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第十四章 兵不血刃克长春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
《萧劲光传》编写组
名副其实的“长围久困”,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
由于食品短缺,由于分配不公,由于抢劫争斗,国民党兵狂呼滥叫,老百姓瑟瑟哭泣,长春市街面上一片混乱。但比街面上更乱的是国民党官兵的思想。各部队的官兵差不多都在考虑:突围,不可能;援军,杳无音信;等下去?等到什么时候?肩负守城重责的三“巨头”——郑洞国、曾泽生、李鸿,面对城内的混乱局面,更是心绪烦乱,一筹莫展。
郑洞国无比懊丧。这种局面很大程度是他预料中的。所以当初他不想到长春来。他是在“校长”恩威并施下就任这第一兵团司令官的。两年来,东北战场形势日益恶化。蒋介石的心腹干将走马灯式的表演——杜聿明病了,走了。陈诚病了,走了。但他郑洞国有病不能走!“老头子”有令,一定要到长春去!——或许是信任吧。接了这盘死棋,看来只能是死在这里了。
李鸿十分窝火。作为蒋介石的嫡系、爱将,他手中握有声名在外的“常胜军”第三十八师,有令人羡妒的全副新式美械装备。他从来看不起“土八路”。就那几条破枪,衣服像叫花子。他清楚自己在国军的位置。多年来,他踌躇满志,目中无人,权衡上下左右,总觉得自己升官有望、前途光明。不料却陷在这里,栽在这里!他无论如何不服气。但又能怎么样呢?
曾泽生思虑万千,不知所措。早在两年前,“滇”字旗号的第六十军被蒋介石收编不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就曾给他并孙渡(孙公达)、卢浚泉(均为滇军将领,孙系中共地下党员,卢为第九十三军军长)写信,要他们“发扬滇军护国的光荣传统,站在人民一边”。他未为所动。曾泽生总觉得,滇军虽非嫡系,自己却是真正的“黄埔”,是滇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可称蒋介石为“校长”的人。然而,他太失望了。滇军换了旗号还是滇军,装备差,待遇低,从南到北处处受气。进了吉林市,吉林省主席、保安司令梁华盛,连公产房都不给住,几万部队只得分散驻在伪满的破营房、空闲民房和寺庙里。更可气的是陈诚,上任伊始就是一顿呵斥,甚至威胁“取消番号”。狗仗人势,什么东西!——等下去,部队就完了。为这些人殉葬,值得吗?三万多子弟兵啊!
根据形势的发展,兵团政治部于9月23日再次召开了政工会议,专题研究了对敌工作问题。萧劲光着重指出:今后政治工作的方针,除继续开展宣传攻势,大力瓦解敌人外,要特别注意做敌军上层的工作,组织战场起义,创造条件,里应外合,歼灭敌人。会后,他与1946年5月在海城起义的原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已被任命为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参谋长)等进行个别交谈,肯定了他们前段在瓦解敌军方面作的贡献,鼓励他们设法多与第六十军上层军官联系,促使第六十军走起义的路。之后,潘朔端利用各种关系给城内团以上军官写了不少信,讲当前形势,讲党的政策,以自己的体验说明“事到如今,起义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共中央军委、东北军区首长都非常重视争取第六十军反蒋起义的工作。围城不久,军区政治部就在距长春城不远的穷岗子村设立了前方办事处,专事处理接待投诚官兵和瓦解敌军、特别是争取第六十军的工作。并且安排与第六十军上层领导有多重关系、联系的刘浩(为做第六十军的工作专门从延安中央党校调来东北),兼任了一兵团的联络部长。兵团政工会后,刘浩化妆进城,与以孙公达为首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通过慎重研究,一方面作好由地下党组织控制的国民党军六十军五四五团在关键时刻起义的计划,一方面部署通过团结爱国军官,影响、推动第六十军主要将领曾泽生、陇耀等,及早作出抉择。
