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杨明轩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和青年朋友谈革命的人生观*
杨明轩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
  确定革命人生观的问题,对于一切革命者,尤其是对于革命青年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有人的思想意识来作指导的,而每一个人又有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来作为一切思想行动的总的指导”,所以,青年朋友们要讲思想意识上的修养,必须首先清楚地确定我们的人生观。
  在谈到人生观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关于青年们的理想与志向的问题,因为这是和确定人生观有密切关系的。
  人们的青年时期是各种理想和幻想最为发达的时期。青年人总是喜欢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和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譬如中学生们就喜欢写我的志愿之类的文章,有的写着将来要当发明家或艺术家,为未来的世界创造奇迹;有的写着要当飞行员或航海家,驾驶着飞机汽船去乘风破浪环行世界。有人把青年这种特点当作坏毛病,其实这不但不是坏毛病,相反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苏联已故的革命领袖和老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无论那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凡是一个意志强烈思想健全的人决不能没有幻想。”他还对苏联青年们说:“假如你们脑子里,没有伟大生活的幻想,假若你们每个人不想去干掀天揭地的大事,那还配称什么苏联青年呢?”
  的确是这样,对于青年们来说,正是各种理想和志向推动大家去从事各种伟大事业。因而有远大理想才能有远大前途,一个人长到十几岁二十来岁,如果还是浑浑噩噩,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严肃的想一想自己的未来,或者象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头子一样,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未来失掉了兴趣,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一个意志强烈思想健全的青年呢?我们怎么能设想他会有远大的前途呢?
  不过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旧中国社会里,残酷的现实,使青年们不能也不敢想象美好的生活。因此,除了一部分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的青年以外,大部分青年就象高尔基小说中的瘫子儿童连卡一样,他渴望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两条腿不能行动,只好躺在狭小肮脏的床上,幻想着“清洁广阔的田野”;而另外一部分青年甚至连这一点可怜的幻想都被残酷的现实吞噬了,只是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这是旧中国青年们悲惨的遭遇,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全国青年已经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毛泽东时代;生活在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新中国给她的青年儿女们开辟了无比广阔,无比美好的前程,使每一个青年人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幻想着,安排着自己未来的生活,并且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光辉而有意义。
  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青年们应不应该有理想,能不能有理想,问题是在于:如何引导青年的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推动青年前进向上的动力。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呢?这就是毛主席所指示的: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方向。青年的理想如果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可以取得正确的人生观,就可以过高尚而富有意义的生活。
  有没有其他的方向和道路呢?有的,那就是个人主义的道路,就是缺乏高尚理想单纯追求个人名誉、地位、生活享受和家庭幸福的道路。走这条道略就会使自己变成自私自利,眼光短浅的狭隘庸俗的人。
  两条道路和两种生活摆在我们面前,革命的进步的青年是会作明智的抉择的。
  同学们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一定很熟悉,大家应当记得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巳,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能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时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与精力都巳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大夫的文章中也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同学们,我们难道不愿象保尔·柯察金一样把毕生的生命与精力献给人民,献给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壮丽事业吗?我们难道不能学习白求恩大夫的精神作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吗? 
  我想在座的青年同学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要学习保尔、学习白求恩,我们决心把毕生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人民,要作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青年们对于新鲜事物富有敏锐的感染力,对于革命的道理,对于一种崇高的理想,容易很快的接受;并且在开始感受到这种革命思想影响的时候,就表现得热情洋溢。据我所知,凡是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过《丹娘》和《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或是看过《刘胡兰》和《朝鲜少年》《游击队》的影片的青年朋友,几乎没有不受到感动的。许多青年朋友看过这一类的书籍和电影以后,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在给朋友的信件上,都表示:“要向书中的人物学习,要决心把自己献给革命。”这些事实都充分表现了青年们热情、敏感的品质,这是十分可贵的。
  但是不是可以说,这些青年朋友的革命人生观已经确立起来了呢?不能这样说。因为解决革命人生观的问题不仅需要丰富的革命热情,同时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长期的革命实践。就是说要从思想上从实践中明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和世界的现状和前途,认识革命青年必须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从而树立清楚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革命思想。只有这样,我们革命的热情和理想才能长期巩固,才能变为推动革命实践活动的力量,保尔、丹娘和刘胡兰,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不是依靠一时的热情,而是依靠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正确认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因此,青年同学们必须加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从学习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并且在长期实践中使之逐渐巩固。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在今后逐渐地解决,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边我只把青年同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的某些具体的认识问题谈一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人问:革命青年是否应该有个性?为人民服务是否会影响个性发展?这是一个比较专门的问题,这里只能简略地谈一谈!
