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邓宝珊 > 全文图书 > 邓宝珊传
|
二 文化爱好和作风 |
王劲 |
|
|
邓宝珊是一位别具风格的民国人物。 在西北军将领中,邓宝珊一向有“儒将”之称,说他是国民二军的小诸葛、轻裘缓带的羊叔子、武备文宗的郭汾阳、排难解纷的鲁仲连,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总之,认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而是一个兼具政治眼光和文人风格的军事将领。这一特点,与他的文化爱好是分不开的。 邓宝珊出身行伍,学历甚浅。他的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新疆伊犁新军时期和“华山聚义”期间,他曾跟一些文人读过短时间的书。此后涉猎经、史、子、集,都是在戎马生涯的间歇中抽暇而为。随着地位的升高,他对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也广为阅读。他还有一个习惯是喜读地方史志,早年收集有一些河南县志,抗战时收集了榆林、米脂、绥德、肤施(延安)、神木、府谷、保德、横山等地县志和府志。对于甘肃地方志,他看得不少,还阅读了一些地方近代文人的诗文集。他的业余时间,主要是读书。另外,他喜欢和文化界人士交朋友,邀请他们谈天,切磋讨论,吸取他们读书的心得,增加知识,巩固以往学习成果。许多著名作家、文人或艺术家也乐于与邓宝珊畅谈。1954年,政务院出版总署署长、著名作家叶圣陶来兰州视察工作,不愿下榻招待所,而愿住在邓宝珊家。视察公余,和邓观赏书画,吟诗写字,以为乐趣。 其间叶圣陶作诗一首,亲作篆书赠之。 远访兰州胜,清辉始获亲。 问年俱甲午,同愿为人民。 园果尝新味,客斋绝点尘。 高情何可报,诗就意难申。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抵兰州,宝珊主席留住殷勤,感不可言,敬赠一律,即求两正。 叶圣陶 1955年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来兰演出,也是邓的座上熟客。 邓宝珊喜爱阅读古典诗词,许多名家诗词往往脱口而出。尤其喜欢杜甫、陆游的诗,有暇即吟诵回味。与人谈诗,也是他的一大乐趣。曾给人说:“少陵一生不忘国家和人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听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流泪,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默思失业德,因念远戍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啊!”听一些研究文学的人讲诗、论诗,是他的一件乐事。其间偶发己见,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一生作诗不多,保存下来的甚少,除前面提到的三首外,还有几首值得在这里一引: 其一 遍野哀鸿泪,来思雨雪霏。 干戈犹未定,何时解戎衣。 到处为家日,群龙无首时。 前途无限事,唯有此心知。 其二 饯别顷杯酒,千巡醉李刘。 浑间离乱事,遮莫挂心头。 其三 诗圣光芒笔有神,少陵一老百酸辛。 幸逢此日非当日,不薄今人厚古人。 东柯南郭记流寓,麻鞋草笠资写真。 林泉绚丽新歌颂,双玉兰开处处春。 第一首是胡景翼逝世后,写给其父母的。第二首是1946年写给当时榆林一个中学教员的饯别诗。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均是有感之作,隐隐流露出作者的政治情绪。第三首是1954年所写的一首诗,当时邓宝珊请齐白石为家乡天水甘泉寺(杜甫流寓秦州时曾游此地,并有诗记之)的双玉兰堂题写了匾额,又请人画杜甫像一帧,准备悬挂在这里供人瞻仰,这首诗就是打算题画用的。 邓宝珊还有两个喜爱的领域,是传统书画和古典戏曲。他最欣赏王羲之的字,对唐琏、何绍基和于右任的书法也很爱好。闲暇练习写字,是他养成的习惯之一,但用纸很不讲究,随写随弃,并不保留。他的行书挺秀有致,可以“少女簪花”来比喻。但他不喜为人书写字幅,总认为写的还不够满意。