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纪念柯棣华
|
学习的典范 友谊的象征——印中友谊的光辉篇章 |
丹尼尔·拉蒂菲 |
|
|
丹尼尔·拉蒂菲 医疗队的诞生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它又一次表明了世界上被压迫被剥削人民在反对法西斯和帝国主义、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已不仅仅为自身的、而且为全人类的解放进行着斗争。而柯棣华大夫在中国华北战场上工作和献身的英雄事迹,则是医疗队历史中最光辉灿烂的篇章。 早在本世纪初,印度人民就十分关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27年3月,著名的印度国际主义革命战士萨普尔基·沙克拉特瓦拉曾强烈要求英国和印度军队从中国撤出去。他号召印度领导人同世界上一切反帝力量联合起来,并呼吁对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反帝同盟给予支持。该组织当时由中国的宋庆龄女士担任名誉主席,由印度的维兰德拉纳特·卡托帕迪亚那担任秘书长。周恩来、尼赫鲁、胡志明都曾经是该组织的成员。它号召所有为反对帝国主义而战斗的被压迫人民加强团结,相互帮助。 帝国主义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在剥削人民方面是利害相关的。当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时,英国驻日内瓦代表西蒙曾公然为日本的侵略进行辩护。对此印度人民并未保持沉默。孟买的工人阶级提出了“不准碰中国!”的口号。他们的行动在印度其他许多地方得到了响应。 同时,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也使正在从事反帝斗争的印度人民深受鼓舞,特别是关于著名的八路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激荡着印度人民的心。 印度的自由运动是在和中国的解放斗争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印度,不可能象欧洲北美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抗击法西斯那样,组织国际纵队到中国去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反帝同盟的领导人充分理解印度的困难。他们想出了一种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支援方式,这样既不会遭到英国政府及其法律的禁止,又便于发动广泛的群众运动。 1937年,曾经帮助过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爱德大夫(即爱德华)回到了伦敦。那时有许多印度革命者、自由战士和留学生都侨居在这里。在爱德大夫的帮助下,派遣援华医疗队的计划形成了。为促使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在伦敦成立了中印委员会。沙克拉特瓦拉夫人担任了该委员会的司库。克里什那·梅农也曾积极参预其活动。委员会还同在国内的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同在香港的反帝同盟主席宋庆龄女士保持着联系。他们两位都对委员会的活动表示热情支持。正在英国学习的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也参加了委员会的活动。我本人则担任过委员会的秘书。此外,委员会也同当时住在中国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有过书信来往。 在这之前,尼赫鲁就曾经多次号召印度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进行谴责,对中国人民表示声援和同情。1937年9月20日,他又在致伦敦中印委员会的信中写道: “我高兴地获悉中印委员会已在伦敦成立。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两个古老的国家,它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过,一直可以上溯到历史的黎明时期。数千年来,无数的纽带把印中两国联系在一起,因此每当中国遭受苦难时,就很自然地会引起印度人民的同情。目前,那个侵略成性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入侵及其带来的恐怖景象,使印度人民感到空前震惊……尽管我们自己眼下软弱无力,为中国人民做不了多少事情,但我们的心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 几个星期之后,同年11月27日,中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给尼赫鲁写了一封信。虽然这封信具有呼吁书的形式,其内容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最后胜利的炽烈的信念。信中提到是史沫特莱女士建议写这封信的。另外,宋庆龄女士可能也从旁出过主意。信是从山西省八路军总部发出的。 尼赫鲁在收到这封信的当天,就发出号召要求印度全国在1938年1月9日举行声援中国日的活动。他特别强调要向印度人民宣传正在远东进行的这一斗争的意义,他还呼吁为中国提供医疗物资筹募资金。 这一运动不仅受到了印度各政党的支持,如印度国大党、印度共产党(当时尚处于地下,但在印各地都很活跃)、国大社会党、基拉发委员会等,而且也受到了当时曾经是团结一致的全印工会大会和各农民团体的支持。