进入10月后,东北形势日趋白热化。蒋介石如坐针毡。7日,他亲临葫芦岛部署增援锦州,10日又派飞机到长春空投手谕,命郑洞国率长春守军突围。同时,还给曾泽生、李鸿分别写了亲笔信,令其协力突围。接到手谕,郑洞国当即在中央银行大楼召开了师以上将领会议,商讨突围问题。郑洞国郑重宣读蒋介石手谕后,稍作说明,便提请大家拿主意。冷场、沉寂。经郑洞国点名,曾泽生首先发言。曾泽生说,目前官兵体力甚弱,思想混乱,如勉强突围,后果难料,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可能。两天前刚刚突围受创的李鸿正在发烧,无精打采,无力再组织突围,也只能同意曾的看法。郑洞国本来就明白不可能突围,只是想让别人说这句话。既然曾、李都表态了,于是,郑洞国提议三人联名电复蒋介石:实力不济,难以遵命突围。并按照大家的议论一一详细禀明理由。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经几日作战,在肃清了锦州外围蒋军据点,攻占各战略要地后,于上午11时向锦州发起总攻。长春城内的国民党军知道形势不妙,人心惶惶。然而,蒋介石仍不死心。15日,他再次从南京飞抵沈阳,分别空投“手谕”给范汉杰、郑洞国。令范汉杰“对锦州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锦西”;而对郑洞国等,他的“手谕”则是毫无选择的“立即突围”。“手谕”全文为:
长春郑副总司令洞国并转曾军长泽生、李军长鸿:
手令计达。现匪各纵队均被我吸引于辽西方面,该部应遵令即行开始行动。现机油两缺,尔后即令守军全成饿殍,亦无再有转进之机会。如再迟延,坐失机宜,致陷全盘战局于不利,该副总司令、军长等即以违抗命令论罪,应受最严厉之军法制裁。中正近日已来沈指挥,希知照。
中正手启
接到“手谕”,郑洞国心都凉了。方正宣纸上往日分外熟悉、亲切的行楷小字,今天格外刺眼。连日来,曾泽生心神不定,李鸿则病卧在床。如果说五天前突围已毫无可能,那现在再说突围简直是梦话了!“最严厉军法制裁”又有何用?
蒋介石手令郑洞国等突围的消息,萧劲光很快知道了。如果说几个月前,萧劲光担心蒋军突围,现在倒有点希望他们突围了。目前城内敌人的情况,他完全了解。只要一出城,他们的部队就会失去控制,或起义(中共地下党组织控制的第六十军第五四五团已拟有起义计划),或跑散。纵然不起义、不跑散,也没有太大战斗力可言,不消两个回合便可悉数聚歼。那样,也省得攻城了。不管怎么说,狗急跳墙也还是有的。15日晚,萧劲光在兵团司令部驻地四家子连夜召开师以上干部会,研究部署打敌突围问题。夜深,会议行将结束时,刘浩、潘朔端从兵团政治部匆匆赶到会场,向萧劲光报告了一个重要信息:曾泽生有信,第六十军准备起义。
这是萧劲光全力争取的目标,是他最期望的。他当即宣布会议结束,与萧华、陈伯钧等兵团首长一起听取刘浩的汇报。
与会各军师领导刚离开会场,刘浩一边将曾泽生和第六十军两位师长陇耀、白肇学签名的信件递给萧劲光,一边开始汇报。他说,信是被我们俘虏后释放回去的两位团长张秉昌、李峥先送出来的。政治部唐天际主任看过了。唐主任看信后找潘朔端和我了解了情况,研究了信的内容。潘副参谋长熟悉曾泽生他们的笔迹,确认信上的签名是曾泽生、陇耀、白肇学的亲笔,信是白肇学执笔写的。根据这些情况,唐主任认为此事比较可信,便立即派车让我们把信送来了。
萧劲光听得很认真。刘浩讲完后,他匆匆把信溜了一边。信写得挺长,不仅表达了准备起义的想法,而且对部队起义后的集结地、部队整编、官兵去向,以及留守伤病员和家属的待遇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希望和要求。整个内容林林总总列了11条,字斟句酌,无修改痕迹。看得出,是经过慎重考虑、精心准备的。萧劲光随手将信递给萧华,又问潘朔端的看法。潘说:“我看六十军起义的可能性很大。刘部长我们交换过意见。”
听完刘浩的汇报,传看了信件,有的领导对曾泽生等人的信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曾泽生的花招,目的是借以突围。主张“先放一放,不予理睬”。刘浩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和潘副参谋长反复比对过,三人签字属实。根据曾泽生的一贯思想,在目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起义完全可能。”并表示愿意进城或约张秉昌、李峥先出城交换意见。
