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
后记 |
穆欣 |
|
|
从1937年到1947年间,我在山西这块战火燃烧着的土地上工作了整整十年。这里的人民无私地哺育了我们那一代年轻人,这里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都给我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记忆,每当想起,总是眷恋不已。 在山西前线,我曾亲眼看到并经历了晋西南昌梁山区抗日根据地和晋绥边区艰辛缔造的历程,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曾经接触过各个战线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在血与火的战斗年代,以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那些毕生献身革命事业的老一代革命家,叱咤风云的革命将领,尤为广大读者所敬重。无论是他们那种英武机智、百战不殆的指挥艺术,还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无论是那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政治襟怀,还是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传奇经历,无不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著名的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就是其中一位令人崇敬的英雄。 笔者是1940年夏天到晋西北后才见到续老的,但是他的名字却早就熟识。他因忧心国难,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的爱国壮举,震动中外,遐迩闻名。抗战初期,他在太原也是一位人们钦敬,津津乐道的风云人物。“晋西事变”后,原在晋西吕梁山根据地工作的干部大部分转移到晋西北。当我经由延安来到晋西北时,因为碰上敌人的夏季扫荡,暂被阻于黄河西岸。其时续老正和贺龙将军在前线指挥作战。事后听说,他们曾在距兴县枣树峁不远的黄河边一个小山头上遇险,陷入敌人的包围,好不容易从日军包围的间隙中突围出来。续老因脚气感染,无法行走,是由警卫员背着下山突围出来的。直到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他才过河来到黄河边的一个小村里休息,才有机会让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到他那里作客。那时续老身体瘦弱,面容清癯,一双眼睛常因深思凝神而闪耀着光辉。来访者都是初次见面,他却摈除一切客套,等大家坐定下来,就不拘形式地畅谈起来。他谈吐优雅,声调缓慢而深沉,但言简意赅,铿锵有力。这次谈话时在座的,还有刚从大后方来前方访问的画家、教授。话头从反扫荡开始,讲到敌人的空前残暴,战士的无比勇敢。他很推崇贺老总的指挥才能,眉宇间流露着由衷的尊重。他在题赠《贺龙将军》诗中说:“体国公忠似赵云,坚强活泼更超群;云龙气概难比拟,李牧廉颇两将军。”续老是忧国忧民的爱国将军,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沈逸千等当场为续老画像,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书画、诗文、治学方面。他很讲究文章的气派和风格。不论写诗作文,都有自己的特色。谈到作诗,他主张表里如一,想说就说,不能无病呻吟,尤忌用假话骗人。当然,要想得对,说得对,写得对,才是表里一致的革命的诗。在用语上,他反对艰涩难懂,而要做到群众化,通俗化,革命化。他还谈到团结对敌的意义,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勉励那些远道的来客,尽力为团结抗日做出贡献。笔者请他在手册上题字,他用毛笔写了几行笔触挺拔的字句,内容就讲统一战线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遗憾的是,续老这次所写的珍贵题词,在十年浩劫期间,随同其他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物,统统都被那些头上长角的不速之客劫去毁掉了)。续老十分健谈,妙语连珠,时常引起哄堂大笑。这次见面的时间不长,留下的印象极深:真诚坦率,热情奔放,爱人民如手足,恨敌人入骨髓,是非分明,一针见血。在以后的接触中,不论是听他的谈话,或读他的诗文,这个印象在继续强化,历久弥深。 此后我对续老还曾有过几次访问。在晋绥边区的一些会场上,曾听到他那语意诙谐的发言、演讲。也曾听到熟悉他的同志谈过他的许多往事。当时续老年近半百,历尽坎坷,又体弱多病。“晋西事变”期间由于过分劳累,多年未愈的肺病又趋严重(当时这是属于难以治愈的疾病,因还没有特效药),他与晋绥边区的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林枫,都和广大军民过着同样艰苦卓绝的生活,吃着黑豆和已经发霉的陈年仓谷米,这些从日军虎口里夺回来的血洗的军粮。组织上和许多同志都劝他到后方去疗养,他却执意留在前方。1940年冬季反扫荡中,续老病情更加恶化,他依旧带病在前方指挥作战。他虽身体虚弱,但是精神极好。我在随同贺龙将军指挥部采访的时候,多次在前线指挥所和行军途中遇到续老,见他面容消瘦,步履艰难,每到夜晚行军,上山需人在前面拉马,下山时须得下马由人搀扶着走。他自己感到,他的病对大家已经是拖累了。这时党中央又来电报劝他前去延安就医,他才同意前往延安治疗。他到延安疗养六年,一直未能返回晋西北工作。我也再没有机会同他见面(及至续老在1947年回到晋绥,已经病体沉重;那时我已随军离开那里)。可是,此后仍能时常听到他的讯息,从《解放日报》上读到他的诗文(他在延安写的有些诗文,是专门寄来交给笔者所在《抗战日报》发表的)。