  首先我们要肯定,革命者可以有个性而且一定有个性。因为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你不承认它,它仍然要存在。人们有“个性”,有“共性”,共性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特点,个性是各个人的个别特点。譬如共产党员的“党性”,革命者的革命观念,组织观念,人民的爱国观念,这些都是这一群人的共同特点,是共性。譬如有些人好动,有些人好静,有些人喜欢跳舞,有些人喜欢下棋,各有特点,这就是“个性”。
  革命者是否要反对“个性”抹煞“个性”呢?不可能也不必要。
  但个性不是孤立的,列宁曾说,“个性是在和共性保持联系中间而存在的”,共性则只是在个性中且透过个性而存在。每一个个性中都有(某种)共性,每一种共性中都有个性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本质。
  正是这样,个性不能脱离共性而孤立存在,不能脱离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反的,一个人的个性大部分是由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譬如我们说这个同志沉着,有耐心,那个同志机智、大胆;沉着、耐心和机智、大胆是这两个同志的个别特点,是个性;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和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念是分不开的。我们在革命队伍中常遇到这样的人,在平时外表上显得很迟缓,很温和,好象一个大闺女一样,可是在作战时,却突然变了样,勇猛的象一条猛虎,敏捷的象一只燕子;这样的人你能说他的个性和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革命性没有关系吗?显然是不能的。
  有些人把“个性”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因而认为“个性”就是不好的东西,其实“个性”和“个人主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个人主义”是有害的,是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本不相容的,“个性”却是可以存在而且要培养它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但片面的强调个性,也可能发展成为个人主义。这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这里又联系到一个兴趣问题。在这次统一招生的开始,就有不少同学说,“假如分配得不合我的兴趣怎么办呢”? “我对教书不感兴趣,千万不要把我分配到师范学院”。“我对数理化有兴趣,不分配我到工学院就不能发挥我的专长”等等。可见同学们对“兴趣”这个问题是非常关心的。
  一个人是不是可以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呢?不但可以而且非常必要,我们要求每一个革命者对他所从事的事业都发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当教师的要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当医生的要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在他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但革命者的“兴趣”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密切结合的,是必须与革命者的人生观相符合的。一个革命者首先要对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崇高的事业发生最大的兴趣,个人对某一件工作,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是从属的,是应该服从于为人民服务的总目标的。当前者与后者发生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毫无顾惜的牺牲个人兴趣,服从革命利益。
  但革命者的个人兴趣与革命利益并不是经常处在矛盾状态,相反地,两者之间往往是谐调的一致的。譬如,有些青年朋友喜欢蔚蓝色的海洋,向往着“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海上生活,因而对海军职业有兴趣;有些青年朋友喜欢祖国辽阔的田野,响往着恬静的农村生活,因而对农村工作有兴趣;有些青年喜欢天真活泼的儿童,因而对教师职业有兴趣。这是不是可以呢?我想,只要你首先考虑到人民海军,人民教师和农村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光荣职责,那么爱海洋,爱儿童,爱农村的兴趣都会变成积极的因素,会加强你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心。
  同时,还应该说明: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天赋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对于你们刚从中等学校毕业的同学来说,你们接受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一般的还没有什么固定的专长,你们现在有人比较喜欢文学或数学,那是因为你们对这一门功课稍微多花了一些功夫,多看了几本文艺书或是多演了几道数学习题,因而对国文或数学比较熟悉一些。但有些人往往把这一点当作自己不变的兴趣,甚至认为是自己的专长。因而分配的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大闹情绪,认为这样会妨碍自己的发展。其实要是冷静的想一想也许会发现你认为不适合你发展的院系,却恰好是正适合你发展的院系。