听了大家的发言,萧劲光稍加思索,说:“我认为刘浩同志分析的有道理,意见是正确的。如果能争取六十军起义,对解放长春有决定意义。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退一步说,如果真是假降骗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反击突围的准备。我看现在就由刘浩去跟他们谈。一来对六十军起义表示欢迎,二来请曾泽生派正式代表具体商谈。你们看还有什么意见?”有的人提出:六十军真要起义,就要他们配合消灭新七军。萧劲光说:“对,这是一条,他们必须表明对新七军的态度。”接下来,大家又围绕应进一步了解的情况、交谈中需要提出的意见要求,谈了看法。最后,萧劲光综合大家的发言作出决定:一、立即向东北局报告,说明我们的意见;二、由参谋长解方出面和刘浩、潘朔端一道去与曾泽生的联络员接谈;三、继续做好反突围的准备,以防万一。
翌日,即16日上午,解方、刘浩等在东北军区前方办事处驻地穷岗子与张秉昌、李峥先见了面。接洽、谈判是顺利的。解方首先对张、李两人给予热情鼓励,说:“你们是我们的派遣人员,现在又是曾泽生的联络员。你们干的是一件大事,很有意义。希望你们把联络工作做好,把这次任务完成好。”之后,对联系信上所提各项要求作了原则答复,提议曾泽生派正式代表,就起义后如何处理与新七军、郑洞国的关系,如何解决蒋介石配属第六十军的暂编第五十二师团以上军官问题,以及起义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最后商谈。中午,解方等三人与其一起进餐后,派一辆吉普车将他们送到阵地前沿。
16日夜,正式谈判在东野一兵团政治部举行。曾泽生派出的正式代表是暂编第二十一师副师长李佐、第一八二师副师长任孝宗(李、任均为地下党组织联系人)。解放军方面的代表是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唐天际、联络部长刘浩。为表真诚和防止不测,他们带来了蒋介石15日空投的突围手令和郑洞国新拟定的突围计划。一见面,李佐便开诚布公地说:“曾军长全部接受贵方提出的五点建议,对新七军设防、对本军五十二师人事处置等,已作部署。其他尚待解决的问题,曾军长派我们来商量。”唐天际首先代表兵团首长对第六十军起义表示欢迎。告诉他们,部队起义后的待遇与解放军完全一样。有些具体问题、细节问题,曾军长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定下来,有些可以与曾军长进一步研究决定。对他们提出第六十军官兵愿意参加打新七军一事,唐天际说:“六十军被围时间已很长,官兵们吃不饱饭,身体虚弱,不必参加解决新七军的战斗了。起义后即出城。”据李、任事后转达,曾泽生听他们转达了这一意见后,很感动,很是高兴。
17日拂晓,是郑洞国计划突围的日子。虽然得知已取消突围计划,曾泽生还是率先行动了!这天夜里,他首先召开第一八二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营以上军官会议,宣布反蒋起义。受气已久、困厄多日的各级官佐,如释重负,一呼百应。接着,由副官处通知非滇系的暂编第五十二师师团两级军官到军部开会。曾泽生、陇耀、白肇学分头将起义的打算告知他们。结果多数人表示拥护,愿意一道走,少数人反对,嚷着要报告郑洞国。赞成者,经过工作迅即派回去稳定部队;反对起义的,被当场拘捕、关押起来。当天下午3时,曾泽生便和刘浩等一起出城,与解方等一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同志最后商定了防务交接计划。
晚10时,曾泽生等正式发出通电,宣布率第六十军全体官兵起义,参加解放军。电文两份。一是给毛泽东主席等军委和东野领导的:
毛主席、朱总司令、林司令员、罗政委钧鉴:
蒋介石以权术窃据国柄,勾结美帝国主义,戕害人民,危害国家。蒋党政府之腐败,自古未闻。官厅之贪污,前所未见。人民所受之苦痛,亦莫过于今日。凡有血性,莫不痛心。全军官兵,为争取国家生存及人民幸福,一致决心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拥护中共主张,实行土地改革,服从中共领导,打倒蒋介石,彻底推翻美蒋在中国的统治,以解国人倒悬。除通电全国外,全军各就原防,敬候明命。祈即指示任务,俾便遵行为祷。
