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于辛亥革命*
林伯渠

  (1942年10月5日)
  中国近代革命可以追溯到康乾年间(303)。最初源于闽粤三合会(304),及由两湖渐次向北方发展之哥老会(305)。孙中山革命首先即与会党联合,然后方蔓于留学界、华侨、国内新旧军阀和广大知识阶层,迨川案(306)发生后,革命基础更及于中小地主和农民。中国革命经验早就证明,统一战线成功,革命就成功;否则,即遭失败。
  我个人参加同盟会(12)的经过:
  我的父亲原是一个教书人,在家乡临澧县书院当山长(307)。改学堂后,仍掌教。虽曾中举,却终身未入宦。家中种田七八亩,兄弟所入仅够维持一家人吃饭。庚子事变后(308),熊希龄(309)在湖南创办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西路(7)设在常德,开办时命各县选送两人,先父较开通,让我经过县考入学,这大约是1902年。读了两年书,父亲死了,家境更困难,其时学堂派办学干部赴日留学,我因考第一,亦被擢送。1904年到日本,入弘文学院(8)(专为中国留学生而设,校长嘉纳治一郎)。
  戊戌以后,梁启超在日本办《新民丛报》(10),其思想言论,对国内知识界影响很大。我在湖南西路师范读书时,即获读《新民丛报》,加以唐才常汉口起义(310)等影响,矇混的仇满和富国强兵思想,当时是很强烈的。到日本后,气象焕然一新。当时,留日中国学生共万余人,各省都有,内多革命志士及为清庭追捕的亡命客,革命思潮甚为蓬勃。1905年7月,中山先生由欧洲经美国回到东京,即与各方谈判,8月间同盟会正式成立。
  同盟会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阶级基础很广泛,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反满革命团体。其中最主要的团体有三,即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兴中会初成立时,应者寥寥,后在国内与会党联络,于广州、惠州等地起义均失败。其海外基础则为侨商。华侨内受满清腐败刺激,外受殖民地当局压迫,多富于民族思想。戊戌以后,康梁(248)逃居海外,保皇党(311)的活动大大影响了兴中会的发展。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春。创始人为黄兴(312)、宋教仁(20)、刘揆一(313)等湖南留日学生。黄等以革命事业首重实行,联络国内哥老会领袖马福益(314),于是年11月在湖南谋起义不成,均亡命日本,在留学生中特别活跃。光复会的基础是江浙的知识界,创始人为章炳麟(315)、蔡元培(316)等,庚子变后,在上海办报纸,鼓吹排满思想。
  中山先生懂得联络各种革命力量的重要,深知无革命的政党,革命即不会成功。辛亥以前,同盟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是很有成绩的。联络会党,联络巡防营及新军(18),各地起义,以及团结各地反满力量,都是同盟会干部在其中起领导作用。《民报》(317)(同盟会机关报,仅出24期)寿命虽短,但却迅即传播国内,取《新民丛报》的地位而代之。民主共和的思想,以排山倒海之势,终于压倒了君主立宪论。
  关于同盟会成立时的情形。那天到会的人极多,拥挤不堪。地址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本金弥别庄。中山先生作了一篇很有煽动性的演说,我至今记忆犹新。中山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他为什么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他说:铁路是好东西,但怎样成功的呢?英国开初试用木轨,用马拖车;后改铁轨,仍用畜力;最后,终于蒸汽机车实验成功了。政治的进步也与此相同,由皇帝专制,到君主立宪,终于民主共和。我们现在一开始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用畜力拖车呢?这岂不是最愚蠢的事吗?孙先生说的普通话易懂,大家听了都极高兴。
  1905年12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9),因为对朝鲜亦颁有同样规则,留日学生均认为是莫大侮辱,遂发动归国运动。第二年返国者达八九千人。我道经上海,由总部派回湖南,在长沙办一振楚学堂(318),与谭人凤(319)、黄兴等来往通讯,以学堂作为掩护。其时有所谓首都革命(320)与边疆革命(13)之称。1907年,我又被派往东三省,任务是调查边疆,联络绿林豪杰。其时东三省初改行省,设总督、巡抚。江苏臬台朱家宝(321)(翰林、60多岁)升调吉林巡抚(唐绍仪(322)时为奉天巡抚、周树模(323)为黑龙江巡抚),找办教育的新政人才,我因为学过师范,经过一个在朱下面当文案的汪姓同乡(15)介绍,与朱见面,很受重视,遂充朱随员,同往吉林,于1908年到达。那时正讲究新政,吉林办劝学总所(16),清帝所派提学使吴鲁兼总办,我做会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创办了师范传习所、吉林城四关小学等,一切都很顺利。借此机会,以查学为名,我就到各处活动。另外一位和我同去的周姓同志,专负联络绿林豪杰之责。
