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艺术再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续范亭与毛泽东 21 从戎之初
高建中
    
  本世纪初的1911年,进入初冬季节的山西省太原市,北国凛冽的寒风阵阵吹来,疯狂地撼动着挺拔的树干,裹着落叶和干草,卷着遍地的黄土,猛烈地扑向这个古老的城市。
  要是在往常,每当这“猫冬”的季节来临,入夜,绝大多数的百姓们,家家户户便都早早地熄灯就寝了。显得破烂和疲惫的城市,过早地自我蒙蔽在黑暗之中,即便是沿街的店铺,老板们也会早早地关闭门板,钻到被窝里哀怨和嗟叹着世间的不平和艰辛。只有那少数的豪门富贾和官宦人家才会有几分生气,花天酒地地热闹一阵子……
  而这一年的情景有些不同,人们觉得世道仿佛要变个样子了。巡抚那边发生了事儿,说是有人起义革命了,清朝的衙门垮台了。企盼着改朝换代进而改变贫困生活的善良的人们,竖起了耳朵,睁大眼睛四处打探着消息。家家户户的灯光亮到了深夜,街上热闹起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们,拉长了衣领围着脖子,揣着袖子,冒着严寒走家串户,东张西望,传递着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
  其实,发生在太原的事情,早在前些时候,在武汉已经发生过了,不仅是在武汉,而且在云南、贵州、陕西、四川、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等十几个省分都发生了,这就是辛亥革命。从1884年,孙中山先生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到后来又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到1905年,这几个团体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斗争的纲领,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做了坚决地斗争,不断地扩大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祖国大地。那个时期的中国,外侮内患,庸人误国,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犹如一堆干柴,1911年,以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外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兴起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为导火索,到了10月10日,终于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有14个省先后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了,统治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完蛋了。
  而在这场革命爆发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群众革命力量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发展不平衡,由于革命力量以外的各种社会势力,主要以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和立宪派资产阶级势力在采取不同的手段对付革命,所以,在各地发生的革命形式,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发动了群众性的起义,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以自己为主的政权;有的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直接取得了政权,但是他们没有能力保持自己的政权,一些代表旧势力的实力派迅速利用局势,取代立宪派而成为当权者;有的原来本来是当权者,就是清朝的地方军政长官,他们在当地地主绅士的拥戴下,摇身一变,便成为了新政权的首脑;再有便是革命后的政权直接在有实力的军人手中,这些军人,他们沾过革命党的边,靠革命起家,成了割据一方的当权者。
  发生在山西的辛亥革命,便是上面所说的最后的一种形式。起初,是在l0月22日,陕西新军第三十九协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西安起义,协统手下的一个参谋官张凤刿成了大统领。消息传来,山西巡抚陆鍾琦害怕革命波及到山西,便与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召集军政官员开会,决定派第八十五标黄国梁带队去驻守蒲州,防堵陕西起义军东渡。这个时候的阎锡山是第八十六标的标统,他是因工于心计而深受当局信任的人物,在危难之际,他奉命率部留驻太原,和陆续调集到太原来的各巡防队镇守省城。
  可是这时的阎锡山已经看到了起义是大势所趋,机不可失的事情了。于是在会后,他便召集黄国梁等人策划了一番,授意黄国梁在领到子弹后,不要去蒲州,反而要举行起义,并声称要全力支持黄国梁的起义行动。10月29日,第八十五标第二营管带姚以价带领起义部队迅速攻占了巡抚署,击毙了前来弹压起义军的巡抚陆锺琦和陆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相当于旅的编制)的统领谭振德。
  阎锡山见到姚以价得了手,看到时机成熟,立刻给他的几支队伍传令下去:
  “第八十五标发生了兵变!速去保护巡署的军装军械仓库。”
  他自己,则率余部进入到了大较场东北部的树林之中。这时阎锡山的实质用意是“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相机行事,如果起义成功,他可居功;如果起义失败,他可诿过。当他看到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太原的重要机关和军事要地,肯定能获得胜利的时候,急忙冲出树林,跑到了巡抚衙门,拉着盟兄弟们抓取胜利果实。
  起义的各路官兵陆续来到了巡抚衙门,汇集到一起,众人商议,要推荐陆军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为都督,谁知,这个姚鸿发的父亲是清朝陆军部侍郎,他害怕这会儿自己做了都督,会牵连在京的父母受罪被砍下头来,死活都不肯接受这个官衔,建议起义军另外选举贤能。于是,起义军的官兵便一窝蜂似地跑到了咨议局,他们要在那里选举出个都督来。
  这个咨议局的议长叫梁善济,他是立宪派的首脑人物。推选都督一事,由他主持。梁善济先让大家将起义经过述说了一遍,其后,阎锡山便抢先上台讲话,慷慨陈词,俨然以起义军的领袖人物自居。随后,梁善济又讲话,说什么选举如何重要,要“民为邦本”等等,随后便要下发选票,就在这个火候上,阎锡山的盟兄弟张树帜,发现了下面有的议员议论要选举梁善济,立即一个箭步跳上台去,他把正在讲话的梁善济往旁边一推,随即掏出手枪,啪地往桌子上一拍,吼道:
  “选个都督还要什么选票,我们当兵的不实行这一套,选谁,大家举个手就行了嘛!”
