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十九章 策划工资制度的再改革 第三节 进行工资改革试点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为使“一条龙”工资制度顺利实施,马文瑞多次深入基层,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广泛进行调研,召开各种座谈会,分析“一条龙”方案实施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1965年3月下旬,马文瑞率领工作组经桂林到达贵阳,在贵阳召开了有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劳动部门干部和西南铁路、煤炭建设指挥部同志参加的工资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研究试点工作的安排,也研究了修改劳动保险条例和推行亦工亦农制度的问题。 据当年在马文瑞身边工作的同志介绍,马文瑞在桂林期间,当地政府得知他第一次到广西,特地为他安排了一次“阳朔行”。但他说是工作太忙,婉谢了对方的好意。到达昆明时,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得知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远道而来,特偕夫人去看他,并请他共进晚餐。阎红彦还提出陪他去洗温泉浴,他说工作太忙,又婉谢了。而到贵阳时,贵阳市委书记鉴于马文瑞第一次到贵阳,又一连几天没日没夜地忙工作,便于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赶到他的住所,约他一起去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马文瑞笑了笑,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那位书记提出请他一起吃顿饭,马文瑞说:“这儿吃的不是挺好嘛,何必多此一举呢!”书记无奈,只好遗憾地告辞。接着,会务组安排代表们去看新上映的电影《舞台姐妹》,马文瑞为了赶写一份材料,也没去。为此,一位在马文瑞身边工作的同志多年以后不无遗憾地说:“那次去贵州,对马部长来说,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直到他耄耋之年,再也没有去过那儿!” 马文瑞为了取得试点的第一手材料,从而总结出经验来,在贵阳会议结束后,又亲自带领一个工作组匆匆赶到设在遵义的铁路第七工程处,进行了四十多天的“蹲点”。期间,他和工人一起在职工食堂吃饭,一起住在简陋的工棚里,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卷大炮”(用废纸卷烟叶抽)、“聊大天”。闻着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汗腥味和油泥气息,听着他们亲切地叫自己“老马”,他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充实。 遵义地处黔北,属云贵高原向湖南、四川过渡的东斜坡地段,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明显地把本区域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南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以北以山峦峡谷为主,一般海拔在800~1200米。遵义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在13~18摄氏度,但3月份还显得有些冷。尤其是夜间,山风一起,简陋的工棚里寒气逼人。年过半百的马文瑞尽管不服老,但仍然不适应,常常夜里冷得睡不着觉。每逢那时,他便重新穿上衣服,在灯下阅读有关“一条龙”工资改革方案的材料,或是思考有关“一条龙”工资改革的有关问题。遵义地区和铁路第七工程处的领导同志怕他熬垮了身体,曾多次劝他搬到其他地方住,或就地改善一下他的住处,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工人的生活,工人也才能信得过你,愿意给你讲心里话。” 在遵义,马文瑞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对各工程队逐一按人摸清现行工资的情况,然后设计套改方案。经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征求意见、进行测算,最后把改革方案确定下来。随后,为了解面上的情况,他又到重庆、昆明和攀枝花地区听取工作组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965年5月27日,马文瑞又在重庆主持召开了西北片工资改革座谈会。大西北也属于三线建设地区,同样存在着从内地调入干部和工人与当地原有职工工资高低不一的矛盾。这次座谈会之所以在重庆召开,是因为劳动部在西南地区进行工资改革试点,工作处于紧张阶段,无法分身去西北。会上,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劳动部门的同志汇报了他们试行“一条龙”工资改革方案的进度、问题和意见,突出的问题是西北地区工资水平如何安排。西北地区在工资地区类别上向来较高,马文瑞主张从上到下大部分不降,基本上也不加,少数突出不合理的略加调整。