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在延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部分 徐特立在延安 长征途中的老战士
王云风主编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这时,党的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完全否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采取冒险主义,要求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致使红军经过一年苦战,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二万千里长征开始了。中央决定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等跟随红军一起长征。他们被安排在红军总部之后的一支特别队伍里。这支队伍里有身强力壮、全副武装的战士,也有年轻妇女和戴眼镜的斯文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头。董必武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徐特立是副队长。这时,徐特立已经58岁了,他是红军队伍中最年长的战士。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凭着万难不屈的精神、依靠钢铁般的意志创始出来的伟业。如果说这一伟业的创造过程所经历的艰辛足以令人惊叹不已,那么,创造这一伟业的队伍中竟有两鬃斑白的老人,这就更成为奇迹了。然而,徐特立后来在谈到长征的经历时,却谈得那样的轻松,那样的平淡无奇,他说:“这次长征,我在精神上是愉快的,因为愉快,就克服了一切困难。”是的,正是凭借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徐特立才和红军战士们一起爬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
  长征途中,尽管困难重重,徐特立总是乐观的。他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坏了自己作,一路上常常笑着对人说:“长征虽然辛苦,但我却学了一门手艺,今后如果请不到缝纫工人,也不愁没有衣穿了。”一天,战士们把从地主那儿没收来的衣物拿来分,分到最后,剩下了一条大红裙子,谁也不要,有人喊了一声:“给徐老吧!”于是,徐老就笑嘻嘻地捡起了那条裙子,收拾了一下,穿着它走了好大一段路。还有一次,徐特立正和董必武等人在一个小山坡上围坐在一起召开支部会,突然,敌人的飞机飞来,在山头上盘旋了几圈,扔下了一颗炸弹。炸弹很大,刚好落在他们围坐的圈子里,溅起的泥土落了他们一身。幸好炸弹是个“哑吧”,他们才安然无恙。一场虚惊过后,董必武爬起来说道:“炸弹落地不开花,这是马克思在保护我们。”徐老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也笑着说:“马克思还需要我们继续干下去,因为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嘛。”几句轻松而幽默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敌机空袭造成的紧张气氛,顿时烟消云散了。
  徐老、董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自于他们的坚定信念。后来,徐特立在回顾长征并分析那时候他只所以精神饱满的原因时曾说:“在长征途中,我们已经看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胜利,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个人的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么!”他坚信,“只要共产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上就是有出路的。”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战士们既要与围追堵截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又要翻雪山、过草地,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就在如此险恶的征途中,徐特立同志还没有忘记教战士们学文化。他利用白天行军的时间,在前面战士的背包上、草帽上写上几个有意义的字,让后面的战士边走边学。他这种活泼有趣的作法,使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士气昂然,既认了字,又消除了疲劳,还交流了思想,增进了团结。在休息的时候,徐老还耐心地给战士们教新文字。有些年轻的女战士调皮地说:“这是外国文字,我们不学。”徐老听了,和颜悦色地说:“这是我们创造的拼音文字,是我们自己的,应该学习。将来条件改善了,外国的语言文字也要学。”
  也许,徐老的这些言行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长征途中的战士们却从中体味到了徐老的意志是何等的坚毅,徐老的心胸是何等的宽阔,徐老的理想是何等的壮美……
  徐特立在长征途中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模范。他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中央给他配了一匹马代步,他把马让给体弱多病的同志骑,自己徒步前进。从江西到延安,他竟步行了多一半路程。
  1935年6月,红军抢渡大渡河后,来到了夹金山下。这时,虽值盛夏,但这里气温骤然下降,寒气袭人。组织上为了照顾特别连里的老同志,特意送来了两只羊。同志们把羊宰了,剥下羊皮烤干,准备送给徐老和谢老御寒。他们找到一根草绳,拿着一块羊皮要给徐老捆在身上,徐老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我能坚持,你们拿去给谢老,他身体比我差。”同志们解释说:“一共两块羊皮,您披一块,谢老披一块。”徐老坚持不要,他说道:“都给谢老拿去,一块护胸,一块护背,他体质弱,又生病,没有这怕真过不了雪山哩,两块都给他吧。”听着这感人肺腹的话,同志们只得依从了徐老,把羊皮拿去披在了谢老身上。
  在长征途中,粮食就是生命。有一次,谢老把粮食给了伤病员,自己却断了粮。徐老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毫不犹豫地将他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全部给谢老送了去。谢老哪里肯收,激动地拉着徐老的手说:“徐老呀,你的年纪比我大,多少天来我看到你老是吃野菜,现在你却把干粮全都送给我。你还是留着吧!”徐老满怀深情地说道:“现在是我们讲客气的时候吗?我的体质比你好,吃点野菜,还能对付,可你如果再不吃点粮食就不行了。我怎么也不能看着你倒下去啊!”这两位患难相交,生死与共的革命老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很快就在红军队伍中被传为佳话,成为鼓舞战士们万难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后来,谢老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他在《寿特立同志六十初度》一诗中写道:“汉汉沮如地,峨峨暴冻冈,是谁都束腹,赠我竟倾囊。”在《徐特立同志的品德与行为》一文中,他又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个大字对徐老的道德人品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颂扬。
  1935年9月,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10月,到达陕北吴旗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此胜利结束了。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一场实现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活剧,就从这里拉开了新的一幕。长期从事革命教育事业的徐特立同志在这幕历史活剧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徐特立在延安/王云风主编.—陕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1.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