  没等别人表示什么意见,他便由大声吼道:
  “选阎标统做大都督,赞成的举手!”
  台下的阎锡山一伙支持者一起叫喊:“选阎标统当都督,大家举手啊!”
  下边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阎锡山的盟兄弟张培梅等人,七手八脚地就把大门给关上了,丁零当啷一阵响,待众人回过头来时,张培梅等人都已经把家伙掏出来了,手枪对着众人,又高喊:
  “选阎锡山标统做都督! ……”
  见到这种阵势,一些本来有些犹豫的军官不得不举起了手,再看那些议员,吓得双腿打颤,不得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举起手来。在惊慌中,梁善济一见势头不对,趁机从后门溜之大吉。就这样,在兵们的武力威胁之下,张树帜宣布:
  “阎标统当大都督,全体通过!”
  阎锡山就是这样轻取了辛亥革命起义的成果。
  这场革命起义来得迅速,结束得也快,但是在太原人民中还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给人们带来一些兴奋和希望。
  为了防止清军的反扑,阎锡山在原来的巡抚衙门发号施令,起义军日夜巡逻在大街小巷。为了加强防卫,开办在太原的山西陆军小学的学生们也参加了巡逻。
  这所小学,是清朝政府为了培养所谓新军军事人才创办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但是,由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在辛亥革命中,这所小学却成了革命力量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学生都成为起义军的骨干。
  参加起义的学生中,有一位身材颀长,精明敏锐的青年人,看上去像是个班长,他就是续范亭。
  此刻续范亭正带领着七八个学生巡夜,他们在一处要道口上走来走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夜深了,学生们显然都有些疲惫,肚子也饿了,加上天气寒冷,警惕松弛了下来。有个学生,找了个避风的地方,一屁股坐下,就再也不想起来了。领头的那个学生见状,立刻走了过来,严肃地叫道:“起来,这还像是军人的样子吗?”
  这位领头的学生便是续范亭。
  坐在地上的那个学生懒洋洋地又站了起来,边掸着屁股上的土边说:
  “范亭,那么认真干什么,清军不是都撤退了吗,哪里还会有什么情况呢……”
  他说着把嘴凑到那领头的学生的耳边,悄悄地问:“还有馒头吗?”
  他是在吃晚饭的时候,看见续范亭把分给他的两个馒头仅吃了一个,而把另一个悄悄地揣在了衣兜里。其实,这是续范亭的一贯做法,他因为家庭生活贫困,学费不宽裕,自来到太原上学,就一直是省吃俭用的。他的学习很是用功,晚上,别人睡觉了,他要坚持读书到深夜。年轻人,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饿得快,为了坚持晚上读书,续范亭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把晚饭分成两顿吃。
  而这个向续范亭要馒头吃的学生叫赵承绶,他头脑聪明,为人狡黠。平时他见续范亭学习用功,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高,便主动地与续范亭交了朋友,俩人的关系不错。此时的续范亭见他张口要吃的,毫不犹豫,随手便掏出馒头递给了他。赵承绶接过馒头,三嘴两嘴,便吞了下去,一点儿也没有顾及到给续范亭剩下半个,他吃了馒头,似乎来了精神,张罗着组织巡逻起来。见到这种情景,续范亭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随后,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把手中的枪杆往肩上一扛,又走进了巡逻的队伍。
  “范亭,你说这位阎锡山,还真是不含糊,说革命就革命,跟着别人一同起义造反,他却能当上大都督。这个人是不是很不简单呢?”