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
暂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及全体官兵同叩
十月十七日
另一份电报,致全国报馆并各界群众:
全国各团体、各报馆转各界同胞钧鉴:
蒋介石以权诈盗窃国柄,钳制民意,词严恫吓,假行宪之名愚弄天下。对外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献媚于美帝国主义。对内不恤摧残国本,制造反人民战争。吾人经八年来之艰苦抗战,创痛巨深,莫不希望和平,方冀产生民主政府,建设自由平等之新中国。讵料蒋介石贪残险狠,倒行逆施。光复以还,变本加厉。时至今日,蒋区人民流离颠沛,水深火热。而蒋政府及其所属官吏之贪污腐化行为,愈益置国家民族于生死于不顾。吾人自出关以来,举凡接收统治人员之贪污狼藉,东北同胞之流离失所,身经目击,为之疾首痛心。尤以今日之长春,死伤枕藉,饿殍载道。推源祸首,实由蒋家集团祸国殃民,流毒所至。吾人至此,实已忍无可忍。为争取国家生存及人民生活,特高举义旗,齐集于毛泽东主席领导之下,参加人民阵线,拥护土地改革,与全国反蒋革命军民携手同心,打倒蒋介石,彻底肃清美蒋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和平、富强之新中国,剑及屦及,终始此心,敬维鉴领。
长春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
暂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及全军官兵同叩
十月十七日
午夜12时,解放军部队悄然进城接防,第六十军部队撤出城外,连夜开往九台休整。一出城,起义官兵们就纷纷将帽徽扯下扔掉,有的索性将帽子扔了。
18日天一亮,纵贯长春市南北的大同街以西的新七军官兵惊骇地发现,街东地区一夜之间变样了!街面上没有了喧嚣、吵闹,秩序井然。站岗的、穿行的,已不是士气低落、萎靡不振的第六十军,而是士气高昂、神采飞扬的解放军了。
病卧在床多日的李鸿,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遥望街面,百感交集,久久无语。这是预料中的,他不感到突然。两天前郑洞国故作姿态地召开突围会议,曾泽生就没参加。私下通话中他已差不多与李鸿把话说明了。李鸿当时也袒露了自己的想法:“六十军无希望,新七军就能挺下去吗?三十八师都靠不住,还能靠谁?现在是上下、官兵各有各的想法。围在城里还能守着,一出城就散了。下令突围和下令解散、下令投降差不多!”既然第六十军已走出这一步,还有什么等的?李鸿当即派人与解放军联系。
18日上午,第六十军赴九台休整,一切起义事宜交割处理完毕后,萧劲光与萧华等兵团首长会见了曾泽生、陇耀、白肇学等起义将领。
会见是在四家子兵团司令部进行的。曾泽生一下车,萧劲光就热情地迎上去,紧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呀!你率部起义,是大好事,今后我们是一家人了。”曾泽生满脸恍然:“我感谢共产党对我六十军三万余众的争取和挽救,得到生存,今后绝对服从命令,接受改造。”萧劲光见曾泽生讲话字斟句酌,很拘谨,便笑着说:“今天见面,其实我们是老战友了。北伐战争,你在三军,我在二军,打仗时两个军一直是同路。那时,我参加了国民党,还是师党代表。抗日战争中,一起打过日本人,你有战功么。现在你参加了革命队伍,就更是一家人了。”这样一说,曾泽生感到亲切,尴尬顿消,也笑了。说话间,报社的记者已到,萧劲光、萧华一起与曾泽生在指挥所门前照了相。中午,萧劲光、萧华等宴请了曾泽生等参加会见的第六十军将领。
在萧劲光会见、宴请曾泽生期间,李鸿派代表到了东北军区政治部前方办事处驻地穷岗子,明确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由于双方都有思想准备,很快达成了协议。19日上午10时,新七军按照预定方案撤出城外,解放军接收了西半城的防务。
