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和《我的回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阻挠南昌起义
于吉楠编著
 
  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得了惨痛的教训,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进入了发动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排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成立了由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张国焘等五人组成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隐居在汉口的一家文具店里。张国焘参加了临时中央常委的领导工作,但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右倾立场,在新的形势下,又犯了阻挠南昌起义的错误。
  七月中旬,武汉汪精卫集团为了与蒋介石集团争夺地盘,打着“东征讨蒋”的旗号。以唐生智的第一方面军沿长江北岸;以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沿长江南岸,协同向南京方面进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掌握的主要武装力量,即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和第四军第二十五师,都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陆续向九江、南昌地区集中。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领导干部也随军来到九江。七月十九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等人到九江后,便同叶挺、聂荣臻等人开会商议。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张发奎的表现,认为我们党应该抛弃依靠张发奎的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因此决定,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联合贺龙的二十军,实行南昌暴动;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反动政府,建立新的政府。会后,便将此意见报告中央。同时,李立三和邓中夏到庐山同瞿秋白商议,瞿秋白也完全赞成这个意见。
  周恩来在武汉收到李立三等人关于准备发动南昌起义的报告后,立即在临时中央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举行南昌起义的建议。临时中央常委批准了这个建议,并决定委派周恩来为领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周恩来肩负党中央的重托,来到九江与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谭平山等人会合,表示完全同意在九江的同志的意见,并积极进行军事上的准备。由邓中夏将详细计划带回武汉,向临时中央常委报告。
  当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汪精卫等人突然赶到庐山,经过一番阴谋策划,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严令贺龙、叶挺的军队撤出九江,集中德安;并通知贺龙和叶挺去庐山开会,妄图借机解除他们的兵权。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得悉敌人阴谋,于七月二十四日秘密来到九江,找到叶挺和贺龙,三人在甘棠湖中的小船上开会决定:贺、叶不去庐山;部队不去德安,开往南昌;叶部二十五日开,贺部二十六日开等三件事,以促成南昌起义顺利实现。七月二十七日,叶挺、贺龙的军队陆续到达南昌。周恩来按照临时中央常委的决定正式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前委决定于七月三十日晚举行暴动。
  在南昌起义临近爆发的紧急时刻,七月二十七日,张国焘以临时中央代表的身份,由汉口赶到九江,妄图阻止南昌起义。张国焘虽然在临时中央常委会议上表示同意举行南昌起义,似他始终怀疑土地革命,不相信工农群众的力量,幻想依靠张发奎,对于举行南昌起义是没有决心的。七月二十六日,临时中央常委开会,会上国际代表报告:国际来电说:“如毫无胜利的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暴动”。中央常委讨论了这一新情况,认为南昌起义必有胜利的机会,因此决定派张国焘去九江、南昌,指导暴动,以坚决前敌之发动。可是,张国焘却更加动摇了,企图借此机会阻止南昌起义的发动。第二天,他一到九江,就急忙把前委委员恽代英,团中央委员贺昌、关向应,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武汉军校政治教官高语罕和夏曦等人找来开会,借口情况变化,别有用心地提出重新讨论是否要发动南昌起义。大家纷纷表示这个问题再无讨论的余地。恽代英愤怒地说: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还有什么可讨论的,谁要阻止南昌暴动,我是誓死反对的。张国焘自己也不否认他的意见遭到大家反对的这一事实:
  我奉命于七月二十七日晨抵浔,即与贺昌、语罕、代英、乾吾、夏曦诸同志会议,当将二十六日中央常委会议情形报告给他们听,结论即说:所以我来的任务是看看情形,与你们讨论这回在浔发动的事件。贺、高、廖都说再无讨论之余地。代英更说:还有什么讨论,已经决定了。①