  赵承绶吃了续范亭的馒头,显得与续范亭很近乎似的,拉起话来。
  “这个人,我说不准。”续范亭慎重地回答说。
  “唉,你们不是同乡吗,你怎么会不知道?”赵承绶追问着。
  “我与阎锡山不是同乡。不过,我们住得相距并不远……”
  续范亭,1893年11月27日出生在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城东南的西社村,这是个两千多人的大村庄,村中姓续的占大多数,他的父亲续维正,是勤劳朴实的农民,母亲李氏,一辈子操持家务。续范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加上他,兄弟姐妹一共是5人。
  阎锡山的家乡是在五台县的河边村,虽然说与续范亭是两个县,可从河边村到西社村,也就是十几里路,中间相隔着滹沱河。阎锡山家住在河的南岸,续范亭家住在河的北岸。对于阎锡山的家庭和他的身世,当地百姓几乎无人不知,续范亭也自幼便听人讲得很清楚。他告诉赵承绶说:
  “在我们老家,人们传说阎锡山的老家是山西洪洞县的棘刺沟,明朝朱元璋坐龙廷的时候,阎家从洪洞县迁到了阳曲县的坡子街。以后,辗转迁徒,直到清朝年初,才在山西的五台县定居下来。到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这一代,他家已经变成了个小地主。后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在五台县开了个‘吉庆昌’钱铺,靠吃高利贷,囤结居奇,发了横财。为了赚钱,阎氏父子印了不少‘钱帖子’,有一年,阎氏父子在生意场上赔了,‘吉庆昌’倒闭了,他们自己发行的‘钱帖子’作废了,实实在在地把老百姓坑苦了,老百姓们拿着‘钱帖子’纷纷找到他家兑换钱币,债主也纷纷找上门来,阎氏父子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在五台县呆不下去了,一起逃到了太原……”
  “你知道的还真是不少啊!”听续范亭有头有尾地讲述着阎锡山的过去,赵承绶有几分赞叹地说。
  “那时,太原的武备学是公费,正在招生,阎锡山便考进了这家学堂。到1904年,阎锡山到了日本去留学去了。回来以后,便到山西来做官了。”
  “这个人不简单!”赵承绶羡慕地说。
  至于近些年来阎锡山是怎样在官场上钻营,那时的续范亭还一时说不清楚。
  大致情况是:阎锡山在日本的士官学校上学期间认识了不少日本教官,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侵略中国的重要将领,如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
  阎锡山在日本,受国内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1909年,他毕业回国,经清朝陆军部侍郎姚锡光的介绍,到山西新军当了教练官。不久便升任了第八十六标的标统(相当于团长)。从此,阎锡山混迹官场,他用两面派的手法,一方面取得了清朝官员们的信任,一方面又利用他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的身份,拉拢山西的革命党,同时,他还利用同学、同乡、结盟兄弟等办法结帮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在辛亥革命中,他轻而易举地便夺取了山西省的军政大权。
  那时的续范亭对于阎锡山在官场上的表现虽然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凭感觉,他觉得阎锡山并不像是真正的革命派,而真正的革命派应该是像自己的本家叔叔续西峰那样,一心为了挽救国家,挽救民族去干一番事业的,不是要谋取个人的权位。
  虽然说,在山西的革命暂时是胜利了,但是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续范亭觉得还是很难说清楚的,他并不抱乐观的想法。
  “你说阎锡山能站住脚吗?”赵承绶关切向续范亭问道。
  “这个……,我不清楚,很难说……”
  续范亭慎重地支吾了几句,便走到赵承绶的前面去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续范亭的家乡突然来了人,兴冲冲地对他说:
  “范亭,你六叔续西峰正在组建公团,准备攻打大同,很缺少人手,反正你们学生在太原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可做,不如赶紧回去参加公团打仗去吧!”
