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张德生 > 其他资料
|
张德生同志是坚持原则的楷模 |
王恩惠 |
|
|
德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同志的热情爱护,对工作的求实作风,对生活艰苦节俭的优良品德,仍然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忆往事,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我与德生同志相识较早,在他领导下工作时间也较长,受到很多教益。我对德生同志,始终是心地钦佩,敬若师长。下面回忆几个片断,作为对德生同志的纪念。 一次难忘的党课 那是1930年的春夏之间,府谷县召开全县高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我当时是府谷第五高小的学生,也参加了这次运动会。在运动会期间,处于地下的中共府谷县委举办了参加运动会的党员学生训练班,由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张德生同志亲自讲课。题为《五四青年运动的面面观》。他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青年的任务。他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任人宰割,且军阀混战,搞得民不聊生。救国救民的责任,已经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我们是热血青年,就要继承“五四”精神,唤醒民众,奋起反抗,必要时,不惜付出鲜血与头颅。我当时已是中共党员,有幸参加了这次训练班。那时懂的东西太少,由于德生同志讲话情绪激昂慷慨,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流利生动,听得我非常入神,时过62年,对他那时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 坚持原则的楷模 1947年,解放战争激烈进行,蒋介石疯狂向革命圣地延安进攻,3月中旬胡宗南匪部占领延安。我当时在北线前沿地区中共榆横特委工作,德生同志是西北野战兵团的政治部副主任。7月,我军正在打榆林,中共中央西北局派德生同志任新设立的中共榆林地委书记兼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我任副专员,因之接触较多。榆林尚未打开,我军在沙家店痛歼国民党精锐第三十六师。敌人龟缩在几个大据点里,我军也休整待机,在地方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西北局在绥德县义合镇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干部会议后,土改中出现了“左”的偏向,如对地主不仅扫地出门有的还被群众打死,中农利益被侵犯,工商业财产被没收。我当时担任中共榆横特委书记兼政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起义将领胡景铎,未到职),并兼任中共镇川县委书记和县长,是当时特委和县委的主要负责人。我对运动中“左”的倾向有所抵制。适值上级派了土改工作团,来特委检查工作,把我当作右倾批判,时达半月以上,后来当作“石头”搬掉,听候处理。我思想实在不通,感到窝火憋气。怎么办?到底谁错谁对?向上级反映,时机是否合适?运动来势很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斗争中打死人并不少见,干部交“群众处理”时有所闻。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时刻,德生同志来我处检查工作。我太高兴了,我相信德生同志不是偏听偏信的领导,不会先入为主,会听听我的意见的。果然不出所料,他以平易近人、平等对待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反复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最后向中共中央西北局提出建议,认为上面派来的土改工作团偏听少数人意见,对榆横特委的批评不确切,处理不妥当。中共中央西北局把工作团的负责人调走了,肯定我们的工作,恢复了我的一切职务。我十分感动。一个领导同志能够坚持党的原则,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真是令人心悦诚服,我向德生同志表示,自己也有缺点错误,对同志们的批评,一定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德生同志临走时嘱咐我大胆工作,发动好群众,把土改搞彻底。 时隔不久,党中央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同志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对土改中的问题做了明确阐述。会后,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亲自做了传达,大家更加心明眼亮。传达后仲勋同志问我:听说前一段你也挨了一顿整。我说:党是伟大的,实事求是的。德生同志坚持原则,我思想也通了。只要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党和人民的事业胜利了,个人挨一两次整算不得什么。仲勋同志笑笑说:对,应该是这个态度。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胡宗南进攻,陕北一些村镇遭到敌军的洗劫,粮食、蔬菜十分缺乏,我们机关人员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德生同志胃病发作,吃的很少,我们千方百计弄一点白面,给他做面汤,他坚决不吃。我哭了,他勉强吃了一碗,并严肃地说:下不为例。他这一段工作结束了,临别前我买了几斤羊肉,蒸了白面馒头,为他饯行,他高兴地吃了。1949年大西北解放了,德生同志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我于11月调青海省委工作,路经兰州去看望他。他请我吃饭,并风趣地说:难忘镇川堡的羊肉泡馍。 在西安的日子里 1952年,全国调整财政经济工作的任务,已顺利完成,积极准备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号召大批干部转向工业建设和经济工作。当时,我被调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持重工业局的工作,后调机械局及一机部驻西北办事处等单位,专门负责筹备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项目中,一机部在西安建设的高压电器厂、高压电瓷厂、高压绝缘材料厂、电力电容厂、高压水银整流器车间等5个项目。1954年德生同志也调到陕西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他对工业建设非常重视,指示省委、西安市委主管工业的同志,要关心国家重点项目,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他反复强调:苏联援助我们156项,有的省市摆上1项,即当做瑰宝,我们这里摆了10几项(除一机部5项,二机部还有好几项),这是国家对我省的重视,也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一定要珍惜这种荣誉,要努力做好工作,把这些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这些重大项目对我们来讲,是一种陌生的事业。我们必须从头学起,数理化、机械原理、基本建设知识、计划管理等文化知识都要刻苦学习。好在我们单位有一批大学生、工程师,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德生同志和省委、市委对我们非常关心。当时我已被选为中共西安市委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经常到省、市委参加会议,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德生同志汇报工作。德生同志每次听汇报都很耐心细致,很少插话,更不打断别人的话。对一些我们讲的不太清楚的问题,他总刨根问底。经常鼓励我们:摆在你们面前的是很不熟悉的东西,在新事物面前,要刻苦学习,不经过艰难险阻是得不到成果的。并且说:如果遇到困难,就找省委、市委,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们。 1955年春,我奉调到北京在第一机械部工作。临行前,我向他告别,并听取他对我在西安这一段工作的批评、指示。他深情地说:我不想让你走,看来是留不住了,在新的岗位上要努力学习、工作,做出新的成绩,我也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绩。 1965年3月,惊闻德生同志逝世,真如五雷轰顶,不由声泪俱下,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卓越的领导,我失去了一位可尊敬的师长、衷心爱戴的领导。虽然数十几年过去了,但他留下的印象是永远抹不掉的,每忆及此,沉痛依然。 (1992年8月22日于天津) |
|
张德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