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五章 推进改革,加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农村普遍实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以后,全省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绝大部分农民吃饭不成问题。随之,在社员过去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农村中出现了零星的农民办企业、农民经商、农产品初加工等经济活动,但这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很不够,农民手里缺钱,还不富裕,农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进一步放宽政策,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任务还很艰巨,道路还很漫长。 1981年1月5日,马文瑞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块如果上不去,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经济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他提出陕西发展经济的方针,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农业方面既抓粮食生产,又抓工业生产;工业方面既抓县办工业,又抓乡镇企业,已被全省各地市县认同。他说,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在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以后,有必要把农村经济改革再深化一步,再向更广泛的方面推进一步。 12月,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社员家庭副业迅速发展,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样性的商品生产发展;养殖业向更多品种方面发展;农副产品的初加工业也蓬勃兴起。这时却出现了买难卖难的问题,给农民造成了生产性的浪费。马文瑞要求放宽政策,让农民参加流通活动。随之,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副产品的派购品种逐步减少,紧俏商品的派购也不采取全额收购,给生产者留有一定的产品处理权,允许农民对农副产品的长途贩运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初步解决了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问题。曾在1981年4月陕南的调查中,马文瑞对群众总结出的“‘一分田’上建粮仓,‘八分山’上建银行”发展山区经济的口号,就非常赞赏。他说,陕南地区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必须进一步放宽政策,不要捆住群众的手脚,越是交通不便的地方越要放宽。1983年1月15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速陕南山区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规定》提出,陕南地区必须坚持“在实现粮食自给或者有余的同时,逐步建设成为林业、畜牧业和土特产品基地”的方针,按照不同类型的地区,搞好规划,合理布局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为了扶持多种经营的发展,省上每年按统购价格提供安康地区1000万斤、汉中地区500万斤、商洛地区700万斤补助粮。给养殖业的农户划出一定土地,作为种植牧草和圈舍场所,供其长期使用。省上每年补助1000万元,作为陕南兴办加工业和建设重要商品生产基地的经费;投资600万元用于一些重点商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小城镇和县、社公路的技术改造。提倡和鼓励农民投资兴建和经营小水电。 为了稳定和加强山区干部,鼓励科技人员来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振兴山区经济,省委、省政府于2月16日作出决定,采取特殊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秦岭、大巴山去工作。对陕南13个条件艰苦、工资类别低的县,每月给每人发给一定的生活津贴费;外地干部到山区来工作,凡相当于初级以上技术职称,工龄满20年的,农村家属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从平原地区支援秦巴山区的科技干部,可不转户口和工资关系,享受山区津贴待遇,采取轮换制;本省高校对山区学生毕业愿回原地工作的,录取分数给以照顾。同时,省上还拿出1300名调进干部指标,解决山区干部缺额问题。 对陕北经济的发展方针,马文瑞说,已经在1980年6月的陕北建委第五次常委扩大会上经过讨论定下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种树种草,改变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给予资金上的援助。1983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大规模种草种树,彻底改变我省干旱地区农业落后面貌的决定》,对农民种树种草承包“五荒地”①等若干政策也作出了放宽的规定。在国家支援陕北老区扶贫建设专款中,每年拿出30%~40%的经费,水保部门每年拿出750万元用于种树种草;“三北”②防护林建设专款550万元,全部用于造林。在资金使用上,改变只投入不求效益和单纯救济的办法,实行无偿援助和有偿援助相结合;改变单独依靠国家投资,实行国家投资和农民群众劳动积累相结合;把部分投资改为周转性开发基金,做到多次使用,越用越活。 随着农民承包经济和自营经济的发展,农村中新的经济联合组织开始出现:一种是几户农民自愿结合承包集体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多种经营项目;第二种是农户与农户之间自筹资金、设备进行的小型经济联合;第三种是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站等农业服务机构,同农民订立技术服务合同进行的某些联合;四是国营商业、供销社、社队企业同农民进行的一些供、产、销方面的联合。 在1983年1月12日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马文瑞强调要进一步放宽农业政策,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坚持搞活农村经济、农工商综合经营。对于农村中出现的这些新生事物,一定要从生产的需要和群众自愿出发,积极加以支持和提倡。他认为,对于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换工,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力不足者为维持生产所雇请的零工,合作经济之间请季节工或专业工、技术工,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植养殖业的能手,请帮手、带徒弟等情况,都应当允许。全省劳动力大量剩余,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允许私人带少量徒弟和聘请少量帮工、零工,对于发展生产和繁荣农村经济是有利的,不会形成剥削制度,要适当利用这些因素,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这个时期农村社队企业在原来比较零散的基础上发展很快,门类越来越齐全,范围越来越扩大。