由著名的民族领袖萨罗吉尼·奈都夫人领导的全印妇女大会也参加了这一运动。以泰戈尔为首的印度作家和进步作家协会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印度最杰出的舞蹈家香卡尔答应为伦敦的中印委员会作一场义演。 1938年夏尼赫鲁访问了伦敦,并在中印委员会组织的欢送爱德大夫回国的公众集会上讲了话。爱德大夫将在国内与印度医疗队的其他成员汇合后一起去中国。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也参加了这次欢送会。 医疗队在中国 尼赫鲁选定爱德大夫担任了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1938年9月1日,医疗队告别了印度的海岸,乘船前往中国。 医疗队的成员除队长爱德大夫外,还有卓克大夫、柯棣尼斯(即柯棣华)大夫、木克大夫和巴苏大夫。 德瓦卡纳特·柯棣尼斯大夫是志愿参加医疗队的。尽管这对他父亲桑塔拉姆来说将会加重经济上的负担,但他并没有干涉儿子去中国。 在孟买欢送医疗队的集会上,主持会议的萨罗吉尼·奈都夫人在讲话中说:“医疗队是印度人民友好的使者,他们将给正在保卫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的中国人民带去我们兄弟般的情谊。”她还告诉医疗队员们说:“你们担负了一项危险的任务。你们甚至可能为履行自己的义务而献出生命。”她的这番话后来在柯棣尼斯大夫身上果然得到了应验。 当医疗队抵达香港时,队长爱德大夫发表公开讲话说:“历史的逻辑又一次把东方的两大民族中国和印度联系在一起了。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我们两国一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让我们团结得更加紧密,让我们相互帮助吧。英雄的中国人民正在为反对残暴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让我们帮助他们把侵略者赶出去。当这场危机过去之后,我们将在一起坐下来;我坚信依靠我们共同的智慧,我们不但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各自特有的问题,而且能找到办法来解决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要向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印度同胞们呼吁——我还要向世界上每一个正直的男人、妇女和儿童呼吁——向正处于危急关头的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1939年1月,医疗队在走过漫长而又充满动乱的旅途后,抵达中国战时的陪都重庆,并准备从这里转赴延安。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柯棣尼斯突然收到他父亲在家乡不幸去世的消息。队长爱德大夫劝他回国一趟,但他拒绝说:“在我还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作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能回国。”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乘卡车离开重庆前往延安。据巴苏大夫回忆说,柯棣尼斯忧伤的脸上那天露出了一丝喜悦的神色。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5月24日写给尼赫鲁的信中谈到了医疗队抵达延安后的情况,信中写道:印度援华医疗队已开始在这里工作,并受到了八路军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与我们同甘共苦的精神,给所有和他们接触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印度医生们不愿意光呆在延安这个基地,他们希望能到前线去工作。1939年10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来电问讯印度医疗队是否愿意到前方去,也就是到敌人的后方去。医疗队巴不得有此机会,当即答复他们非常愿意。于是在一天清晨,医疗队的三位医生(爱德、柯棣尼斯和巴苏)在八名警卫和三名军官的护送下,乘卡车离开了延安。他们冒着风雪和严寒,昼夜兼程,奔赴战争前线晋东南。 印度医生们渡过黄河后,进入了山西省地界。一连三个星期,他们每天要步行十五至三十英里。有时他们骑马或骑骡子。由于天气寒冷,山径上的积雪冻成了光滑坚硬的冰,骑马十分危险,特别是在下山的时候。他们每天一清早上路,翻过一座座积雪的山峰,跨过一条条冰冻的河流,直到太阳落山才停下来。晚上,他们在沿途的八路军营房里过夜。在这三个星期里,他们只休息过两个整天,而且两次都到当地军民为他们举行的欢迎会上讲了话。 有时他们还要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在离他们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就有游击队正在和日本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还有一次,他们不得不穿过一个敌人占领下的村庄,八路军派了两个连和一百名游击队护送他们。护送部队攀上夹峙在村庄两边的山峰,以便把住山下的路口,然后让印度医生们快步从山谷中的公路上跑过去。当他们跑到村边时,村里的狗叫了起来,驻守的敌军打起了枪,但敌人因人数少,没有敢出来。游击队从山上撤下来时,顺便割断了日本人架在公路上的许多电话线。 