  张国焘碰了一鼻子灰,仍不死心,还幻想拉拢和依靠张发奎。这时,张发奎联汪反共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白。七月二十九日,汪精卫、孙科、朱培德、张发奎等人在庐山召开反共会议,策划:严令贺龙、叶挺限期将部队撤回九江;在第二方面军实行“清共”,逮捕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等人。九江街头,白色恐怖笼罩,反动军警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叶剑英预闻此事后,立即派人通知廖乾吾转移。可是,张国焘不顾这一切,于七月二十九日早晨和中午,连发两封密电给南昌前委,说什么“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须等他到南昌后再作决定。七月三十日晨,张国焘从九江坐火车赶到南昌。当天前敌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前委委员李立三记述了这次会议的经过:
  二十九日早午,连接特立同志自浔发之两密电,谓“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候他到再决定。”当时前委决定:暴动决不能停止,仍继续进行一切,三十日早特立同志到南昌,当开前委会,特立报告中央意见宜慎重,国际电报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将在军队中的同志退出,派到各地农民中去。所以目前形势,应极力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当时,恩(来)、代(英)、立(三)、湃(彭湃)平(山)都一致反对此项意见,谓暴动断不能迁移,更不可停止,张已受汪之包围,决不会同意我们的计划。在客观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的地位,再不能依赖张。争论数小时因特立系代表中央意见,不能以多数决定,故未解决。到三十一日晨,再开会议,又辩论数小时之多,特立最后表示服从多数,始决定于是晚二时举行暴动。②
  由于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引起大家的愤慨,谭平山曾企图把张国焘杀掉。他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这位师长征求前委书记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制止了这种错误做法。③
  前委会议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张发奎是否列名革命委员会的问题。张国焘主张张发奎须加入革命委员会,周恩来、李立三等同志反对张发奎加入革命委员会,由于张国焘的坚持还是把张发奎列名革命委员会主席团,黄琪翔、朱晖日列名革命委员会,并以叶挺、贺龙的名义分电告张,表示欢迎他来南昌,这显然也是错误的。事后,张国焘说:
  对张发奎问题。我当时始终主张保持表面上较好的态度,打电报给他,派人和他办点外交,以减少他的反动,因此或可以救出尚未到达南昌在张发奎部队中的许多同志。……至于推张发奎为主席团之一,并将黄琪翔、朱晖日亦参加革委,这也是我主张的,理由如上述。④
  由于经过两次前委会议,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错误主张,才把发动南昌起义的决定坚持下来。
  八月一日,在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全歼朱培德的三、六、九军驻南昌的敌军共六个团约一万余人,南昌城头升起革命红旗。八月三日至六日,起义军按原订计划,退出南昌,向广东进发。
  在南征途中,担任农工委员会主任的张国焘,不是积极实行土地革命,而是想方设法限制土地革命。他主持制定了一个农民解放条例,规定只“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的土地”。当时,许多同志就持怀疑和反对意见。沿途曾向在军队中的广东农民征求对这一土地政纲的意见,有一个农民答复说:“如果是没收二百亩以上的大地主,便是耕者无其田”,因为在广东二百亩以上的大地主是很少的。因此,八月十九日,前委在瑞金开会,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废弃了原有的农民解放条例,另提出一个修正条例,改“没收二百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为“没收土地”,不加亩数限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八月二十八日,起义军到上杭时,张国焘又提出对小地主应有相当保障,只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地主土地的主张,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被前委否定。第二天,恰好广东省委送来一份没收三十亩至五十亩以上地主土地的政纲,这个土地政纲已经在当地公开宣传了。张国焘乘机召集会议,以此为理由,遂照他的意见,通过了“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方案。由于是在行军途中,没有根据地;土地政纲又陷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使土地革命根本无法实行。
  九月二十四日,起义军在汕头工农赤卫队的武装斗争的配合下,占领汕头。然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潮州、汕头和三河坝,主力继续西进,不久在同优势敌军的战斗中失败了。这时,张太雷从上海赶来汕头,召集领导人开会,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宣布已经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张国焘立即返回中央,一切工作由周恩来负责处理,其他同志迅速转移。周恩来身患重病,高烧达四十度,他临危不惧,为革命挑起了重担。而张国焘在危急关头,却只顾自己逃命,不惜危害组织和同志。据王一知回忆,张太雷从汕头回到上海后,曾向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他对我讲:张国焘品质恶劣,发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把同志扔在脑后。他说:有一天,他们正在一个地方开会,忽然听到有断续的枪声。大家都发觉情况有变化,正要派人出去看看,张国焘说:“我去,你们等着,我就回来。”说着,他就走出去了。五分钟过去了,一刻钟过去了,还不见他回来。大家都急于要知道街上的情形,一出门,就见一队反动军队,手上端着枪,远远地从街那头跑步过来,幸而靠房子旁边,就是一条狭巷,太雷他们就赶快从那条狭巷逃走了。太雷讲到这里,愤愤地说:“只差一分钟呵。我们就完蛋了。”太雷早就鄙视张国焘,总说他狡诈阴险,不正派。我也有同感,再听他这一段叙述,更觉得张国焘是个怯懦可耻的人。⑤