他对国画有强烈的爱好和钻研的兴趣,提起历代名家,如数家珍。亦喜参加鉴别古字画的真伪。由于爱好书画,他也每每收藏古今书画家的作品,但并不刻意搜求,而是碰到时为防流失而收藏。对购到的书画珍品,也不藏诸秘室,而愿与大家欣赏。抗战时,他在榆林街头看到山西难民欲售傅山(青主)手迹多卷,即以千元白洋购之。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征集傅青主手迹,派人来兰求于邓宝珊,他慨然提供展出并同意全部复制,使来人很受感动。邓宝珊喜爱京剧、昆曲、秦腔、晋剧、碗碗腔等戏曲,对于欣赏表演艺术在行,也讲究剧本的文字水平。他尊重演员的劳动,即使看一般剧团的演出,也不中途退场。邓宝珊是甘肃人,对于秦腔这门当时西北人民群众广泛热爱的戏剧艺术,当然有着更多的关注。1952年秋,他曾为陕西著名的艺术团体易俗社成立40周年纪念作七言绝句四首,从中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他的进步的文艺观点,还可了解他和这门艺术的一些历史渊源: 当年一社起西秦,调古声新意更新。 多少英才相继出,名开一派有传人。 革命声销文艺兴,孤军奋斗有同功。 红装素裹新天地,杨柳春风日正中。 辛亥革命失败,蒲城李桐轩、临潼孙仁浴、乾县范紫东诸先生遂倡议组社,社成亦以从事文化战斗以终。 小巷联翩枉夜寻,殷勤相嘱谊殊深。 而今追述岂无意,忽见前人忠荩心。 1926年西安解围后余寓集贤庵,社中负责人范耿等同志以社务需要,谬以社长见推,余以不谙文艺,当从旁赞助始已。 声满西疆大有因,扎根深处在人民。 人民文艺人民重,长共人民歌好春。① 由于爱好书画和戏曲,他和齐白石、陈半丁、梅兰芳等人交谊很深厚。抗战胜利后,他在北平结识了白石老人,从此成为至交。邓宝珊推祟老人的艺术成就,收藏有其后期画作三四十幅之多,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昆虫等。他取白石老人的画,是一定要留下润笔的,因为他深知老人是以售画谋生的,除此再无得财之道。对这样一位八九十岁老人的辛勤的艺术劳动成果,是应当充分尊重的。即使白石老人声言送给他的画,他也要改换方式,投桃报李,让老人在物质上得到补偿。内战时期,物价飞涨,邓请傅作义去看齐白石、陈半丁等人的画,傅也以重酬购藏了他们的画作,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或改善。陈半丁当时的生活是清贫的,得到这种帮助,犹如雪中送炭,铭感至深。1948年陈在画给邓的一张大幅花卉上题诗道:“泰山北斗青松树,富贵缠绵藤剪花。不独画图称愿意,四时春在吉祥家。”表达了对邓的良好祝愿,落款中特注明作画时间为“古都围城之时”。梅兰芳来兰演出期间,邓宝珊特地在家里请他品尝具有西北特殊风味的烤全羊,为此,专门砌了很大的烤炉,当一只黄澄澄香喷喷的烤羊呈现在客人面前时,客人们均赞叹不已。烤全羊皮粗而脆,肉嫩味美,主人的盛情,厨师的技艺,令他们赞不绝口。周信芳、尚小云到兰州演出时,也受到了邓的热情招待。 他对艺术界朋友的关心和谅解,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演员们也把他当作知心朋友。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某名角来兰在文化会堂演出,因旅途劳顿,在演出中有一句高腔突然唱不上去,跑调了,有一曾为票友的观众带头喝了倒彩,使场上秩序一时紊乱。演出后该演员到邓宝珊处大哭,表示不再在兰州演出。邓宝珊耐心地安慰他,使其破涕为笑,第二天邓又送一首诗给他:“谭门古调久无闻,欣闻歌坛起异军,闹虎杀家本名剧,得君演出更超群。”邓又批评了带头喝倒彩的熟人。这位演员后来在兰州的演出十分顺利和成功,载誉而归。京剧名演员雪艳琴解放前流落甘南临潭县教小学,多年无人过问,邓宝珊闻讯,在庆祝天兰铁路通车时,特地请她来兰州参加演出,后来她随来兰的北京京剧团返回北京,继续从事戏剧工作。 邓宝珊很喜爱民间灯谜的活动,认为这一娱乐形式寓有智慧和文化情趣,十分有益。在兰州、榆林,他总是提倡灯谜活动的带头人。他自己不仅能“打”,而且善出谜语,内容有古诗词、中外古今人名、地理、中药名、成语、词汇、物件等,十分丰富。他对《史记》、《汉书》读得很熟,往往以其中人名、地名、熟句出题。