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刘景范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刘景范在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后落脚陕北的重要贡献
姜永明①

  1942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这段话充分说明了1935年秋,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后落脚陕北的重要性。
  刘景范,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人,西北根据地的创建者,刘丹志的胞弟。他早年受兄长的影响、熏陶,毅然投身革命,矢志不移,历经坎坷,但坚持不懈,在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和红26军的建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作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时期他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历任边区民政厅厅长,边区政府代主席,1947年在粉碎胡宗南国民党对延安的重点进攻,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出力流汗,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建红26军和陕甘边根据地的重要参与者,为红军长征结束后提供落脚点发挥重要作用。
  1928年秋,刘志丹在领导著名的“渭华起义”失败后,返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刘景范追随兄长参加革命,1929年春,在陕甘边“三色兵运”活动中,刘景范协助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通过合法斗争夺取了保安县民团的领导权,由刘志丹任团总,曹力如任副团总,将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1930年初,刘景范受党组织的派遣到陕北三边国民党杂牌军中做兵运工作。刘志丹三道川的兵运活动,由于张廷芝的破坏归于失败。刘志丹、谢子长、李力果等兵运活动者在楼子沟秘密开会期间,刘景范负责一切后勤事务和会议安全警戒工作,确保会议顺利进行。9月下旬在永宁山协助刘志丹、曹力如组织革命武装。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1月中旬,随刘志丹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太白收枪”战斗,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公开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歼灭黄毓麟两个连,收缴长短枪50余枝,骡马10余匹。此后又在保安、安塞消灭了一些民团,打了一些土豪,扩大了政治影响。随着刘志丹游击队的发展,引起反动军阀的仇视,并遭到敌人的不断“围剿”,在甘肃宁县张皮塬遭到陈珪璋部谢牛旅的围剿,敌强我弱,损失巨大。刘景范在芦宝梁与战士共度患难,后在小石崖罗连成处休息数月。1931年4月,接受苏雨生改编,驻扎旬邑县职田镇,刘志丹彬县被囚禁,补充连被打散,刘景范、马锡五等人参加了刘志丹出狱的营救工作,后又随刘志丹辗转甘肃宁县收编李培霄饥民武装失败,革命陷入低谷。
  1931年9月,刘志丹建立南梁游击队,约200余人,经过倒水湾改编,游击队编为赵连璧、杨培盛、贾生财三个大队,刘景范任第一大队副队长。10月下旬陕北游击支队寻找刘志丹部队来到南梁。南梁游击队闻讯后,遂派刘景范去东华池与师储杰,杨重远等负责人接洽。不久,两支队伍在东华池、林锦庙一带会合,共约700人,驻扎荔园堡一带。1932年元月初,部队在正宁县北柴桥子村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任正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陕北游击队编为一支队,南梁游击队编为二支队。刘景范任二支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赵连璧为大队长。不久发生三嘉原事件,二支队第一大队长赵连璧遭枪杀,刘景范与二支队的主要干部及大部分队员被缴枪遣散,刘景范流着泪离开部队还乡,在保安县洛河川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4年4月,刘景范带60余名青年加入保安游击队,任保安游击支队队长并兼指导员,游击支队扩大为3个中队,马福吉、黄克强、张明科分别任中队长。1934年11月后,刘景范又升任红26军42师第二团团长。二团下辖两个步兵连,1个少年先锋队,全团180余人,主要活动在陕甘边西北部。在刘景范的带领下,开辟了以保安县为中心的几个县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刘志丹率领红军北上陕北后,陕甘特委调任刘景范为陕甘边区军委主席,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肩负拱围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西北门户的重任,并成为迎接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的第一人。
  在1935年春夏的反围剿斗争中,刘景范为保卫红色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9月上旬,刘景范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得悉红25军长征到达永宁山的消息后,当即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动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与慰劳红25军。会后又亲自与习仲勋带着保卫分队和交通员去永宁山的来路迎接红25军。9月9日,徐海东与习仲勋、刘景范在永宁山前终于相会,徐海东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找到你们了……”9月15日徐海东率红25军与刘志丹在延川永坪会师。
  10月14日或15日,正当毛泽东率红军陕甘支队即将离开环县的羊肠小道,到达陕西边界的时候,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看到5个人骑着马朝他们奔来。年纪不大,身强力壮,身挎驳壳枪,头缠白毛巾。到了面前,急忙翻身下马,开口便问:“毛主席在哪里?”陈昌奉问他们是谁,其中一个人说:“老刘派我们来给毛泽东递交一封信,他在哪里?”。
  许多年后,世人终于知道是刘志丹的胞弟刘景范领着人来给毛泽东送信。毛泽东热情地会见了几位代表,然后走到正在休息的红军连队,大声告诉战士们:二十五军和二十六军的代表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即将进入陕北苏区了!