  张国焘阻挠南昌起义的行为。激起党内许多同志的愤慨。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日,张太雷在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他指出:
  后中央又派国焘去,意思是要他去鼓励同志更坚决执行中央的政策,不料国焘假传圣旨,说国际不主张干,他亦极力反对干,此时反而平山主张暴动,成为拥护新政策的一个人。国焘这不仅损失个人的信仰,而且是损失中央的威信,因为他是中央派去的。故此次国焘的行动,实应受处分。⑥
  张国焘逃离潮汕地区之后,乘船经香港,于十月中旬回到上海。十一月六日,张国焘在党中央一个内部刊物上,看到了张太雷在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批评他的错误的报告,十分不满,便于十一月八日给临时中央政治局写信,提出反对意见。他虽然不得不承认阻止南昌起义的一些事实,但却把责任全部推到临时中央常委和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上。他在信中辩解说:
  太雷同志说:中央派我去鼓动同志坚决执行中央政策,不料国焘假传圣旨。假使我上面所叙述的是真正的事实,那就证明太雷同志的报告,不是记忆错误,或传闻失真,便有点故入人罪了。若说我假传圣旨,我是不心服的。若说我主张没收二百亩以上的土地为大错误,并说我对张发奎取较妥协的态度,对于暴动取较慎重的态度,或更批评我一些别的错误和过失,我都是心服的。
  至于我主张仍然用国民政府名义和主张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土地等,那“八七”以前的中央的确有同样的原则的主张,只可惜我们在山中走了两个月,与世间隔离,遂不自觉其为机会主义了。
  ……我个人对于八月一日南昌暴动,虽然觉得在这过程中,有许多错误,但是对于那次暴动取“玩”不得的态度,亦未可一概视之为机会主义。⑦
  这封信说明,张国焘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了文过饰非的态度,缺乏检讨和改正错误的诚意,甚至还攻击批评他错误的张太雷。
  党中央收到张国焘的信恰好是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期间。会议讨论了张国焘的问题,作出了如下决定:
  张国焘同志受中央常委委托赴南昌指导暴动,但国焘同志到九江、南昌后不执行中央命令,反怀疑暴动主张,甚至反对暴动,南昌事变以后,主张联络张发奎,并反对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纲,这些违抗中央政策和派其往前敌指导使命之结果,反给前敌同志以更坏更右的影响,前委亦因之更加摇动。国焘同志应开除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资格。⑧
  这次会议没有让张国焘参加,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复信张国焘,根据经过的事实和通过的决议案,驳斥了他的意见,指出:
  国焘同志这信中所提各点,本次扩大会议的议决案都可以答复。至于国焘同志的错误之主要点,政治纪律决议案已经说得很明白,事实的经过是:……国际上电报说:“如毫无胜利的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暴动。”这无异乎是说:“除非毫无胜利机会,否则南昌暴动是应举行的。”中央常委曾讨论这一问题,大家认为即在汉口亦可见着必有胜利机会,故派国焘同志去前敌,以坚决前敌之发动,这是在汉口的事实。当时出席或参加常委的同志(维汉、太雷、秋白……)都证明的。国焘到前敌去,却因为自己对于张发奎有妥协动摇倾向,而表示怀疑举行暴动的言动,这是在前敌的同志(恩来、立三……)都证明的。事实是如此,国焘同志信的主要意思,可以用这种事实答复。⑨
  当时,在“左”倾盲动主义的领导下,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组织上犯了过火的党内斗争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批领导起义失败的同志。如,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是成功的,他把起义的农民武装和武汉的警卫团带出来,上了井冈山,创造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却被认为是失败,因而被解除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周恩来等前委同志领导南昌起义是有功的,也全部给予警告处分。这些处罚,显然都是错误的。张国焘确有错误,但把他开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今天看来是不完全妥当的。当然,也不能因为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教训,而否认张国焘所犯的错误。
  ① 《国焘同志致扩大会议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八日)。
  ② 李立三:《“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一九二七年十月)。
  ③ 《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73页。
  ④ 《国焘同志致扩大会仪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八日)。
  ⑤ 王一知:《忆太雷》,《红旗飘飘》选编本第一集。
  ⑥ 《张太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系会议上的报告》(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⑦ 《国焘同志致扩大会议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八日)。
  ⑧ 《政治纪律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⑨ 《中共中央复张国焘的信》(一九二七年十一月)。
  

张国焘和我的回忆/于吉楠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