至此,两个军的部队先后撤走,长春市已可算得全部解放了。
但国民党军驻长春最高长官郑洞国及其卫队,依然占据着市中心的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接防后,全城工商各界很快恢复秩序,车辆穿梭,人流如逐。唯有银行大楼,无人出,无人进,死气沉沉,孑然孤立。郑洞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涸泽之鱼。他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合眼了。不用说,也没有饭吃(后来解放军接收大楼,看到郑的办公桌上还有啃剩的马骨头)。郑洞国心中有怨气,对曾、李二人不满意,但没有理由埋怨曾、李二将不仗义。行动前,他们先后都曾与他打招呼,坦诚地劝他“审时度势”,“反躬自省,同襄义举”。但他郑洞国是“嫡系”,是深受校长信赖的“黄埔一期”,哪能和他们一样?他只能是:“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而为之……既然跟国民党干了几十年,惟有尽自己的力量,挣扎到它垮台为止,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萧劲光没有下令缴郑洞国卫队的械,更没有夺取郑洞国的指挥所。他要做到仁至义尽,工作要做到家。前一天,即18日上午,萧劲光会见曾泽生前,收到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给郑洞国拟发的电报:
洞国兄鉴:
欣闻曾泽生军长已率部起义,兄亦在考虑中。目前,全国胜负之局已定。远者不论,近一个月,济南、锦州相继解放,二十万大军全部覆没,王耀武、范汉杰先后被俘,吴化文、曾泽生相继起义,即足证明人民解放军必将取得全国胜利已无疑义。兄今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蒋介石纵数令兄部突围,但已遭解放军重重包围,何能逃脱。曾军长此次举义,已为兄开一为人民主功自赎之门。届此祸福荣辱决于俄顷之际,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率领长春全部守军宣布反美反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赞成土地改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则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必然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不咎既往,欢迎兄部起义,并照曾军长及其所部同等待遇。时机急迫,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望与我前线萧劲光、萧华两将军进行接洽,不使吴化文、曾泽生两将军专美于前也。
周恩来 十月十八日
萧劲光命将电报抄好,当即派代表通过关系送交给了郑洞国。
郑洞国接到电报时,新七军已决定放下武器,大同街两边电话已架通,解放军、新七军的官兵已公开交往,在一起吃饭了。直至第二天,新七军全部撤走,中央银行大楼孑然独立,四周既无包围的部队,也无枪声。窝据楼中的郑洞国,回想几个月的经历、最近几天的变化,一切如烟,恍若隔世。他理解曾泽生、李鸿他们的选择,感激周恩来的情意,更感谢萧劲光体谅他的处境和用心——郑洞国要“体面的投降”,要“全节”。
长期共事的部属了解自己的长官。此前,长春守军参谋长杨友梅为防止郑洞国“成仁”,强行收走了他的手枪。而后又派人与解放军谈妥,延迟两天,让卫队朝天放枪,佯装以大楼为据点“抵抗”到最后再放下武器——最好发表“郑洞国负伤被俘”的消息。当唐天际把杨友梅这一要求报告萧劲光时,萧劲光笑了:由他,这就是郑洞国!
21日拂晓,萧劲光带着部队抵近中央银行大楼,准备依约接收郑洞国投降。4时整,大楼内外突然枪声大作,窗口斜向上空一阵阵吐着火舌。直到从沈阳方向来的飞机在空中转了几圈飞走后,枪声才戛然停下来。接着,有人举着白旗从楼内走出。郑洞国投降了!