  续范亭一听,很是振奋,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几位同学,大家相互商量了一下,不少人觉得应该投奔续西峰去,为攻打大同建立功绩。就这样,续范亭和赵承绶、李服膺、王靖国、李生达、史宗法、张德枢、续廷梅、樊赓灿等同学赶回了宏道镇。
  那时的续西峰,已经是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北方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了。
  续范亭非常敬佩他的本家叔叔续西峰。续西峰,名桐溪。1878年出生在崞县的宏道镇。他的父亲在宏道镇开有染布作坊,有个比较富足的家庭。续西峰自幼读书,曾在崞县中过秀才。1900年庚子事件发生以后,清朝政府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恢复了科举考试,而山西则因为义和团杀死英国传教士一案,被禁考三年,1902年合并在西安进行考试。续西峰在这次的考试中获得“优贡”的功名。同年,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在太原创办了山西大学,续范亭便进入了山西大学读书。自幼便有着反抗精神的续西峰,这时深感中国外侮日深,内患日重,民族危亡在即,立志要反清救国。在山西读书期间,续西峰的志趣不在读书上,积极投入了各种革命活动之中,成为一名活跃的积极分子。他对时局有深刻的见解,议论起国事来,见地出众,很为师生们所瞩目。
  那些年,清政府曾多次派留学生到日本,民间也有不少有志者相继自费到日本读书,续西峰联系了一些朋友,热情资助了五台县的王建基、徐翰文,定襄县的贺炳煌到日本读书,并在一起议定,要到日本去联络革命志士,共举国事。王、徐、贺等人到了日本以后,积极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消息传来,续西峰立即嘱咐他的这几位朋友,代他注册参加了东京同盟会组织。
  第二年,王、徐、贺等人回国以后,与续西峰等人加紧进行革命活动,续西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宏道镇建立了川路两级小学,以这个学校为中心,进行革命联络工作。他还在宏道镇设立自治局,筹办地方自治,宣传争取民权,暗自结盟志同道合者,与五台县的赵丕廉,崞县的弓富魁、杨沛霖等已经先后加入了同盟会的20多人,组成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力量。同志渐多,势力也大了,续西峰便派王建基、徐翰文、弓富魁、杨沛霖等带队,北上杀出虎口,欲与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的革命志士联合起来,以图大举。不料消息透露,为清政府包抄,王建基被捕、徐翰文牺牲。这次的革命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续西峰和他的同仁,却是一次重要的锻炼。在这之后,同盟会山西分会派人来传达同盟总会的指示,要求各省加紧进行革命活动,实行武装起义。根据这个指示,续西峰积极四处活动,串联革命力量,他们继续发展和壮大力量,为进行起义做着准备。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续西峰立即在家乡召集旧部,招募义勇,准备响应革命浪潮的到来。太原起义成功以后,续西峰立即行动,他一方面叫弓富魁集合队伍,一方面派贺炳煌到太原去见阎锡山,建议阎锡山派兵直取北京,并说这是推翻清政府的大好时机。然而,阎锡山有自己的打算,对他们的建议并不欣赏。续西峰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亲自来到太原,面见阎锡山,陈说利弊,并建议可先出兵石家庄,以切断京汉铁路,阎锡山仍然无动于衷。续西峰见攻取北京的建议不能实现,乃向阎锡山要求发给他们新枪千支,以进攻大同,清除山西界内的清兵。阎锡山答应了续西峰的这个要求,但是,只发给老毛瑟枪数百支。他任命续西峰为忻(州)、代(州)、宁(武)公团团长,协同第四标张瑜进攻大同。续西峰回到崞县,立即着手组织部署起行动计划来。
  再说续范亭等人赶回了崞县,见镇子上,已经集中了两三千人,分成一伙一伙的,各自或是持枪,或是持刀持梭标;有的在集会,高声谈论着革命形势。有的在操练队伍。续范亭来到了续西峰所在的宏道镇的染坊,见一些人紧紧围绕着续西峰,一些人在紧张地出出进进,各自忙碌着什么。
  此时的续西峰整编公团已经基本就绪,他任命弓富魁为统带,邢斌丞、赵丕廉、续式甫等分管内政,贺炳煌、任勇、史宗法分别为队长。这一班人正在研究着进攻的路线和部署,续范亭似被这火热的气氛所感染,他带着众人一进院子,就高声叫道:
  “六叔,我们赶来了。”
  续西峰迎出门来,见院子里站着续范亭等好几位生龙活虎的后生,喜出望外,兴奋地连声叫好。他招呼续范亭进了屋子,拍着他的肩膀说:
  “范亭,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准备攻打大同,你和你的同学加入进来,我大喜过望,来,快来研究一下,你看怎么行动为好?”