他一生所制诸谜,大都堪称佳制,如:“万里桥西一草堂”(打一鸟名),谜底为“杜宇”;“灯下喜相逢”(打一外交辞令),谜底为“照会”;“风飘万点正愁人”(打《西厢记》中一语),谜底为“落红成阵”;烧木炭(打《四书》一古句)谜底为“然后用之”(然,古通燃);“宽宏大度饶他人”(打一国内地名),谜底为“海原”(取以涵海之量,原谅他人之意)。邓宝珊所制诸谜中,难度较大的要算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了,此谜打一字,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齐和梁的皇帝均为萧姓,“萧萧”之下便是陈(姓),“陈”字“无边”又“落木”,只剩下“日”字,故谜底为“日”字。这里采用了拆字法。邓宝珊所制灯谜既古朴典雅,又通俗生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颇见功力。 邓宝珊热爱桑梓,特别表现在他对教育和青年学生的关怀上。40年代以前的甘肃,文化落后,本省学生出省学习就被称为“留学生”。那时,他每到北平、南京都要和甘肃学生会面,勉励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努力精进,还应该开阔眼界、心胸。他把青年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推心置腹地纵谈国外形势、文学、历史、哲学等。对奖掖、提携甘肃学生的教授、专家,甚至登门拜访以示尊重和感谢。 文化爱好陶冶了他的性情、作风。他谦虚好学、稳重不躁;待人礼貌诚恳、宽厚随和;生活朴素,反对奢华;一生公私分明,不事聚敛,却又急人之难、乐于资助。对部下他不作无过之责,也不作无为之奖;对青年知识分子,他极力奖掖,促其奋发。40年代,青年学者霍松林和邓宝珊相识,颇受邓的鼓励和器重。霍松林在当时写的一首七律中,以“大度汪汪似海溟”之句称赞邓宝珊。② 邓宝珊的不好虚荣、不事铺张,从下面一则流传在榆林的他“深山避寿”的真实故事可以得到印证:邓宝珊是从来不让人给自己祝寿的,1944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是他50岁生日,事前不知谁把他的生辰无意中透露出去,榆林各界人士就悄悄地准备了起来。邓宝珊风闻消息,心里很不舒服。一边传话出去,说自己生日一不请客,二不接受送礼。另一方面,暗中思忖应对的办法。到生日这一天,高双成军长、左世允副军长等军政官员和各界代表都来到桃林山庄给他祝寿,却不见邓的人影。总司令哪里去了?急得几位副官团团转。原来邓宝珊一大早就借散步之名独自一人出走了。他信步走着,穿过一条山沟,来到一个山庄,随便走进一庄户人家。言谈之下,他觉得男女主人均十分淳朴,在主人的追问下,就似实情告诉自己是来避寿的,自己是“住在金刚寺旁桃林山庄的邓宝珊”,今天出走是为避寿,无意间来到这里。男女主人在惊讶之余,热情地款待了他。这一天,他吃了放了酥油的鲜羊奶,又吃了汤鲜肉嫩的羊肉泡馍,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为了感谢主人,他给主人的两个小男孩留下了一些买纸买笔的钱。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从不夸耀自己的邓宝珊,身边有许多朋友。他的朋友,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国民党左派和爱国民主人士;二是辛亥革命以来的故旧、部属;三是大革命以来结交的共产党人;四是新旧知识界的文人和文艺界人士,包括旧时代的文人雅士,五四以来和30年代以来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记者、画家和演员等。有容乃大,邓宝珊从他们身上吸取了有益的养料。一些旧时代过来的朋友不免有自叹落伍于时代的感慨,邓宝珊则以自己开明和进步的见解影响他们。他结交知识界的朋友既调动了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也常常使自己渴求知识的愿望得到满足。 ① 邓宝珊《为纪念陕西易俗社作》,张慎微先生提供抄件,未发表。 ② 霍松林,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
|
邓宝珊传/王劲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