  当然,在国家统一招生的计划与同学们个人志愿之间,是会有某些矛盾的,譬如国家除了需要培养大批工业建设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一批教师和其它方面的干部。而志愿学师范的人数却比较少,不能适应这个需要,这就有了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只能是个人志愿服从国家需要,绝不能让国家迁就个人,不能让师范学院少收些学生。因此,在统一招生中,必然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志愿完全照顾到(能照顾的尽量照顾)。同学们如果碰到了这种情况,就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愉快地走到祖国分配的学习岗位上去,即使暂时对这一门没有兴趣,也可以逐渐地培养兴趣。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我们革命队伍里就有不少军队干部,从战场上下来以后去搞工业建设,搞政治法律工作,搞文化教育工作,他们不但能够作,而且可以作出卓越的成绩来。这是因为他们首先对人民服务的革命事业有最大的兴趣,因而对不熟悉的工作,也可以培养起兴趣,也可以搞得很好。对于你们,情况还要不同一些。你们在中学里,各门功课都学了一点,现在无论是学工业,学农业或学师范,课程都并不陌生,有什么理由对这些系科的课程不发生兴趣呢?
  还有一个“自由”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自由”不是什么坏名词,过去千千万万革命青年和革命人民的奋斗牺牲,就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自由解放,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为自由解放而奋斗,不仅要战胜内外反动派对人民的束缚限制,而且要逐渐战胜自然力对人民的束缚限制,使人民的自由不断地扩大,但我们所要争取的是全体人民的自由,是集体的自由,只有全体人民的自由增加了,个人的自由才能随着增加,没有集体的自由,就谈不到个人的自由。比方说:假定全国不解放,西安不解放,同学们能否在这里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思想,自由地歌唱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个人自由必须服从争取集体自由这一个总的目的,个人自由必须约束在不妨碍大多数人自由的范围之中,革命青年不应该追求漫无边际的任所欲为的自由,不应该只管个人自由,不管大多数人的自由。我们有些青年同学正是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正是在这一点上容易发生问题。譬如国家要实行统一分配,就有人认为这是妨碍了他个人发展的自由,教师要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他也认为是妨碍了他的自由,在学校里不遵守学习纪律,不按时上课休息,在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共秩序,随便高声喊,拍手叫好,他认为这也是自由,甚至还有人因为怕受拘束,怕过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因而不愿参加青年闭的组织。这些同学们强调的自由都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该防止它和改正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人生观必须贯彻到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去,否则,所谓伟大理想就会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想。同时,也只有在革命实践中,反复地考验和锻炼自己的革命立场、革命意志,革命人生观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巩固起来。
  我在前边说过,青年人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是一种可贵的优点,但伴随着这一优点而产生的还有缺点的一面,就是青年们尤其是知识青年们,在没有经过彻底改造以前,往往有好高骛远的毛病,其中有一部分人,他们在脑子虚悬着一个伟大美好的理想,整天喊为人民服务,但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为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他们整天幻想着要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对具体的革命工作却不愿意或不屑于去做。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它会使青年们变成“幻想中的巨人和行动中的矮子”,变成只说不干的空谈家,我们必须纠正和防止这种有害的思想。
  中国有一句古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还有一句古话,“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我认为这两句话说得很好,任何干大事业总是从一点一滴细微具体的工作做起的。不愿意做小事的人,就一定做不出大事,我希望青年同学们一方面要有远大的理想,一方面要养成一种踏实的作风,把伟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实践活动,一步一步地前进,在目前首先要按照祖国的需要努力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培养自己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人才。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具体的行动,就是实现你们伟人理想的第一个步骤。
  *本文是杨明轩在西北区高中毕业生学习会上的讲话。按《西北教育通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刊印。
  

杨明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