  先是,一山东人混名韩边外(14)者,光绪初年间到吉林南部挖药、淘金,久而久之,在牡丹江南,延吉厅与桦甸县间,名南山沟子的一个区域(南北百余里,东西二三百里),另立制度,类似一小王国(时日本报纸称为“东方秘密国”),有枪四五千枝。日俄战争时,双方都与之结好。我们寻到该地时,韩已死,由其孙韩登举(324)继业,似已受政府招安。但他仍是江湖气概,招待我们住了几天,并介绍我们往哈尔滨、宽城子(长春),去找几个(马贼)头子接洽。吉林和奉天、黑龙江三省的旧势力很大,辛亥革命时,即离清独立。我在那边住了几年,黄花岗起义(17)失败后被调回上海,旋又派往湖南,作运动巡防营军队工作。
  湖南有20个巡防营,湘西共驻8营,常德驻有3营,西路师范旧时同学多在营中任文书等职。我与廖湘芸(325)同志一起到常德。双十起义(19)前,各营已次第酝酿成熟。长沙于9月初一日(阳历10月22日)最早宣布独立,初八日,湘西各县便全部反正了。这里有一件事值得特别一提,便是焦达峰、陈作新(326)的被害。
  焦陈均是同盟会人。焦出身会党,陈为一教员,思想均甚急进。武昌发难后,焦陈即领导会党并联络新旧军,于9月初一进围抚署,杀巡防统领黄忠浩(327)等,以巡抚署为军政府,众推焦陈为湖南正副都督。当时秩序较紊乱,军政府什么人都可进入。一班旧派人物,一方面看不惯,一方面眼红,于是以谘议局(255)及教育会为中心,长沙的豪绅地主秘密集议,谋夺取政权。新军五十标梅某(328)阳虽赞成革命,但思想守旧,由他诱致焦陈“会商要事”(纵火烧和丰火柴公司,讹言有奸细),要陈副都督出城弹压,于途中突然杀之,并杀焦于抚署前。时为9月初十日,谭延闿(28)做了都督,湖南独立仅一形式而已。这是革命初起时,不懂得迅速建立正规政权的一个教训。
  我因愤于焦陈之被害,偕数同志前往上海南京。数月后,南京因闹让总统位事,中山先生一派迫于时势,只好与袁世凯(25)妥协。但已估计到袁之将变,中山先生特别强调革命军队之重要,分派同意这种见解的党人到各处布置。宋案(329)发生时,我适在岳州要塞司令林修梅(30)处任参谋。二次革命(21)失败后,我逃往日本,此后便是中华革命党的时代了。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同盟会内部发生分歧,终与袁世凯妥协,此事与宋教仁很有关系。我与宋教仁是同乡,极熟稔。宋原在常德府中学堂读书,后被告发参加革命,知府朱某通知他出走才到日本。宋治学之心很切,有意要研究日本和欧西各国政治经济,常与日本名士交往。大约在1905年左右,宋组织一专门翻译外文书籍的机关,译英、德、日名著甚多。因之,政党责任内阁制的一种见解,先入为主,便成为他以后的中心政治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组织法初步采用美国式的总统制,宋即极力主张修改为法国式内阁制。
  袁世凯当时拥有北洋重兵,实权在握,一面藉革命党之势迫清廷退位,另一面又挟清廷向革命党要大总统。中山先生是不赞成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培养和扩张南方革命军力量,“犁庭扫穴”(330),打到北京去,扫除一切旧东西。但是宋教仁偏要搬外国的教条主义,只看重国会、政党、责任内阁这套上层机构;主张国会竞选。同盟会改组,扩大基础,成为国会内最大政党。民元春,由宋主持,将许多官僚党派合并于同盟会,改称为国民党。同盟会的成份遂起了根本变化。宋以为法律是神圣的,政党内阁是只铁笼,可以关住袁世凯这只猛兽。黄克强也看不透,觉得不应再起战争,糜烂人民,还是以培养干部,兴办实业为上策。而同盟会当时许多党员,都抱着帝制一倒,万事大吉的见解,或者“功成告退”,或者忙于做官。而最重要的是汪精卫(53)的妥协。武昌起义后,汪从牢里被放出来,信仰很高,袁世凯就极力敷衍他,讲一套南北统一,协和万邦的道理,汪深受感动,极力主张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中山先生允许让位后,但提出三项条件:国都设于南京,袁亲自来南京受任后,中山先生及各国务员才辞职;遵守约法。袁对此表面上都答应了,但等到迎袁南下专使到北京时,他却又施其伎,嗾令曹锟(261)所部哗变,火烧北京前门,从而借口要坐镇北方主持大局,不能南下。汪精卫竟为所骗,反责中山先生不顾全大局。他还提介所谓“六不”(331)(不做官,不做议员等),完全放弃了政权斗争。整个形势如此,中山先生以及少数赞成他的主张的人,被迫陷于孤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迄今回忆,仍令人痛心不已。
  根据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所载刊印。文字上作了删节。
  *此文是《解放日报》记者的一篇采访报道,原题为《林老谈辛亥革命》。
  

林伯渠文集/林伯渠.—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