在这次危险的经历之后,又走了三天路程,印度医生们终于到达了在前线的八路军卫生部总部。朱德将军的司令部也离这儿不远,他们第二天就见到了他。不久以后,他们就出发到战地医院去了。 从此柯棣尼斯大夫在边区工作了四年之久,直到1942年工2月9日他逝世为止。从他工作的经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这几年内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医学教师和领导工作者。他聪颖的天资在孟买时受到过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以后又闪烁出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在著名的八路军战场上,丰富的工作实践使他的才智得到进一步发展,终于在中国开出了灿烂的花朵。是革命战争的烈火和子弹锻炼了他,把他造就成一名富有经验的精通内外两科的卓越的医生。 中国当局对他的工作深为赞赏,1941年他被任命为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关于他这一时期的工作情况,曾在中国工作的英国专家班德夫妇曾作过如下记述: “柯棣尼斯这时已熟练地掌握了中文,能直接用中文讲课。他在战争前线的条件下,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达四年之久。只有当日本人对边区进行扫荡时,他的工作才稍有间歇,而扫荡当然是不会象进野餐那样惬意的。” 在这一时期内,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它既是柯棣尼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医疗队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柯棣尼斯大夫同一个中国姑娘相爱结婚了。姑娘的名字叫郭庆兰,是柯棣尼斯所在的那个卫生学校的护士教员,他们是在1941年11月25日结婚的。次年8月23日,他们在华北生了一个儿子。 拿破仑曾经说过:“任何伟人在他身边的人看来都不是英雄。”但这句话对柯棣尼斯却并不适用。1974年,笔者曾有机会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会见了几位曾与柯棣尼斯大夫一起或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其中包括他生前的警卫、炊事员、采购员,还有他的女房东和他的学生,以及两名病人等。他们都以激动和尊敬的心情谈起柯棣华大夫。有的人一提到他的名字就热泪盈眶。他的警卫曾对我说:“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但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我心里就感到难过。” 柯棣尼斯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他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拒绝接受任何特殊的待遇,无论是在衣食和其他各个方面,甚至在该不该要一条毯子的问题上;他高超的医疗技术;他在工作中的忘我精神,他甚至在艰苦的长途行军后,还顾不上休息一会儿,或吃一点东西,就急忙赶去看伤病员;他对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他对革命事业的极端忠诚;他严守中国八路军的纪律,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部下;他对别人的体贴关怀,尽管工作繁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帮助女房东干点家务活;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表现,等等。他的这些品质使他赢得了他周围人们的爱戴,并使他的名字成了一个鼓舞人心的象征。 1942年12月9日,柯棣尼斯大夫在葛公村一所简陋的房子里停止了呼吸。他是积劳成疾而死去的。在他去世的房子外面,中国八路军的指战员们站在那里为他默默致哀,在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名字是将永远光昭史册的。 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一封信中写道:在我们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当我们迫切需要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材的时候,柯棣华大夫来到我国,为我国人民做了许多人道主义的工作。他怀着高度的热忱,克服种种困难,治好了许多伤员,救活了我们的许多同志……他将永远活在革命的中国人民的心里。 朱德将军在一篇纪念柯棣华大夫的文章中说:“他深知印度民族的解放事业必须和中国人民及其他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结起来,因此他能把帮助中国的抗战看作自己的事业一样,全力去为它服务。” 宋庆龄女士在给印度的唁函中写道:“不仅贵国人民和我国人民缅怀他,争取人类自由和进步的杰出战士们都缅怀他。未来将赋予他比今天更高的荣誉,因为他正是为未来而战斗的。” 医疗队的续志 巴苏大夫是援华医疗队中最后一个返回印度的。陈了柯棣尼斯以外,医疗队的其他成员都已在早些时候陆续回国了。随着巴苏大夫在1943年夏回到印度后,援华医疗队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了。