  陕西省老干局主办的《金秋》杂志曾登载过,刘景范迎接毛泽东进陕北的这一历史事件。刘景范可以称为迎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长征进陕北的第一人。(文稿汇编者:此事的时间、人物需进一步调研、落实。)
  (三)平定“赤安事变”,为中共中央立足陕北,举行奠基礼,清除内患。
  1935年秋,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朱理治、郭宏涛等在陕甘根据地进行错误的“肃反”,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陕甘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全部押入牢中,刘景范也未能幸免,被押在瓦窑堡的狱中受到非人的折磨、摧残,直到中央红军进入陕北,方才脱困而出。
  由于“肃反”的错误行为,造成了根据地人人自危,许多人乘机反水,地方政权都陷入瘫痪,特别是靖边县游击队中队长金霖、宗文耀的叛变,一夜间就枪杀了三边特委书纪谢维俊,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尹云山,县游击队长黄万银、政委孙德胜。游击队被全部缴械,群众吓得四处逃遁,不敢回家,还乡团纷纷清算血债,这就是有名的“赤安事变”,也叫“三边事变”。
  1935年底,刚刚从狱中走出的刘景范,被中央军委西北办事处主任周恩来紧急任命为三边特委的军事部长,负责平定赤安事变,解除中央立足陕北的最大隐患。
  刘景范披霜蹈雪,历经坎坷,凭着对党的忠贞,克服了许多自然灾害、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也顶住了叛匪的攻击、骚扰,承受了党内一些同志的猜忌、怀疑,在周恩来的关心支持下,团结了三边、保安的广大指战员、人民群众,特别是刘景范过去的部下三边独立营从1936年3月到5月,一百多天七战七捷终于将叛匪、民团、还乡团全部消灭,将悍匪张廷芝赶到内蒙古的大青山一带。收复了赤安、定边、安边、靖边、华池等结合部,为中共中央奠基陕北清理了一个严重隐患。
  (四)为中共中央进驻志丹,从人力物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景范出狱后,解决了错误肃反造成的遗留问题,为红军顺利西征,中共中央安全顺利地进驻保安创造了条件,他的工作才干也受到周恩来的嘉许,并于1936年夏调任保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事部长,全权负责红军西征的后勤军需工作和中共中央驻扎保安期间的粮油蔬菜肉蛋禽的供应,西征伤病员的安置疗养,部队扩红,担架支前,鞋袜布匹的完成,以及当地军民关系,群众的生产恢复,地方政权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刘景范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为志丹县补充了大批的干部,在麻子沟率先进行了地方政权建设,长征后党在基层的首次选举工作,成功后又相继扩大到旦八、顺宁等地。从军事上解决了距县城不足百里的土围子——旦八寨的问题,于1936年12月将曹俊章赶出旦八寨,后曹死于甘肃。动员群众在山窑子村挖开地主的粮窖,打开县义仓赈济群众,支援中央机关的生活吃穿。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在三台、永宁、县城等办起了合作社,解决了群众生活日用品和生产用具匮乏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受到党中央的表彰。使中共中央在保安期间,胜利结束西征,顺利实现一、二、四方面三军的大会师,彻底结束了长征。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使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共中央将陕北建成中国革命的立脚点、出发点,指挥全国革命的红色大本营,刘景范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10年6月13日匆就
  ①姜永明:志丹县志办副编审、副主任,陕西省作协会员,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会员。著有《浴血高原——刘志丹与西北革命》、《铁血岁月——刘志丹与毛泽东》、《可爱的志丹》、《今日志丹》、《志丹人物》等十余部著作。
  

纪念刘景范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资料汇编/刘米拉汇编.—北京: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公司,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