理由是工资关系到广大职工的生活,改革不宜使大部分职工降低工资;而且由于进行三线建设,要从沿海地区迁入工厂、调入职工,保持原来的工资水平比较容易安排。随后,马文瑞向他们通报了在西南地区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初步情况,委托他们在当地党政首脑的领导下,搞好试点工作。 西北片工资座谈会结束后,马文瑞又在重庆听取了有关同志对在重庆地区进行工资改革试点的汇报。6月7日,飞抵昆明,听了云南省劳动局和省计委、物价部门的介绍。然后,经楚雄州赴攀枝花。在那里,又分别听取了矿区党委和交通、建筑、地质、水电部门关于职工队伍、工资福利待遇的汇报,听了渡口市劳动局的汇报,并同安志文同志交换了意见。随后,返回昆明,听了省劳动局关于昆明工资水平应提高、云南省职工人数计划指标不足的意见,还同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就劳动工资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时,已经是6月下旬了。 自1月中旬至6月下旬,马文瑞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跑了云、贵、川三省十多个地区。那时候,由于西南铁路尚在建设之中,航空事业也相当落后,基本上都是乘坐汽车在三省之间往来穿梭的,旅途之劳顿可想而知。而当他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劳动部布置工作。他召来有关人员,让他们根据三线地区调查材料、研究成果和拟订的“一条龙”工资方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起草《关于改革工资制度问题的汇报提纲》。 该《提纲》后来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于1965年9月初印送劳动部各领导审阅。《提纲》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工资制度的基本情况,二是改革工资制度的初步方案及其试点情况,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四是改革工资的措施和步骤。 关于工资制度的基本情况,《提纲》在充分肯定1952年和1956年工资改革成绩的同时,分析了工资制度上现存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工资标准过多,仅中央直属企业工人工资标准就有一百二十多种,中央各部所属企、事业单位职员工资标准就有六十多种;工资区类别不统一,相互间的关系不合理,在同一地区之内的工作人员由于隶属部门不同,其地区工资差别也不一样;在奖励工资、计件工资工作中,也存在单纯物质刺激的倾向。关于改革工资制度初步方案,主要内容是:统一职工的工资标准,即把国家机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多种工资标准统一为一种工资标准,新工资标准共分25个等级,其中行政人员占用25个等级,科学技术人员占用20个等级,工人占用12个等级;调整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即一般低级职工的工资标准略有提高,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最高工资标准有较多的提高,高级知识分子的最高工资标准适当降低,但本人现行工资高于新定工资标准的,其高出部分予以保留;取消现行的工资区类别,即以国家机关现行六类工资区为基础,高于六类的另加生活津贴;低于六类的增加到六类。关于试点情况,已有五十多个单位、六十多万人进行了试点。试点范围较大的有西南铁路工程局、内蒙古的赤峰市、贵州省的清镇县和四川省的重庆市。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简化归并了工资标准(所有人员实行一种工资标准);二是调整了一部分人员的工资关系;三是统一了不同的工资类别;四是改革了奖励制度,整顿了部分津贴制度和福利待遇。改革后增加工资不多,例如西南铁路工程局改革后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工资1.54元;重庆市试点企业每人每月增加工资也在1.5元左右,国家花钱不多,职工也比较满意。关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对现行工资标准较高的职工如何照顾,对技术复杂程度和劳动条件显著不同的工种在工资上如何保持必要的差别,地区工资关系如何体现地区之间物价与生活费用的高低,对奖励、计件、津贴制度如何整顿等几个问题。至于改革工资的措施和步骤,《提纲》主张改革工资标准应当同整顿奖励、计件、津贴结合进行,在改革工资标准的同时,进行职工的升级工作。具体步骤,建议在中央、国务院原则同意后,及早召开全国工资工作会议,对改革方案予以讨论修改;方案确定后,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分期分批开始贯彻执行。 10月初,马文瑞刚刚签发了这份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提纲”,就遵照中央指示率领劳动部工作队到大连参加“四清”运动;部内的工作,临时由于光汉副部长全面负责。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