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十六章 边区发展先生作媒
李泽民
 
  在老先生家乡,有人说:老先生有治国的本领,李自成起义时若有老先生这样的人物辅佐,那打下的江山岂能让清兵抢走!因此,米脂人一直称呼老先生为“米脂卧龙先生”。
  一天,林伯渠急急忙忙来到老先生家,一边坐炕上一边说:“副主席,边区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难以解决,毛主席刚找我谈罢,我就到你这来了。”老先生忙问:“嗯!什么?”林伯渠叹口气说:“前不久下雨打雷,雷电将一个代县长给打死了,有个农民骂:‘怎不打死毛泽东’,所以村上干部将这个农民捆绑到延安寻查问,原来是因征公粮过重才骂的。毛主席当即让放了那个农民,还给他送了粮。为此毛主席心中不安,下令让边区政府设法降低征粮。我觉得现在军队、机关干部生活标准已经很低了,若再降低,如何是好?”老先生听了沉思一会儿说:“嗯,这事我也听说了。自从中央红军到延安,我就想到百姓负担问题。我打根知底陕北百姓生活太苦太穷,百姓实在无法负担起这么多军队的费用,故提出精兵简政、大移民等措施。尔今看来只有走古代军队屯田自给的路子了。尔今虽说有的地主外逃,有的农民分到了地,减租减息也得到了一点甜头。边区政府发动的农民群众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努力,虽解决了人民群众一些疾苦,也基本解决了机关、部队的粮食和其他需要,可是收入输出不能平衡发展,就出现了征粮过重的情况,据说有的农人把收入全缴了还不够。我一直酝酿只有走军队屯垦解决军粮供给的历史老路,让部队、机关都参加生产,才能达到半自给或全部自给,只有这样才可度过抗日战争时期严重的经济困难。”林伯渠仔细想了想说:“好!你的想法我跟主席谈谈,再说吧。”过了几天,中央开会做出了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定,原来老先生的想法与毛主席不谋而合了。毛主席亲自动笔写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并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根据中央指示,边区政府积极配合大生产运动筹划工作。在有关会上老先生首先表示自己坚决拥护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并重点谈到:“要带领好边区的广大军队、干部、民众搞好大生产运动,应以农业为中心,工业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边区政府目前必须集中力量完成两大任务,第一是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第二是重视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与军事教育。发展生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我们陕甘宁边区地域辽阔,发展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我们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只有靠发展农业,带动牧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才能解决财政经济的困难。农业方面要制定开荒生产计划,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和家庭纺织;工业方面要生产布、纸、毛毯、肥皂,在自足基础上,外销创收。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厉行节约,千方百计减轻人民负担。”
  大生产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所有边区军队、干部、民众等团体,都分到了自己应完成的开荒任务,并定出了各自的生产节约计划。老先生也为自己定出了生产节约计划:①在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方法)。②收集废纸交建设厅。③自民国三十三年1月25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④今年的棉衣、被褥、单衣、衬衣、鞋袜、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老先生在白家坪种了七分地的大头莱,在离延安十多里远的罗家坪种了三亩地的高梁,作为他的试验田。还参与割草任务,将绿草晒干上交给南泥湾垦区政府。并十分注意叮咛自己的生活管理员无论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以及吃粮标准都不得超过。而且外出尽量少骑马或坐车,争取步行。因来老先生家谈工作及看病的人很多,工作人员为了照得亮一点,就给老先生多领一包蜡烛用,老先生知道后立即让人送了回去。