县、乡和农民自办的农副产品加工厂、中小型农具制造厂和农械修配厂,小煤矿、小铁厂、砖瓦厂、水泥厂、沙石厂、电器厂、纺织厂等工业企业;林场、果园、茶场、畜禽养殖场、药材场等农业企业;还有如旅社、餐饮等商业服务、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都得到了发展。马文瑞在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指出,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改变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全省社队企业迅速发展。长安县的社队企业,实现了产值超过亿元;宝鸡的社队企业也充分利用国营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工业的优势,有了很大的发展;咸阳、汉中、延安等地区也都形成各具特色的社队企业格局。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礼泉县袁家水泥厂,三原县元吉电器厂、美乐公司,大荔县雷北村纺织厂、长安县前进电器厂等。全省社队企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企业14万个,从业人数110多万。已经是“三分江山有其一”,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马文瑞特别看重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农业、兴办企业、农民集体致富的典型,他曾于1979年3月24日、1982年10月24日到烽火大队、袁家大队和雷北大队考察访问,并和王保京、郭裕禄、张有耀等农民劳模、先进企业家结成朋友,经常勉励他们戒骄戒躁,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1982年以来,农村中出现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而主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大,收入比重高的“专业户”,和某一专业收入已占一定比重的“重点户”。1983年,“两户”发展很快,全省已达到55.2万户,占总农户的10%。专业户的发展,需要扩大规模,各种经济联合体便大量涌现,达到1.7万个。进而,相对集中的从事某种产业(产品)生产、流通的专业村、专业队和专业市场相继出现,形成了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区域化商品集散地。1984年1月23日,在省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马文瑞提出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商品优势,真正使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化。 马文瑞对迅速发展起来的“两户一体”非常重视和赞赏,他说,“两户一体”生产也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和扶持,使之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发展起来。2月8日至20日,马文瑞在宝鸡地区调研,他同各县负责同志一起讨论落实发展计划,对当地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规划不周全之处,逐一提出自己的想法,市县同志很受启发,表示完全赞同。他在宝鸡的调查研究中,还专门看望了专业户。在宝鸡县城关公社李家崖三队的养猪专业户李侃家里,马文瑞与李侃夫妇亲切交谈。当了解到他们利用附近有酒精厂可以买到酒糟的有利条件,一年养猪96头,出售肥猪32头,净收入8300元的情况时,马文瑞赞扬说,你们干得好,现在党的政策是鼓励人民劳动致富,你们应该扩大猪舍,多养一些,争取实现规模效益。李侃向马文瑞汇报说,近两年把不少钱借给困难户用于发展生产,并说他要带出一个专业村时,马文瑞连声称赞李侃富了不忘乡亲,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这样做。马文瑞要求随行的宝鸡县负责人,推广李侃勤劳致富的经验,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专业户。 在宝鸡市调查研究工作结束时,他对市上的主要负责人说,扶持和发展专业户,是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是促进农业实现“两个转化”的战略措施和重要途径,有的同志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会发生“两极分化”,会妨碍合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因而顾虑重重,不敢扶持。有的看不到发展专业户的重要意义,把扶持专业户当作发展生产的临时措施和权宜之计,造成一些地方“干部抓‘两户’不大胆,有人看‘两户’不顺眼,‘两户’觉得不保险”的情况。马文瑞强调指出,这是不对的,各级领导必须明确这一点。 在谈到如何关心和支持专业户、重点户时,马文瑞说,要从舆论上、政策上为其撑腰,可以通过召开勤劳致富表彰会、“两户”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两户”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群众,扩大影响;要从物资上扶持“两户”发展生产,在资金、良种、饲料、化肥等方面,给予可能的照顾;从经营上加强对“两户”的具体指导,帮助“两户”选准经营项目,确定生产规模,向“两户”传授商品生产知识、生产技术,帮助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供销上帮助“两户”签订合同,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原材料,帮助他们推销产品。对待“两户”必须贯彻一支持,二发展,三引导的方针,使其发挥作用。 1984年8月28日,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从多方面给专业户以保护,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专业户的发展。 这个《规定》下发时,马文瑞对办公室同志说,发展农村工业是农村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工业与多种经营是农村经济起飞的两翼,不走“以工致富”、工农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振兴农村经济是没有希望的。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陕西农村工业主要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建筑业、建材工业、小采矿、小能源、运输业和日用小商品工业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86年,全省各类乡镇企业达43.5万个,从业人员205万,总产值68亿元,比1984年又有了较大发展。 198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由原先的36.21亿元,上升到121.71亿元;粮食年总产突破200亿斤大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80年的142元,增加到1985年的295元,是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① 五荒地:指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沙。 ② 三北:指东北、华北、西北。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