  续范亭的到来,确实让续西峰兴奋不已。他看着这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从心底由衷地迸发出欣慰之情。
  说起来,续范亭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是在川路小学读的书。从那时起,续西峰便非常喜欢这个侄辈的孩子。
  川路两级小学,是续西蜂发动地方捐款创办的一所地方小学,由续西峰亲自担任校长。创办这所小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革命的人才,为将来的革命做准备。那时的学校,以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铁券》等发表的言论为策论主题,以兵法操练为主课,以《科学常识》课包括史地内容为辅课。这所学校,从实质上说,是进行民主革命教育和军事教育的一所学校。
  续范亭家种有40多亩田地,在当地,算是日子能够自足的家庭。但是,他还不得不参加一些农田劳动,从小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格。10岁那年,他的父亲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他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很优秀,家族中的长辈都非常喜欢他,特别是续西峰,格外重视培养续范亭,在续范亭14岁上,续西峰创办了川路两级小学,便亲自到续范亭家中来,动员续范亭的父亲送续范亭到他办的这所小学读书。宏道镇距离西社村并不很远,那时的续西峰是当地有名的学问人,续范亭的父亲巴不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培养自己的孩子,当然非常喜欢地答应了下来。
  少年时期的续范亭身材颀长,眼睛明亮,相貌英俊。他说话办事聪明过人,而且落落太方,精明稳重,似乎是天生的一副气宇轩昂,出人头地的气质。他被招为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入校后,无论是文科还是术科,各项成绩都很优秀。续西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心要培养他成长起来,所以经常找续范亭谈话,启发他树立爱国革命的精神和思想。
  一天,续范亭在体操和射击科目的考试中,又取得了第一名,续西峰高兴地将他叫到了自己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
  “范亭,由你的进步,我看到了我们革命的希望。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如狼似虎,鲸吞蚕食,我人民浑浑噩噩者居多,清政府中庸人当道,腐败误国。唯有孙中山先生高举救国救民的大旗,要‘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先生屡次革命,屡遭失败,矢志不渝。我等应该效仿孙中山先生,跟随他奋起革命,打倒列强,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不枉来生人世啊!”
  续范亭说:“叔叔放心,我虽然尚不明白世道艰辛,可自打我出生以来,已经目睹民不聊生,追其根源,全由外强入侵之故。我可谓是与国难俱来,也可谓是面临天降大任,我一定努力学文习武,练就一身本事,以图报国!”
  续范亭在川路两级小学读了两年书。16岁上考入了山西省会太原的一个中学。第二年,他转入山西陆军小学就读,接受初级军官训练。
  陆军小学是三年学制,文科相当初中课程,另加一些军事基础课。这所小学招生很严格,当时,在每个县,也就是招一两个学生。续范亭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才考了进来的。也可以,陆军小学,集中了山西各县的优秀人才。
  续范亭到了陆军小学,学习依旧非常勤奋,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那时,学校有奖励制度,每得一项第一,可得5两白银。续范亭每得一次奖银,从不用于自己的花销,总是捎给家中,孝敬老人。
  那时,孙中山的同盟会成员在山西的活动很是活跃。陆军小学的学生中,如陕西籍的同学史宗法、张德枢等就是同盟会的会员。由于续范亭的学习成绩突出,史宗法和张德枢对续范亭很注意,史宗法与续西峰又相识相知,因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史宗法和张德枢很快介绍续范亭加入了同盟会。
  在这期间,续范亭还一直得到了续西峰的关心和指导。续范亭在晚年时,他在《病中自述》一文中追忆少年时期的情景,写道:
  14岁进入高小,当时中国的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我们的学校校长续西峰先生(我的六叔)提倡革命,非常热心地关心青年,常常问你长大要干什么,如果你回答要干革命、要做军人,他就赞成欢喜,如果你说干别的,他就不喜欢。并且介绍革命的刊物如《民报》、《铁券》等让我阅读。我们的学校就成了革命的中心。那时,我对孙中山先生就有无限的敬仰与钦佩,而直接以革命的思想教育我的就是续西峰先生,他对我的帮助更胜于一般的人。16岁上,考入太原一所中学,17岁上转入了太原陆军小学,西峰先生找我谈话,他说咱们那里的学生数你好,今天陆军小学是全省优秀青年,你要虚心学习,最要紧的是不要忘了革命。我在学校虽然名列最优等,但始终是不敢骄傲的。而当时的学校,办校的人虽然有点民主思想,但我们受到的教育却没有什么革命的思潮,只不过是一种军国主义。我对这个学校也不满意,初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几乎因为不服从命令而被开除了。连排长把我指为最坏的学生,后来因为我的学习好,他们才又把我当做优秀生了。”
  续范亭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多时间的书,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这时的续范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非革命无以救中国,非自强无以御外侮”的道理,他满怀激情地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11月28日,忻、代、宁公团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主席台上,续范亭精神抖擞地站在续西峰身边,连续几天以来,他作为续西峰的副官,干脆利落地完成了组织联络各支队伍和传递各种命令的工作。而担任统带的弓长富和分管内政的邢斌拯、赵丕廉、续式甫等人也分别威风凛凛地在主席台上落座。追求革命10年来的续西峰,终于有了施展作为的机会,心情格外激动,他以洪亮的声音讲话说:
  “孙中山先生为了拯救中国,发愤自雄,将革命之责任置于自己的肩上,致力于‘倾覆满清,建立民国’,曾经10次举旗,这次,革命已经在全国掀起,满清就要灭亡了。革命的胜利就要到来了!我等追随中山先生革命十余年,历经磨难和艰辛,图的不就是这一天吗?现在,我们要响应太原的革命起义,去把大同打下来,自救自强,以图我山西革命的彻底成功!我等一定要像孙中山先生那样,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不达目的,绝不收兵……”
  在台下,三四千民众被分成三个分队,由贺炳煌、任勇、史宗法分别担任队长。他们身背着各种各样的武器,个个神情严肃,精神焕发。本来只有三四百支枪,但是自愿参加这次行动的百姓们,找出了平时收存的大刀长矛,铁匠铺又临时赶制了一批,人人手中都抄起了家伙。有的实在找不到武器,就把学校用来教学用的木枪也拿来派上了用场。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在山西的偏远地方,得到了这么多普通农民的支持,可见,它是多么地深入人心!此时,由太原来的新军第四标统张瑜所率领的队伍已经攻占子代州,正在向雁门关迸发。雁门关是清军把守的重点关口,续西峰到了代州,立即和张瑜商量,由张瑜继续攻打雁门关,续西峰则带领自己的公团进出繁峙,扬言东出平型关。而当他们到了繁峙,却调头北进,趁夜暗渡茹越口,绕到了雁门关的后面,一举拿下了应州,对雁门关的清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在这个战斗过程中,续范亭担任着续西峰的卫队长。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到这次的战斗经过时说:
  “我们与新军约会等待我们绕出雁门关的后路,你们再去进攻,两面夹击可获全胜。新军团长张玉堂不按计划盲目进攻,败下阵来,代州也几乎丢掉。……”
  续西峰打下了应州,不管张瑜了,他带领队伍一鼓作气,马不停蹄,立即向大同进发。
  为了锻炼续范亭,续西峰任命他为镇远队队长,带领约一个营的兵力为前锋,急速前进。数九隆冬,雁北的气候格外寒冷,公团是刚刚成立的,没有后勤保障,衣服和粮食供给不足,队伍很难指挥,续范亭以身作则,不断地给大家鼓舞士气,连续急行军三天三夜,翻山越岭,赶了500多里的山路,并且沿途布置兵站,派遣侦察,按计划如期开赴到了大同。
  再说这时的大同,已经被当地起义的民军所占领,清军守将王得寿被迫带领部队撤出了城外。但是,已经占领了大同城内的当地民军,由于人员数量少,战斗力差,疲于坚守作战,清军在城外把城紧紧围住,加紧攻城,情势很紧迫。
  续范亭带领队伍来到了大同的城外驻下,续西峰很快便率大队人马赶到。俩人一见面,续范亭就报告续西峰说:
  “六叔,现在的局面非常紧张。清军的王得寿正在组织从东面攻城,援军陈希文的队伍有一万多人就要上来了,先头部队已经逼近东门。还有淮军的杨永泰的一万多人也在加紧向大同运动。事不宜迟,我们得加紧行动,晚了,就麻烦了。”
  续西峰闻言,眉头紧锁,严峻地问:“范亭,我们不仅要进得去,还要守得住,出得来。我们已经连续行军三天三夜了,弟兄们很是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开战,你有把握吗?”