  部队广大指战员听到老先生与林伯渠两位主席也有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后,纷纷要求替他们完成任务。王震司令员来到边区政府将广大指战员的一片心意转呈二位主席,老先生回复说:“所有百姓、军队、干部都参加大生产,我们领头的岂能例外。如今的口号是‘生产长一寸,革命无不胜’,毛主席那么忙也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哩。”当老先生询问三五九旅开荒种地的情况时,王震司令员便详细向他们谈了近日军队的生产生活等情况。老先生高兴地说:“现在状况不错,随时将进展向边区政府汇报,以便统筹搞好大生产。”林伯渠主席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老先生为了让自己试验田的庄稼长好,不顾年高体弱,每天大清早就提着粪筐去拾粪,等工作人员上班时,老先生已满头冒汗提着满满的粪筐显得很吃力地回来了。工作人员感动地对老先生说:“李老,你的任务有我们帮你完成,你就不要受这苦了。”老先生乐哈哈地说:“你们的好意我领了,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大生产运动是全党全民的运动,响应号召,参加劳动,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抗战的胜利,延安的办公用品、粮食供应,包括穿的衣服都是供给制。但老先生总是以身作则,要管理员将每月所用公布于众,每当他看到有节余,便点点头说:“过日子就该这样,省吃俭用好,因为我们处在暂时困难时期。”一次老先生为一位烈士送了挽幛,随后工作人员将发票拿去报销,老先生知道后马上说:“这张发票不能报,这是我个人送的礼呀,应由我自己出钱才对。”为了节约,老先生为自己规定五公里内步行,五公里外才骑马,至于他与林伯渠共有的小汽车,只有长途出行时才动用。工作人员劝他注意身体多休息,他总是说:“我没病,多做点工作应该的。”大生产运动以来,老先生从未吸过一根纸烟,他平时吸烟就用陕北的旱烟袋,管理员何海旺给老先生开玩笑说:“李老,您是副主席哩,还抽这个旱烟袋?”老先生笑道:“怎?副主席就不抽旱烟啦?过去的李鼎铭今天就不是啦?以后我打算彻底戒烟哩,吸烟对身体不好的。”
  大生产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移民,见到延安地有这许多荒地可随便开垦,心中真是十分欢喜,不分白昼拼命大干起来。米脂有户移民叫马丕思,他与女儿马杏儿尽管老的老,小的小,小的又是个女的,但父女二人竟然开荒种地60来垧,在这遭灾之年,仅粮打下41石。在劳动竞赛中,17岁的马杏儿竟能胜过男子汉。此消息传到老先生耳朵,老先生大为惊叹,立即约了林伯渠亲自上门考察。
  老先生与林伯渠来到了延安三十里铺的边区农场,农场负责人将他们带到了马丕思家简陋的土窑洞。老先生看着满身是土的马杏儿父女问:“你们是米脂人吗?”马杏儿父女同声说:“是。”老先生又问:“认识我吗?”马杏儿父女仔细端详了一会,马丕思惊讶地说:“啊呀!你不是咱米脂的老先生吗!救命神医嘛!”林伯渠说:“看来你们认识。”马丕思笑着说:“认识!认识!我们米脂的神医老先生没有人不认识的。听说老先生成了边区副主席了,真没想到在这儿给遇上了。”说得大家都开怀大笑。老先生坐下后,对马丕思父女笑着说:“听说你们父女二人开荒种地成绩显著,今天我与林伯渠主席专门来慰问和了解一下情况,你们可将迁居后的情况谈一下,以便大家学习。”马丕思赶紧说:“开荒种地数女儿的功劳大,还是让她说吧。”马杏儿便开口讲了:“我们一家6口人,当时从米脂动身移民延安时,仅带着一口锅,两块破被,半碗小米,半碗黑豆。自迁居到这延安三十里铺开荒,生活好多了,今年光粮食打下40多石,我家就占了农场的多一半。”农场的负责人接口说:“今年马杏儿她父亲接手了农场土地50垧(每垧3亩),又开荒8垧。由于父女二人起早贪黑,精耕细作,竟然在遭灾的情况下,粮食还打下40多石。按合同给农场交一半外,他们还分粮21石。在农场组织的劳动竞赛中,17岁的马杏儿一天开荒1.8亩,最后达到2.5亩,赛过了男子汉,成了我们这里的第一劳动能手。”老先生与林伯渠笑着赞叹:“啊呀!不简单,实在不简单。”老先生说:“这样的劳动模范,是要予以表彰嘉奖的,号召大家都来学习。”
  二位主席告辞马杏儿父女,回到边区政府便立即发文通知召开群众嘉奖大会。大会在延安大礼堂举行。老先生在大会上全面介绍了马杏儿父女的劳动模范事迹。边区政府授予马丕思父女“父女劳动英雄”的称号,还为马丕思父女颁发了奖品、奖旗,林伯渠主席为马丕思奖旗上书“移民模范”四个字,为马杏儿奖旗上书“妇女模范”,并由边区政府发文通令全边区妇女向马杏儿学习。
  为了进一步号召人们学习马杏儿,搞好大生产,老先生特邀部分文艺工作者参加了马杏儿表彰大会,希望他们能写出一个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小剧。老先生说:“如今中国的经济差,文化更差,文化产生精神力量,文化服务于经济,文化与经济是促进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搞好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
  老先生一贯极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刚到延安参政时便将米脂人写的30来万字的《永昌演义》书稿推荐给毛主席,希望毛主席从中有所收益。毛主席看毕书稿,给老先生郑重地回了信,全文如下:
  鼎铭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候先生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4月29日
  明眼人看了毛主席给老先生的信,自然尽悉其意。但有一点应交待的是作者李宝忠(李健侯)虽然应毛主席之邀去了延安,却未按毛主席的意图修改。毛主席送了他两担米,以报一遍之阅。
  话说参加马杏儿表彰大会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实地采访的细节内容,经过反复酝酿,决定采取陕北活泼的秧歌剧形式,把“父女开荒”改为“兄妹开荒”,以增强戏剧性,突出表现效果。就这样颇具盛名的《兄妹开荒》小剧诞生了。剧本由鲁艺文工团在延安首场演出,立时轰动了整个延安。《兄妹开荒》以其短小精悍、热情奔放和节奏明快,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边区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奋发开荒,支援抗战的喜人场面,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生产运动。老先生称赞说:“这是文化与大生产结合的结果,既教育鼓舞了人民,也使边区人民精神面貌一新。”
  边区政府继续组织文艺人才,结合大生产及社会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陆续组织编写出了小剧《动员起来》、《一家人》、《红布条》、《禁赌》、《夫妻识字》、《白毛女》等。由民众剧团与鲁艺文工团分别排演,然后到边区各县巡回演出,展开文化大宣传。
  全边区文化大宣传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性,出现了全区男女老少齐参战的火热动人场面,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劳动英雄、致富能手,特别是农民吴满有、杨步浩,引起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赞扬。吴满有是横山县人,逃荒来到延安吴家枣园落户,大生产中,他积极劳动,踊跃交公粮、公草、买公债,到南泥湾指导军队播种,边区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的称号。杨步浩也是横山县人,因躲地主债,一家人逃难到延安,沿门讨饭,父亲兄弟相继饿死。中央红军到延安,杨步浩翻了身,有了自己的田地种,并与妻子一同加入了共产党。大生产中,他早起晚睡,辛勤劳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积极交爱国粮,边区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边区的移民是大生产运动中最有力的一支生力军,初步计算约有13,000户,共计2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劳动力,按每人每年开荒20亩计,一年可开荒二十多万亩,为边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塞县劳动英雄杨朝臣写信给吴满有,提出要与吴满有展开竞赛,并请边区政府建设厅高自立、霍子乐二厅长作评判员。吴满有回信表示应战,同时倡议边区政府把他两人之间的竞赛,扩大到两个村庄和全边区的部队、群众中去。此事引起边区政府与党中央的极大关注。朱德司令命令全边区部队指战员,都要响应吴满有的倡议,积极开展劳动竞赛。老先生为此对王震旅长说:“军队的生产搞得好,节约也搞得好,军队多吃瓜菜节约粮三千担,同时不仅不吃公家粮,还向公家交了粮,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目前我们的新目标是争取做到‘耕一余一’。”王震旅长本来是边区的劳动英雄、领导生产能手,立即很干脆地回答:“一定完成边区政府交给的任务。”
  为了完成部队新的生产任务,王震旅长由延安出发,巡视边区各部开荒播种情况,先后去了金盆区、临镇区、牛武区等地,1944年4月26日他向老先生写信汇报说:
  鼎老副主席:
  本月19日由延安出发巡视各部开荒播种,今年生产官兵均有亲自体验之经验教训,至于耕作粗细与勤惰,乃难逃果实收获之偿罚。尤其经过边区群英会,部队劳动英雄获得宝贵耕作法的知识,以及延安县组织春节劳军团,由尹区长、吴满有等劳动英雄,于春假期间在部队中广为检查过去优缺点,宣传教授农作方法,因此今年农业生产不仅情绪高,而且耕作亦都比较得法精细,地亩亦较去年宽大,截至本月底止,开荒地10万亩,加上去年熟地约有15万亩谷子下种完毕,另有3600亩棉田,500亩麻子,10000亩洋芋均已下种,且苗芽亦出土。从5月1日起,继续开稻田及糜子地,稻田可开2000多亩(水渠泉井正修中),糜子地可再开6、7万亩,九旅全部官兵除从事工商、运输、生产人员外,可完成25万亩谷物耕地。延安之金盆区、固林之临镇区、富县之牛武区,我找到区乡干部和居民了解了些情况。今年春耕,动员得好,详情返延面陈。南泥湾墓区区长由张团长兼任,副区长现在尚未在本地,居民中挖选得适当人,因此暂时拟请准以杨正庭充任,俟候今冬再选举之,现在我们即在居民中挖选发现正直积极人士,以培养下届当选,请于裁夺示复。
  此谨致
  敬礼!
