁抵达重庆后,木克华向他汇报了医疗队来华后的工作。尼赫鲁得悉木克华患病后,要他到香港检查一下身体。如果病情好转,可重返延安。 木克华到达香港后,有机会见到了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木克华大夫了解到宋庆龄主席曾经给在重庆的尼赫鲁写了一封信,表示她希望能专程飞往重庆见他,并就医疗救护工作进行讨论。她很想知道印度是否能向中国提供医药,因为中国一直从欧洲得到供应,而这时已经不可能得到了。她想建议在印度成立一个保卫中国同盟分会来实现这个目的。宋庆龄非常失望地从木克华那里得知,尼赫鲁在重庆没有收到她的信。但她与木克华大夫详细讨论了这些问题,并请木克华向尼赫鲁汇报这次谈话。尼赫鲁在重庆正拟赴延安访问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国大党电召尼赫鲁回国。不久木克华也从香港回到了印度。他一回到印度,就为医疗队积极募集医药用品,并取道缅甸再次来华。不料刚到仰光,他就被缅甸英殖民政府以莫须有罪名逮捕,所携带的大批援华医药物资亦遭没收。随后他又不明不白地被押解回印度。 1942年,木克华大夫在印度因参加要求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的运动而被捕入狱。获释后他在印度私人开业行医,稍后担任过几个公司的医生,后来在旅行社从事医务工作直到去世。 他热心于社会工作,并担任印度医学会副主席,加入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以及印中友好协会。1957年,他与原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一道访华。1979年9月,他又随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代表团再次访华。 木克吉大夫于1981年1月29日因患脑炎不幸病逝于加尔各答。他生前为印中友谊所作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
|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