  “仗,打的是一股子士气。现在的清军已经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我们声势造大点儿,吓也把他们吓跑了。再说,我们也再没有别的什么出路,只有拼命向前。另外,还有城里的那么多民军嘛!”
  看到续范亭那种坚定的神情,续西峰由衷地感到欣慰,他把拳头一砸,说:“好,咱们就攻进城去!”
  12月5日,续西峰的队伍以续范亭的分队为前锋,从西面发动了猛攻。城外的清军,没有想到民军们来得这样快,他们一时看不清阵势,闻风丧胆,一经接触,就败下阵来。公团一鼓作气,当天下午就进了城。
  续范亭从西门进城,在东门攻城的清军得知了消息,立即退出了战斗。他们囤驻城东,与民军对峙了两天。待他们了解到城内只有三四千民军,没有什么装备,便将城团团围住,以快枪和大炮日夜攻城。续西峰命令弓长富为总指挥,联合城内军民,同心协力,顽强防守。而续范亭和任勇、史宗法等人,各自带领自己的队伍,把守城墙,御敌于城外。
  续范亭见清军数倍与我,攻势甚猛,一点儿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御敌的办法。他发动弟兄们在城墙上泼水冻冰,这样清军爬上城墙就很不容易了。他还让大家扎了许多草人,竖在城墙上,迷惑敌人。而到了夜间,续范亭还经常组织精兵强将,出城袭扰清军,迫使清军进退两难,清军与民军对峙城门内外,一连过了40多天,战局僵持不下。虽说城内粮食将尽,但是胜利的喜悦鼓舞着民军,续西峰和他的将士士气高昂,清军却一愁莫展,在这场攻防战斗中,年仅18岁的续范亭表现出了智慧、胆略和才干,深受续西峰的赏识。
  从12月初起,便开始了南北的议和,对在大同坚持抗击清军的续西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山西咨议局的副议长杜上化,担心革命军的力量薄弱,再与清军坚持对峙下去,对于民军不利,于是于1912年1月12日来到大同,撮合清军进城与民军议和,几经商榷,清军同意撤除西、南方面的军队,而续西峰也率部返回原驻地,大同由淮军的杨永泰接防。
  应该说,续西峰以三四千人的公团夺取大同,以一座孤城,深入敌后600余里,坚守城池40余天,牵制了数万清军不得南下,革命起义军队光复了关内外和包头、呼和浩特等广大地区,敌我对比的态势从而发生了有利于革命起义军的明显变化,为起义军赢得了实力对比的优势地位,可谓功不可没。这次战斗,也不愧是辛亥革命中北方的一次典型的战例。后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之后,为了夺得山西的势力范围,拒不承认山西为革命的起义省分,阎锡山不得不向孙中山紧急求援,为此,孙中山给袁世凯拍了多封电报,据理力争,其中主要讲的便是续西峰在大同英勇坚守作战的事例,终于证明了山西革命军的作用,袁世凯这才松了口。也正因为如此,阎锡山才得以占据了山西督军的职位。
  春节前夕,续西峰带领自己的队伍凯旋而归,军容严整地胜利返回了崞县。家乡的父老乡亲,以空前的喜庆气氛和无比的自豪感夹道欢迎续西峰和他的战友们的归来。续西峰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充满胜利喜悦和幸福的春节。
  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续范亭向家中亲人诉说了自己参加战斗的经过,续范亭的父母也有说不出的自豪之情。只是续范亭的妻子李漫贞,由于思想有些保守,对此并不在意,反而总是担心续范亭的生死,规劝他安心回家孝敬父母,好好过日子,与续范亭有些和不来,续范亭也因为她不能够生育,对她有些不满,虽然说结婚已经有几年了,感情并不和睦,心中为之闷闷不乐。其实,前些年,续范亭到太原专心读书,也有几分是因为与妻子的不和造成的。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
  过了春节,续西峰命弓长富驻守原平和代县,命任勇部到繁峙驻守,而命续范亭部到五台驻守,安定地方,维持秩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没过几天,南北议和宣告成功,清朝皇帝退位,辛亥革命终于以结束了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
  续范亭率部在五台驻守,很快便做了件重要的事情。原来续西峰在大同招募的队伍中,有一支是关外的土匪组成的人马,头目叫张拔贡。续范亭到了五台,续西峰就将张拔贡的队伍交给续范亭负责整编。这一帮土匪,过惯了“山大王”的生活,匪性不改,怎么能在续范亭的手下安心革命呢?