  王震
  4月26日于临镇
  看了王震旅长的来信,老先生非常满意。在全体官兵的一致努力下,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春节时,老先生与林伯渠代表边区政府组织的慰问团到了南泥湾。当天晚上在军营召开的欢迎晚会上,老先生盛赞了三五九旅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从南泥湾回到延安后,边区政府召开了部分劳动模范与有关人员座谈会,老先生号召边区的干部和老百姓,都要向军队学习。劳模们一个个情不自禁地说:“李副主席虽不是农人,但对农活太精通了。”
  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边区决定召开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与生产展览会,人称两大盛会。党中央毛主席对此极为重视,给劳动模范发了优厚的奖金,并颁发了由毛主席、朱德、贺龙、林伯渠、老先生等领导亲笔题写的奖状。大会明确了生产方针,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毛主席亲自观看了生产展览会,并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宴请劳模,作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指出“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这是人民群众达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1945年1月14日,召开了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毛泽东主席作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报告,与中央等领导高度赞扬了大生产运动。老先生在大会致闭幕词中讲:“大生产取得了巨大收获,但仍有些缺点需要我们去改正,希望大家发扬优点,永远当英雄,将大生产搞得更好,同时要发展家庭手工业,组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发展生产。所有的农民、工人、战士、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都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充实物质力量,准备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对付反动派的袭击,夺取对敌斗争的最后胜利。”
  在紧张繁忙的大生产运动之余,老先生除念念不忘为百姓看病,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有一天,从米脂桃花镇来探望老先生的三先生刚走一会儿,有一女子从小门进来了。这女子一进得门来看见老先生便放声大哭:“老爷爷救我!……”老先生定睛仔细端详来人,原来是同村叫林芳的女子,于是便安慰说:“别哭,有何委屈只管说出来,有老爷爷为你做主哩。”林芳这才压低了哭腔,泣诉道:“为了给我哥找媳妇,小时候家里人就将我许配给人订了奶头亲。如今人家见我长大,便催着要成亲,对方是一个30多岁的男人,比我大20来岁。我和家里人哭闹着不从,可没人支持我,我只好偷着跑出来找老爷爷告状。咱村里人说老爷爷官越当越大了,过去在咱村管全东区的老百姓,连米脂城人都不敢不听老爷爷的,而现在全陕北都听老爷爷的哩,你老就救救我……”这林芳与老先生是同村同族,按辈数当呼老先生为“老爷爷”。因林芳生得黑,视力又不好,一天书未念过,全家人都瞧不起她,老先生对她的家庭处境很了解,便说:“奶头上订的亲,那不应该,应该婚姻自由哩么,你不愿意,就是要反抗。”林芳立即回答:“老爷爷,这要你说话哩,我一怕家里人追来,二怕婆家人再追来,这让我回去,可不得了!”老先生手一挥说:“有我哩,你不用担心。婚姻自由么,你应该自己另找一个对象……”当时陕北的婚姻状况和全国一样,女人不能自作主张,特别在偏僻的乡村,有的家庭为了换钱,将女人包办出嫁,还有的将自己双方家中年龄小的女子互相交换给大龄男子结婚,被叫做换亲;也有的办不起老婆,但又不愿绝了香火的。就临时给人出钱借女人生孩子的;特别那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一夫多妻,不合理现象应有尽有。