但在中国战场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巴苏大夫却并不认为他的工作已经结束。 当时,印度国内的形势一片混乱,同1938年医疗队离印赴华时大不相同。印度这时也正处在战争状态中;由于英国统治者悍然监禁了甘地和尼赫鲁等领导人,印度的政治空气笼罩着一层浓雾,国内的民族运动同世界上的反纳粹反法西斯战争形成了相抵触的局面。 尽管存在着以上困难,巴苏大夫还是在印度作了广泛的旅行。1943年10月,他在拉合尔(当时属于印度)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讲了话。这次集会是已故的拉姆斯瓦里·尼赫鲁夫人主持的,由我担任接待委员会的秘书。正是在这次集会上,巴苏大夫表示他要发扬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精神,继承他死去的同志柯棣尼斯大夫的遗志,以继续进行反法西斯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也正是在那天,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正式诞生了。 然后巴苏大夫去到孟买,鼓励并帮助著名的电影导演桑塔拉姆摄制了一部关于柯棣华生平的影片,片名为《柯棣华大夫不朽的一生》,从而广泛地传播了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巴苏大夫还动员著名作家阿巴斯写了一本关于柯棣毕生平的书,书名为《还有一个没有回来》。 政治上的变化和动荡使这方面的工作中断了好几年。1950年印中关系得到改善。当时还活着的原医疗队的成员们随即访问了中国。1957年,爱德大夫在访问中国期间不幸病故。根据他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保存在中国,另一部分撒在恒河中。在这一时期内,印中友协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因此也就认为不需要柯委会再开展什么活动了。不幸的是,由于1962年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大部分印中友好组织都瓦解了。柯委会也几乎完全垮掉。只有巴苏大夫在加尔各答很小的范围内勇敢地继续进行着工作。1973年全印柯委会重新恢复。同年,巴苏大夫应前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元帅邀请访问了中国,由此在改善印中关系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1974年全印柯委会友好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这是自1962年以后印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第一次交往。代表团在北京时也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接见。此后,两国关系逐步得到改善,有好几个友好代表团进行了互访。1977年两国政府恢复了大使级关系。1978年王炳南同志率领友协代表团访印,对增进两国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为了促成这次访问,柯委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瓦杰帕依外长于1979年访问了中国,黄华外长于1981午回访了印度。在整个这一时期内,全印柯委会在巴苏大夫的领导下在努力改善印中关系方面起了先锋作用。 我们现在可以来评价印度援华医疗队的重要历史作用了。 首先,它体现了被压迫人民团结反帝事业的重要政治意义;第二,它表明印中两国曾为这一事业发动了广大的群众;第三,它显示了这一事业今后的潜在力量。当我们考虑到上述这三个方面时,我们就会看到印度援华医疗队不仅在印中关系史上,而且在第三世界的斗争史上,乃至在全人类争取自由与解放的斗争史上,都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各国进步的具有国际主义思想的人民,首先是已经获得解放和觉醒了的印中两国人民,必须充分认识这一传统和遗产的巨大潜力。印度援华医疗队是在世界反帝同盟的鼓舞下成立的。我们今天仍应以反帝同盟的精神来继续进行工作。 1974年6月15日,我在石家庄柯棣华大夫纪念会上发言时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能促使亚洲团结和国际友谊的理想得到恢复,柯棣华大夫正是为这一理想献出了他的生命。我们将——而且我们希望——在中国兄弟的帮助和合作下,来祓除那些西方佬施加给我们的符咒。他们有一件从魔鬼那里找来的法宝——‘让亚洲人打亚洲人’。而‘柯棣华’这个名字也许是具有祓除这一符咒的神奇力量的。” 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必须遏制和挫败那些企图剥削和控制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阴谋诡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在国内和国际上建立一个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将竭尽自己菲薄的力量,为实现上述理想而奋斗。 (顾子欣摘译) *这里和40页引用毛主席的信,系根据这篇文章的原文译出。——编者注 |
|
纪念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纪念馆等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