  一天,部下来报告续范亭,说张拔贡等人想叛乱造反,并想在哗变后,大肆掠夺一番,然后杀回东北老家去。面对这突变的情况,续范亭面不变色心不跳。他经过冷静地分析,想出了计策。未曾等张拔贡下手,他便亲自带领部队悄悄地包围了张拔贡所在的罗堠寺,一举活捉张拔贡,解散了他的土匪武装,平息了叛乱,消除了后患。对这一举措,五台人民拍手称快。
  南北议和,孙中山轻易地便将权力让于袁世凯,他以一代革命党首领的身份敞开了妥协的大门,引狼入室,致使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为虎狼所践踏。孙中山的这一决策,对个人来说,可谓是“成功而不私其权力”的磊落风格,但是,如果从时代革命的需要来衡量,却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从此,造成了他至死苦战,也未能挽回的惨痛局面。正是受孙中山的影响,在当时的革命军中出现了“功成身退”、“全师遣散,解甲归农”的热潮。而夺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权力的袁世凯,却施展着历史上几乎是所有阴谋家的鬼魅伎俩,诛除异己,分化离间,谋杀鸩害,褒奖加官,诡言惑众,以至穷兵黩武,无所不用其极地巩固和扩充着自己的权力。革命形势出现了倒退的局面。
  在山西,依靠续西峰的革命行动,阎锡山稳住了自己的督军位置,他反过头来,却深感拥有数千人的忻、代、宁公团势力强大,唯恐将来续西峰有变,于已不利。便趁机规劝续西峰解散公团,到省城来做官。续西峰举旗不定,续范亭听说了这个消息,紧急建议续西峰将队伍拉出关外,保留革命的本钱,独立地进行革命活动,以防不测。他分析说:
  “阎锡山,很难说是靠得住的人,将来如果他再投靠了袁世凯,而我们没有了队伍,就很难站得住脚了,革命不就要失败了吗?”
  续西峰虽然觉得续范亭说得有理,但是在整个形势的影响下,他是很难下决心拉队伍走的。
  孙中山在解除了总统职务以后,决心要“尽瘁社会上的事业”,于4月起,他离开南京到全国各地参观,宣传民生主义。9月19日,孙中山经石家庄来到了太原。当天,太原各界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孙中山发表讲演,号召人民警惕外人的侵略野心,群策群力,加紧建设。会后,他接见了续范亭和续西峰等人。孙中山对续西峰在山西的革命起义行动深为赞赏,他们在一起分析了革命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确立了暂时先注重兴办和发展实业,同时注重观察北方的军事动态,注意团结革命力量的思想,以图再举的思想。续西峰和续范亭聆听了孙中山的教诲,深受启发。
  10月,续西峰解散了公团,到太原就任了山西的巡警道。续范亭则回到了家乡,到他的母校川路小学教书。
  但是,善于在政治上搞投机的阎锡山,很快便洞察出了袁世凯的势力,倒向了袁世凯的怀抱。而这时的袁世凯窃国大盗的狰狞面目也渐渐地暴露了出来。续西峰察觉到了这一点,对阎锡山的愤慨常常难以忍耐,露于形色。阎锡山也对他抱有怀恨防范之心。到了第二年10月,袁世凯就任了正式的大总统,下令变更官制,改巡警道为警察厅,续西峰便借口不愿意担任警察厅长,决定辞职回家,兴办实业。他回到家乡,很快便在西社村附近的漆郎山办起了铁矿场,并发动群众集资开凿了一条60多里的广济渠,这条水渠可以灌溉忻州、定襄、崞县的六七万亩土地,至今,当地人民还受益于这条水渠。
  与续西峰“实业救国”的思想类同,此时的续范亭决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在川路小学,精心教书,他以自己参加辛亥革命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那些激烈和悲壮的故事,常常感动得学生们流下眼泪来……
  然而,风云激荡的革命形势,迫使续西峰和续范亭不得不又走上了新的革命之路。
  

续范亭与毛泽东/高建中著.—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