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
|
1923年 26岁 |
路海江 |
|
|
1月24日 在《向导》第l7期上发表《学生运动的我见》。 1月下旬 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等在北京代表中央,听取旅欧回来的李维汉报告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情况和要求,当即批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个支部。 1月底 抵郑州,代表中央指导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2月1日 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普乐园召开成立大会,遭军警的阻止。为了避免流血,张国焘建议:总工会的成立仪式和全体大会可以改时改地举行,现在不必坚持。各地工会领袖接纳了他的建议。 离开会场后,代表们一致主张立即举行全路罢工,力争工会的组织自由。张国焘支持罢工。会议党团决定:京汉铁路全路于2月4日开始罢工;总工会立即迁移汉口江岸东站,与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共同指挥罢工。罢工条件是:撤换路局局长赵继贤,南段段长冯云,查办黄殿臣,路局赔偿损失6000元,撤退郑州分工会内的驻军等。 2月2日 张国焘与工会代表乘车南下。到汉口后,召集中共党员和各工会负责人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全路罢工可以取得胜利。决定成立总罢工委员会,由张国焘、李震瀛、杨德甫、史文彬、高斌组成,主持罢工事务。决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 2月7日 在杨德甫的带领下,化装逃出江岸,躲在汉口大智门法租界长清里103号熊秉坤家。在此,张国焘以中共中央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全权代表的名义,下达复工命令。 2月8日 乘轮船离开汉口,去南京。在浦口车站停留时,与津浦铁路浦口分工会会长王荷波等策划工会秘密存在的办法,而后于12日抵北京。到北京后,向中央汇报了罢工经过。中央决定秘密迁回上海,派张国焘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罢工情况。 2月20日 离京赴莫斯科。 3月上旬 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沙发洛夫、远东部主任维经斯基等人报告二七大罢工的情况。在共产国际举行的扩大会议上,张国焘还就中国的问题作了发言。在莫斯科期间,他还与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负责人一起,草拟了一个如何在中国各地组织秘密工会的办法。 4月 同刘仁静一起从莫斯科回国。 5月10日 下午8时,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大第二院北大楼第二教室召开会议。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40余人参加,刘仁静主持会议,张国焘任书记。 6月上旬 在广州参加中共三大预备会议,马林传达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意见,报告国际形势。会议讨论了中央委员人选和起草“三大”的各个决议案问题。 6月12日至20日 出席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的中共三大,在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时,多数代表批评了张国焘等人不愿积极同国民党合作的错误意见,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主张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观点。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等。张国焘未能当选为中央委员。 7月8日 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进行改选。选出徐梅坤、甄南山、王振一、沈雁冰、邓中夏五人为正式委员,张国焘、顾作之、郭景仁三人为候补委员。 7月9日 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委员的分工,决定成立国民运动委员会和劳动运动委员会,张国焘任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会议还决定将党员重新分组。张国焘和董亦湘、徐梅坤、沈泽民、杨贤江、沈雁冰、刘仁静、郭景仁等十三人编为第二组。 8月5日 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六次会议。决定对劳动运动委员会进行调整。机关刊物《星期日》,由徐梅坤、张国焘、刘科农、甄南山、邓中夏负责供给材料。 8月12日 在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举行的第七次会议上,徐梅坤因病请假,讨论同意准假至病愈为止,以候补委员张国焘递补。会上提出了小组改组的名单,张国焘和邓中夏、许德良、瞿秋白、张春木、严信民、黄让之、施存统、王一知、邵力子等14人为第一组。 8月22日 在《向导》第37期上发表《如何反对铁路共管》一文。指出“为护路救国起见,唯一的方法,只有赶快由全国各职业团体、商会、教育会、学生会、工会等,起来筹备和召集一个国民会议”,使之成为全国民众的中心团体,成为全国民众的武器,“内则攻打北京卖国伪政府和一切祸国乱国的军阀官僚政客,外则反抗铁路共管,制止列强一切侵略阴谋”。 8月 袁达时参加中共三大后回湖南。之前,毛泽东要袁给李维汉带话,安源工人应集体加入国民党。张国焘在会上不赞成产业工人加入国民党,估计张有可能去湖南活动,要李维汉注意。后来,张并未去湘,湖南的产业工人也没有全体加入国民党。① 8月底 蔡和森代表中央看望张国焘,说马林已被调回莫斯科。张表示,愿意服从中央的决定。几天后,张应邀出席中共中央会议,陈独秀希望张去北京担任铁路总工会的领导工作,尽快建立起全国铁路总工会。 9月初 回到北京,曾与华俄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斯雷帕克保持经常接触。 9月7日 应北京党员张隐韬之约,赴保定与杨子烈、王尽美、缪伯英、史湘之等谈话,晚11时返京。② 9月13日 接替王尽美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③ 9月17日 开始负责主编《工人周刊》。 9月底 在北京同鲍罗廷、斯雷帕克晤谈。 9月 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的机关刊物《新民国》上发表《广州的新气象》一文。 11月初 维经斯基第二次来到中国,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约张国焘单独会晤,声明共产国际不赞成马林的做法,希望张不作反对中央的表示。 11月8日 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俄国革命第六周年与中俄关系》。 11月16日 在北京给维经斯基、穆辛写信,介绍中共三大对有关问题争论的情况。介绍他在中共三大上发表的主要论点:中国的民族运动同印度、埃及情况不完全一样,国民党称不上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党;中国资产阶级(即工业资本家、银行家及商人),在各个方面仍然十分依赖外国资本家,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还远不是一支反对外来压迫的自觉力量;工人阶级虽很年轻,力量还很弱,但不可忽视这支力量;反对世界上所有列强的民族运动,不会轻而易举地到来,工人阶级将成为民族运动的一个强大因素;国民党现在并不代表国民运动,必须予以改组;共产党人首先要对国民革命的思想继续进行一般的宣传,做大量工作把工农民众组织起来,引导他们投入到国民革命运动中来,然后再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组国民党;我们将留在国民党内,为国民党组织支部,并设法改组国民党;由于国民党还没有进行改组,我们共产党一方面要作为一个独立地对我们关于中国目前时局的政治主张进行宣传的组织而存在,另一方面,不要把工会运动从我们的手中转到国民党手中;我们应该组织工人,提高他们的党悟,这是我们党的特殊任务。 12月20日 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第2期上发表译文《俄罗斯无政府党宣言》。 注释: ①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第47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②《张隐韬日记》,《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7期。 ③《张隐韬日记》,《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7期。 |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路海江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