  为了帮林芳处理好婚姻问题,并作长久的打算,老先生将林芳送到了卫生学校学习。几天后,林芳家里的哥哥找来了,硬是要带林芳回去,并对老先生说:“你让我空手一人回去,第一我没法向家里人交待,第二更是没法向人家婆家人交待,人家在我家等着要人哩。”老先生冷着脸说:“我一直主张婚姻自主,尔今边区共产党领导建立新政权,这旧婚姻制度应该彻底改过来了,共产党有新的婚姻制度。你回家去,就说是我说的,让你家里人放心,让那婆家人死了心,以后不许再搞包办婚姻了。”林芳的哥哥是不好说服的人,但在老先生面前无奈遵命。果然那男方一听是老先生出来说话,便再不敢要人闹事了。
  林芳从卫生学校毕业出来后,被安排到了边区卫生室工作,负责抓药及后勤工作。当老先生得知林芳与卫生室的一名男医生吴忠相处不错时,便经常去看看他们,并鼓励林芳主动与吴忠自由恋爱。婚礼那天,人们听说是老先生作的大媒,而且林芳是老先生的户家重孙女,纷纷来参加,将个婚礼办得既新时又热闹的。婚后三天,老先生提醒林芳:你应该带新女婿回趟娘家,让吴忠拜望老丈人。”可林芳低下头说:“我回去……怕家里人……”老先生见林芳很难为的样子,便劝说:“过去家里人看不起你,可现在不同了,你和吴忠一块回去,我给吴忠谈谈话,有吴忠陪你,你怕什么。”在老先生的鼓励下,二人终于一同回米脂了。
  二人回到米脂桃镇,村上人一见昔日抬不起头的林芳,如今竟出息得这般光景,还带回了一个会医术的外地好男人来,于是接二连三来看,羡慕得一个劲地说:“林芳怎活成人啦!”“这人啊!就要会反抗,才有出息。”这林芳的女婿解放后,还任了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哩,夫妻二人逢人便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凭了老先生。”此为后话。
  老先生由于过度劳累,体质明显下降,中央决定让老先生夫妇到南泥湾中央休养所过一段日子,可老先生闲不住,时常到军民中慰问、治病,了解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次,老先生仅用十多天为南泥湾一户马姓老农的儿媳治好了多年的瘫痪病。马姓一家人感激得见人便说:“贵人扶持!贵人扶持!李副主席的医术真太神了。”从此老百姓与部队官兵有疑难病来找老先生医治的人更多了。
  一天,老先生到部队为战士治病,发现有一个河北籍战士,已三十多岁仍未成家,并且他全家46人,就被日本鬼子杀了43人,仅逃出了3人,其他两人也失去了联系,只剩下他一人参加了八路军,还在战场上负过伤。老先生心情沉重地亲自为这个战士查看身体后,又到部队屯垦大本营金盆湾找到了王震旅长说:“这娃娃负了伤,南泥湾这地方太潮湿,把他调到延安去。让他成个家,留个后代吧!”这个战士很快被调进了延安,老先生又托人帮助小伙子成了家。这个战士对老先生的关怀感激得泣不成声。他给老先生写信表示一定要刻苦学习,认真工作,为抗战胜利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以报答老先生的恩情。
  老先生在即将离开南泥湾休养所时,了解到苗圃有一外地女工,因男人去世无依无靠,只好一个人流落到此,劳动生活极不方便,老先生对女工说:“你的情况我已了解清楚了,这儿活重条件差,让你吃苦了。我回延安后,帮你找个适合你干的工作,你就等着消息吧。”女工听了老先生的话,竟惊吓得手足无措。
  老先生说到做到,回到延安查询了解后,将女工调到了延安保育院当保育员,还设法托人为女工成了家。女工逢人便说:“我这苦命人碰上了大救星!!”
  老先生三次做媒的事一时间传遍边区。
  几年之后有一天,老先生收到了河北籍战士的信,信中说自己已被提升为营级干部,老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