萧劲光的秘书罗钰如向郑洞国随从问起打枪的事,回答是:先给蒋介石发了电报:“曾叛李降,弹尽粮绝,退出中央银行大楼。来生再见!"继而打开报话机,放枪撤退,算最后交代。
向来被认为忠厚老实的郑洞国,最后还是撒谎了!然而,《人民日报》并没客气,翌日便刊出大字标题:《郑洞国率部投降 长春完全解放》。
或许是真的相信了电报和枪声,亦或许是另有用意,南京《中央日报》24日姗姗发稿:《郑洞国壮烈成仁 三百官兵全体殉职》。文中肃然写道:
据悉,孤守长春之东北剿匪总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将军,自市区战起,率部坚守核心据点中央银行大楼,与匪英勇搏斗,嗣以弹尽粮绝,终于二十一日上午发出最后之一弹,壮烈成仁。所属三百官兵,亦全体殉职。郑氏十八日电致其夫人陈泽莲女士称:“望保重,永别矣!”二十日致杜聿明、赵家源及诸友好电称:“现虽大势已去,当奋斗到底,以保吾党革命军人之忠贞气节。希释劳念!”
任何文字都不如事实有说服力。兵未血刃,长春解放了。连续多日,解放军的大车结成队风驰电掣地往城内运粮、运煤,运各种食品。饱受国民党军抢掠之苦,数月糠菜不保的市民热泪盈眶:“灾难终于过去了。共产党来了,这就好了!”
若干年后,军史专家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称:“长春从长围久困到和平解放,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兵不血刃解放具有坚固设防大城市的一个成功范例,为以后采取在军事压力下争取和平解决守城之国民党军,提供了宝贵经验。”
10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获悉长春已和平解放的消息后,便电致东北野战军领导:“令萧、萧迅速结束长春工作,一切交陈正人接管,率十二纵及11个独立师的大部,取捷径开至沈阳、营口、沟帮子三点之间,除以一部守备营口外,主力由东向西,配合锦州我军作战,准备全歼廖耀湘兵团,攻取沈阳。”当日,东野首长根据军委的电报指示,更具体的电示一兵团:“萧、萧、陈、唐、解应率长春附近之所有独立师,采取平行道路,迅速向通江口、开原、南城子之线急进,到后依情况或接继十二纵包围铁岭及抚顺之敌,拖住敌人,或参加彰武、新立屯附近之大会战。我由长春南下各部,必须执行夜行昼息原则,以求保持秘密,以免吓退彰武、新立屯等处之敌。”
接到电报,萧劲光深知形势急迫,立即召开会议部署落实。首先,按照东北局的批示,由第一兵团和独立十一师及地方上的领导,组成了长春军事管制委员会,组建了长春市卫戍司令部。接着,将长春市的管理和防务分别移交给他们。随后,便抓紧整编、补充部队,准备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
在这期间,萧劲光还挤时间再次到九台看望了起义的第六十军官兵,向他们转达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军区首长的慰问和关怀。起义后,第六十军绝大多数官兵思想稳定,表现是好的。特别是看了慰问团演出的《白毛女》、《血泪仇》等戏后,深受触动,真切地感到共产党是穷人打天下,起义的路子走对了。当然问题也不少。特别是由地方土杂部队改编的第五十二师,内部打斗、侵犯群众纪律的现象不断发生。直到这次移交卫戍区代管时,仍有人主张将其缴械,或将官兵分开。或许听到了这些言论,曾泽生也主动向萧劲光提出:“我的部队随你们调整,只是希望不要编得太散。我们师以上干部听从你们分配。”萧劲光认真做了曾泽生的工作,请他相信共产党对起义官兵的政策。在移交会上,他又用红军时期教育改造第二十六路军(红五军团)的例子说服大家,教育大家做好第六十军的改编工作。并研究加强了工作班子,给第六十军增配了政工干部。在即将离开长春的时候,他又专门与团以上军官讲了话,鼓励他们发扬护国护法的光荣传统,在推翻美蒋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战斗中建功立业。时过不久,这支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这一切部署停当,10月22日黄昏,萧劲光率东野第一兵团等部十余万大军,连夜出发,多路并进,奔赴辽西战场,前往参加解放沈阳的战斗。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