随着时日的延展,了解的增多,初时的印象也在不断地深化,续老毕生“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而战斗不息的革命经历,真可谓“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光风霁月,令人崇敬。历年搜集积累起来的材料,经过多次反复的思索,时常萌起强烈的写作意志,终于就写成了这部传稿。 在此以前,除了早年有关续老革命活动的零星报道,也曾写过比较长一点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他的革命生涯。虽说笔者笔头钝拙,谈不上有多少文彩,但是续老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诗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还是引起过读者的注意。1945年夏天,日本投降前夕,写过一篇《记续范亭将军》。稍后一些时间,曾在晋绥边区专为敌占区读者创办的刊物《祖国呼声》发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6月18日,这篇文章曾在张家口出版的《晋察冀日报》重新发表。后来,重庆出版的《人物》杂志第六卷第一期,也曾转载。这时续老已经谢世,题目改为《忆续范亭将军》(文章内容在该刊转载前,也由笔者作了修改、补充)。这家杂志的编辑部在发表此文时,曾在文前写了一段按语——《编者附志》: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壮烈的事迹,深为后人所赞美,但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那种“愚直愚忠”,又为今人所不取。如专诸、荆轲、聂政从容就义,慷慨赴死。而究其出发点,不过是“士为知己者用”,“匹夫之勇”而已。还谈不上民族节操、阶级节操。如屈原、岳飞,在政治上有明确主张,对国家有来自衷心的热爱,但只知有皇帝的国家,不知有人民的国家,结果仍铸成历史悲剧。今天新的英雄,新的爱国主义者,不但英勇无畏,坚贞不屈有过古人,而且能以人民为依归,以人民为知已,忠于人民、忠于人民的祖国。更贯穿着国际主义精神,有民族节操,有阶级节操。这是与旧人物有根本区别的。生于新时代转折期的续范亭将军,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有耿直忠勇的民族性格,但终于跨过了历史上的道路,摆脱“愚直愚忠”,毅然投入人民的阵营,面向真理,积极奋斗,至死不懈,终于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死后被批准为共产党员,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不仅具有民族节操,而且有阶级节操。这是他异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伟大之处,而又是发人深省的。 这家杂志的编者并未接触过续老,能够写得如此深刻,足以说明续老的傲骨雄姿,道德文章的感染力量。1980年北京《人物》杂志创刊的时候,笔者又应该刊编辑部的邀约,写了一篇较长的记述文章《续范亭将军》,在第一、二辑上连载。此文发表也引起了读者的反响,有些读者曾写信来,对续老表示衷心的景仰赞颂。有的还想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其中一封1980年7月10日从四川省永川县写来的信中说: 我正在读你的《续范亭将军》一文,深受感动。今天在人们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当儿,读了续老对共产党的认识经过,加上他那寻求真理的坎坷历史,作为我们党的地位改变了,十年浩劫之后要来恢复发展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一些省、地、县委书记们好好一读大有好处。我在想,这对改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真正的领导是有好处的。我总希望我们地方党的领导们的多数人,应该下决心改善一下自己的思想,把党中央的决心化为一种迅速的要行动好一些。 这些情况,都强烈地鼓励自己早日完成写作本书的意念。 1987年是续老逝世四十周年,又是他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五十周年。1986年初,有关方面积极筹备对战动总会五十周年纪念举行庆祝,赶写该会历史,组织有关纪念文章。这个时候,由于续磊和雷声等同志的热诚相助,得有机会看到一些涉及续老革命实践的文章、资料和档案文件,便在这年夏天写成这本酝酿已久的书稿,并在1987年底改定。今年是续老九十五岁诞辰,谨以本书,表达对续老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敬意。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过许多同志的关注和帮助。特别是续磊同志热情地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尤为铭感;还曾参考续老族弟续约斋同志所写续老家世及早期经历的文稿,续老挚友刘定安同志所写《续范亭将军革命史实》和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以及南新宙同志所著小说体裁的《续范亭传》中某些可信的资料。本书的书名《拔剑长歌一世雄》,则是借用黄树则同志为纪念续老所写的诗句①。山西省政协对于本书写作与出版给予热情地支持。在这里,谨致诚挚地谢意。并且希望熟悉续老生平的同志能对本书不足之处予以匡正。 1988年4月2日,北京展览路寓中。 ①黄树则原诗为:“拔剑长歌一世雄,也曾忧国恨途穷;老来立马红旗下,得志风云树伟功。”见《续范亭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四四一页。 |
|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