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五章 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第二节 开辟陕甘边东地区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马文瑞在谷莲舫旅搞兵运和在陕甘边军政干校任教的时候,陕北特委坚持高起家坬和以后的神堂沟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和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根据地从无到有,日益扩大和巩固。从1934年9月陕北赤源、吴堡、清涧三县成立县、区、乡革命委员会,到1935年1月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地发展到14个县(有的由原一个县划分为两个县),纵横数百里,与陕甘边根据地遥相呼应。 随着陕甘和陕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反动势力的惊恐。1935年春,蒋介石调集西北各省军阀及其嫡系部队,共五万多人的兵力,对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第一次是1934年夏,陕北军阀井岳秀对陕北根据地和游击队进行“围剿”,被谢子长领导的各路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粉碎)。为配合红军主力在陕北作战,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杨森率骑兵团,2月由黑水寺出发,穿越咸榆公路,东进甘泉、宜川,并向韩城、合阳一带游击。骑兵团一路横扫国民党民团,拔除堡寨,组建游击队、赤卫军,扩大了红军影响,推动了农民斗争。3月初骑兵团回到南梁。杨森向陕甘边特委作了汇报。他根据骑兵团所到之甘泉、宜川等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群众的高昂革命热情,请求特委派得力干部去开辟东区,创建新的根据地。经刘志丹和习仲勋建议,特委决定由马文瑞承担开辟新区的任务。马文瑞清楚地意识到,目前苏区虽在南区成立了以张邦英为主席的革命委员会,但距西安和关中平原太近,敌人说来就来,拉锯作战,局面较难稳定;现在的北区南梁,虽便于红军聚集和隐蔽,但人口稀少,物产欠丰,不利于筹集军需和补充兵员。如能在人口较密、物产较丰的南梁东部开辟新区,不仅能较好地解决人员和物资补给问题,还能在陕甘边与陕北两块根据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连接起来,红军就能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临出发前,刘志丹亲自找马文瑞谈话,讲了开辟东地区的重要意义,交代了任务和注意事项,并告诉他,杨森带的骑兵团仍去东区,以配合他们的工作。 一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很快组建起来了。3月,一身戎装的马文瑞带领陕甘边苏区政府粮食部部长呼志禄、华池县赤卫队队长张彦福和许克昌等,同军政干校的几名干部和三十多人的一支警卫队,精神饱满地向东出发了。 马文瑞一行在梢林地带翻山越岭,经安塞洛河川来到延安城区南边的三十里铺。马文瑞发现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看似乞丐的人,一直在尾随着他们。长期的白区穿行,使他习惯地警惕起来,遂叫人抓来审问,原来是延安敌人派出来的暗探。正在审问时,那家伙见真相暴露,立即从怀里掏枪,张彦福疾步向前缴了他的枪,马文瑞见状,下令就地处决。随后带工作队快速穿过南面的仁台沟,翻越一架山,进入南泥湾游击区。 南泥湾、金盆湾和水龙泉等地,南接宜川,北靠延长,西与延安县接壤,是一个梢林区。土匪经常出没,人民生活贫困。陕甘游击队曾多次在这一带活动,1935年2月20日,杨森率骑兵团接连歼灭了阵子沟、金盆湾和临镇等地的民团武装,接着挥师南下,全歼了宜川云岩、郊里两镇的反动武装,在临镇与宜川之间初步开出一块游击区①。 在杨森骑兵团的配合下,马文瑞率领工作队,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赤卫军、游击队,捣毁国民党的保甲组织,废除国民党政府的一切粮赋、税捐、地租和债务。整个春季,马文瑞身背老白布挂包,头裹白羊肚毛巾,不知疲倦地活动在甘泉、宜川和洛川北部的山川林壑,在农民群众中开展艰苦细致的串联、宣传和组织工作。老百姓非常欢迎这些亲如一家人的红军干部,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 群众革命热情异常高涨,推翻旧世界的斗争如火如荼,这时红色政权应运而生。3月28日,在临镇成立了以马文瑞为书记的中共陕甘边东区工委,6月间,成立陕甘边东区革命委员会②,刚任陕甘边特委委员的马文瑞被民主选举为主席。呼志禄、奚玉山、许克昌、张彦福分别担任土地、粮食、财政、肃反部长或主任。不久,东区革委会在临镇宣布成立红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是刘大才。7月,中共红泉县委员会成立,书记苏宝泉③。七八月间,在宜川城北门山村,成立赤川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黑志德。9月间,中共赤川县委成立,书记蒋振昌④。两个县的区、乡也都成立相应的革委会和党的组织。