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杨明轩 > 其他资料
|
鄠字的简化和其他* |
杨明轩 |
|
|
(一九六四年六月十日) 解放以来,汉字改革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我们把一部分异体字合并了,相应地减轻了学习汉字的负担;我们把一部分繁体字简化了,也就便利了这些字的学习和使用。这完全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因而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但是还有不少常用字很繁,至今还没有简化(如,这个“繁”字就没有简化),因此有群众自发创造和使用简化字的现象。一时形成混乱固然不好,但单纯批评或制止,看来未必有效,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要因势利导,把简化得比较合理而在群众中已经通行的字一批一批地批准公布。异体字还需要继续整理,彻底解决。 人名用的生僻字,希望大家能自觉自愿地改成易认易写的字,新起人名可千万要注意采用简易的常用字。 地名用字也应该来一次清查,把繁难生僻的字改为简易常见的。比方陕西有个鄠县(我的家乡),这个“鄠”字就难写难认。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写成这个字呢?换成“户”字不是很好吗?按说“鄠”也不是向来如此,这是秦以后的写法。相传夏禹时有个诸侯叫有扈氏,他的国家就叫扈国,即今鄂鄠县所在地,有扈氏曾被禹的儿子启剿伐,《书经》《甘誓》上虽然有启以有扈氏大逆不道而加讨伐的记载,但还是有人认为有扈氏是因不服启的改禅让为家天下而遭到剿伐的。后世描写“不听指挥” “强梁”一类意思,就用“跋扈”这个字眼,这也可能跟有扈氏有关。由于“扈”字已经成了坏字眼,到了秦朝,就改用同音的“鄠”字了。清朝末年,鄠县城楼的题铭上还写着“周初古邑”四个字,这儿指的其实是“扈”,而不是“鄠”字。从现在的眼光看来,有扈氏不一定是坏人,“扈”也不必看成坏字眼,恢复“鄠”的前身“扈”而取其上部,即简化为“户”,不是很好吗!把“鄠”简化为“户”另外还有个理由:扈地在古代有个地名叫“户谷”,因而也就把这个地方叫户国。后代人有给地名字加“阝(邑)”的习惯,也就给户加了阝(邑),大约由于“*(左户右阝)”不好看,就写成“扈”了。从这个情况考虑,我们把“鄠”简化为户,也就是用了它的原形。不管就哪个理由说,把“鄠”简化为“户”,都不过是恢复旧观,但又为今用。要知道“鄠”这个字只用于这个县名,教科书上并没有这个字,鄠县的小学生,知道他是鄠县人,但写不上甚至不认识“鄠”这个字,书写他们的籍贯时就发生困难。所以改成“户”字以后,首先对鄠县的劳动人民和小学生该有多么大的方便啊!“户”跟鄠同音(hù),好写又好认,谁家家里都有个户口簿。“户”的一般意思跟“门”相同,“门”有“门径”、“窍门”、“不二法门”、“入门”,等等好意思。这个建议不知道对不对,请大家,特别是鄠县人民考虑。 此外,像陕西的盩厔[zhóu zhì]、鄜县[fū xiàn],江苏省的盱眙[xú yí],安徽省的歙县[shè xiàn],湖南省的郴县[chēn xiàn],等等,也都十分生僻,可以及早改用好认好写的字。 要减轻学习汉字的困难,除简化字形,合并异体、人名地名改用常用字以外,还得逐步在汉字中夹用拼音。先从最容易的地方作起,如非汉语的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和汉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 小学生掌握了拼音字母这个工具,他们就可以自己读出并读正确汉字的音,这就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人埋怨学习拼音字母占用了学习汉字的时间,其实是片面的说法。又比方,小学生先学会拼音字母,读拼音的读物,就可以阅读跟他理解能力相适应的书刊,可以因此丰富词汇,提高语言水平,使语言规范化,丰富知识,增强理解能力,启发政治觉悟。也可以因此使学习汉字和阅读汉字读物、用汉字写作的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根据这种理解,就可以先让儿童读拼音读物,慢慢地夹学汉字。 在业余教育方面,我们还有不少一部分工农群众,其中包括有些基层干部,还不能顺利阅读书报文件,写稿和记录就更困难些,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能不能让这些群众和干部先学会拼音,给他们出版通俗的拼音书报,这样来解决他们迫切要求读写的愿望呢?也只有拼音书报逐步加多,拼音本身才能顺利推行。 *本文按《光明日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十日)刊印。 |
|
杨明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