新成立的两个县的名称,冠以“红”或“赤”的字眼,是为了使新开辟的苏区区别于国民党统治区,突出红色政权的性质,这是由马文瑞提议,东区革命委员会通过的。 在骑兵团的配合下,甘泉的临镇、金盆湾和南泥湾都成立了游击队,宜川成立了“西北抗日义勇军”,他们和东区革委会警卫队互相支援,有力地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反抗和骚扰,对巩固新生政权和扩大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一天,马文瑞带着警卫队来到赤川县北池子村开展工作,县革委会主席黑志德正在向马文瑞汇报情况,突然传来枪声。哨兵报告说,村里有一户地主,父子俩表面上拥护革命,实际上是敌人的密探,上级革委会一来人,他们就向敌人报信,因此宜川城里的白军和民团一齐出动包围了村子。此时枪声大作,情势紧张。马文瑞拔出手枪,命令警卫队全力反击,乘敌立足未稳,情况不明,打他个措手不及,朝北冲出一条血路。好在他们迎头遭遇的是一支民团,战斗力不强,马文瑞指挥警卫队和义勇军一阵猛烈冲击,敌即溃不成军,狼狈逃回宜川城。由于地主父子通敌的罪恶勾当,突围战斗中警卫队牺牲了两名战士。马文瑞大为恼火:“这些反动分子,不杀不足以震慑敌人,平息民愤!”当即带领警卫队,抓了地主父子,就地正法。 宜川南塬有个土寨子,里面住了许多土豪劣绅,有民团把守,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周围群众都希望民主政府除掉它。马文瑞召集南塬、北塬各乡革委会和赤卫队负责人,商量了一个拔除土寨子的计划。一天夜里,马文瑞带领义勇军、赤卫队和两千多名农民,摸到寨子四周,埋伏下来。等到半夜,大家点燃火把,向土寨发起猛攻。一时火光冲天,喊声震地,站岗的团丁被警卫队打死。四周火光通明,人头攒动,喊声迭起,敌兵抱头鼠窜。马文瑞大喊:“刨寨墙”。千余农民挥舞镢头、锄头一齐动手,土豪劣绅从梦中惊醒,慌忙逃散。寨墙被刨平,彻底消灭了这个为害一方的“土围子”,拔除了农民们的眼中钉。同时,东区地方武装也不断发展壮大,在几支游击队、义勇军和警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有三百多人的东区独立营,营长是红二十五军派来的王大国,政委张志孝。还有一支百余人的游击队,队长贺挺智,政委刘葆璋⑤。 到9月间,除宜川南区和甘泉、宜川两座孤城外,这两个县都成了红色区域。这样就在南梁根据地的东边,开辟了一个东至黄河,南至韩城以北,西至洛川、富县一带,东西长约二百里,南北宽约一百里的东区根据地,成为陕甘边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区革命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后,马文瑞集中力量领导土地改革。他天天下乡,调查研究,带领干部发动贫雇农,组织贫农团,召开群众大会斗争地主恶霸,没收和分配地主的粮食、牛羊和土地。许多会议是在农民的土窑里召开的,许多问题是在农民的土炕上解决的。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他几乎跑遍了两个县的每一个村庄,在山场、村庄和炕头交了许多农民朋友,群众都敬重地叫他“马主席”。 东地区一带,农民受尽地主、恶霸和土匪的欺凌,国民党的官员和那些反动保甲长就是“灾星”。马文瑞和红军的到来,使穷苦农民得到了翻身解放,分得了土地和农具,打倒了地主和恶霸,消灭了土匪,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还和共产党的“官”交上了朋友,打心眼里欢迎和拥护。 马文瑞没有辜负陕甘边特委和刘志丹的重托,以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赖,胜利地完成了开辟东区的任务。曾在红四十二师骑兵团当战士的老红军刘约三回忆说,在东地区的开辟中,马文瑞文武双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决果断,与红四十二师骑兵团配合得也很好。马文瑞自己也认为开辟东地区是他第一次公开担任红色政权的领导工作,使他进一步取得开展群众工作、领导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的经验,也更加体验到人民群众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改造旧世界的巨大力量。 1935年7月,西北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九十多万,发展和巩固了二十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红军扩大到五千多人,游击队发展到四千多人,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① 《白玉清回忆》,1985年12月30日。原件存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② 高锦纯:《驰骋万里》。中共宜川县委党史办:《红四十二师在宜川的活动及成立东区革委会的情况》,1984年9月22日。原件存中共宜川县委党史研究室。 ③ 《白玉清回忆》,1985年12月30日。 ④ 《白彦博谈话记录》,1983年5月。《蒋振昌谈话记录》,1983年2月1日。原件存中共宜川县委党史研究室。 ⑤ 刘葆璋:《忆宜川地区红军游击战争》。原件存中共宜川县委党史研究室。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