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张德生 > 其他资料
|
张德生与戏剧工作 |
甄实华 |
|
|
张德生这位无产阶级政治家,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建国前还是在建国后,无论是在人民军队工作还是在地方工作,无论是在甘肃还是在陕西,都很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戏剧工作。下面这些材料是从一些回忆录中摘抄的,虽然极为简略,但可从中见得张德生关心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戏剧工作的一斑,特集纳成篇,供读者参阅。 1 我们剧团,1939年7月1日在泾阳县云阳镇成立,当时叫七月剧团。中共陕西省委欧阳钦、张德生、汪锋、赵伯平等领导同志来团,给指导员兼团长白衣、副团长斯曼尼等同志说:“这些来自机关勤务员、连队小兵、参加革命前放牛、放羊、卖报、讨饭,在西安孤儿院作童工的苦娃娃,交给你们了,你们要以深厚的阶级情谊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才,要把剧团办成不只是一个很好的文艺团体,而且是一个干部学校。” 摘录自谭增成《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载《关中八一剧团回忆录》第 3集) 2 1939年7月,驻泾阳县云阳镇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即中共陕西省委),由欧阳钦、赵伯平、张德生、汪锋等领导同志组织成立了七月剧团。我不满13岁,象个女孩,演女角。1942年夏,由于年龄的增长,声音变粗,沙哑,发高音困难,我急得哭鼻子。地委领导赵伯平、张德生、汪锋更是着急,在马栏各地寻找中医为我治嗓子,终于打听到杨再泉同志,吃了几十付中药,地委又通过地下交通在蒋管区①买来十几盒碘化钙注射针剂,医务所每天给我肌肉注射1次。就这样,一边打针,一边天不亮到小山沟调嗓子,坚持一年多,声带开始好转。 摘录自马平治《我是怎样走上演员道路的》(载《关中八一剧团回忆录》第5集) 3 1940年8月上旬,延安来了调令,调七月剧团去中宣部,于是杨清②、张德生、赵伯平、汪锋几位首长,叮咛我们要服从领导,严守军纪,热爱群众,团结群众。 摘录自白衣《回忆七月剧团》(载《关中八一剧团回忆录》第5集) 4 1942年,我们又上延安,为西北局高干会演出,演遍延安城,受到各界人士的极大欢迎,最后在杨家岭中央礼堂为中央直属单位演出。我们关中分区首长在延安开会,三天两头到剧团看望同志们,张德生书记尤为关心,要剧团每天向他汇报演出情况和中央首长的反映。在延安边区政府礼堂演出《民族魂》时,我在“花园”那场戏里突然把词忘了,怎么也想不出来。第二天,张德生书记捎话叫我去,我想糟了,一定是谁向张书记反映了我忘词的事。我硬着头皮走进他的窑洞,低声问他:“叫我有啥事?”他说:“快来坐下,最近演出,中央领导看了有什么反映?”听到张书记这么一问,我马上放下心来,一五一十地作了汇报。到吃饭时,他留我吃了饭才回去。《血泪仇》剧本是张德生书记从延安带回来的,他亲自参与分配角色,“王仁厚”戏太重由两个人分担,王志胜较瘦演进边区前的“王仁厚”,袁光稍胖扮演进边区后的“王仁厚”。张书记对演员说,谁要是不严肃笑场就把谁拉下台来。书记这么一强调,大家演出格外认真,演出效果特别好,舞台上能听见台下观众的哭泣之声。 摘录自王群定《关中八一剧团漫记》(载《关中八一剧团回忆录》第 1、5集) 5 抗日战争时期,首长们忙得不可开交还抽暇来剧团看望大家,关心大家的进步。张德生书记每次见到王小民同志,都要叫把日记拿给他看,耐心地指出什么地方写得好,哪儿还不够完善等。1944年有那么一阵子,某些演员爱在台上笑场,地委书记张德生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他从延安开会回马栏时,给剧团带回了马健翎同志新编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血泪仇》。为了制止笑场现象,他亲自召集地委宣传部长和剧团主要干部参加的会议,亲自分配了《血泪仇》的主要角色,并说这是一个进行阶级教育的好戏,一定要演好,不能演坏,谁若在台上笑场,就把他从台上拉下来,给予严肃处分。剧团正式演出《血泪仇》时,剧场里大放哭声,德生同志也和同志们一起流泪。事后,他对剧团的演出表示很满意,夸奖剧团进步很大。1948年西府战役前夕,我们关中八一剧团奉命慰问到马栏的西北野战军。戏演到中腰的时候,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同志笑眯眯地走上后台,说彭总③夸奖我们的戏演得好,并说彭总想看我们的《苏武牧羊》。彭总亲自点我们的戏,全团同志非常高兴,可是饰演苏武的同志已经离开了剧团,演完戏后就连夜补充角色、念台词、走戏,于第二天晚上把《苏武牧羊》加在本戏的后面演出。 摘录自鲁侠《陕甘宁边区文艺战线的一支劲旅——关中八一剧团简史》、《彭总点戏》(载《关中八一剧团回忆录》第2、3集) 6 《无敌民兵》这个剧本开始写的是真人真事,被写的那个游击小组曾和西北文工团一起扭过秧歌。写得不象,演得不象的地方,曾被他们纠正过。写真人真事,因材料现成,比较容易;但很受束缚,人事本身的典型性不够,使作品的典型性也不够。后来我把原剧本当做基础,不用真名实姓,重新搞过。在重排时,得到李卓然、张德生同志的指导,秦川同志的帮助。 摘录自柯仲平《<无敌民兵>前言》(1949年6月出版) 7 《丑劈门》是个有名的丑角戏,在这出戏中我扮演过杨三小。记得中共陕西省委张德生、赵守一、赵伯平、李启明等一天晚上看完了戏,找我攀谈。第二天,我们的王团长说书记对这个戏很赞赏,咱们应该进行很好的加工。随后我就对这出戏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把杨三小这个人改成一个有正义感又敢于除恶扬善的人,但又不是英雄豪杰,又把台词另改了一遍,剧名改为《杨三小》。这个戏参加了汇演,获得演出二等奖。 摘录自阎振俗《历尽艰辛话丑行》(载《陕西文史资料》第25辑) 8 1955年5月,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王阑西、罗矛和几位设计人员第二次来西安,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址。经过多方察看论证,最后决定在大雁塔附近建厂,指定罗矛同志为筹建处的负责人。正在筹备的时候,突然罗矛同志通知我,西影厂暂不上马了,原因是党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后,由于各方没有经验,发展指标提得过大,中央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是盲目冒进,为了接受教训,文化部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分析了形势认为,盲目冒进的倾向是存在,但多表现在经济和合作社发展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电影事业,我们还刚刚起步,根本谈不到冒进。如果文化部无力建设,可以交由地筹建。第一期购地已付款,麦苗已铲除,暂不建厂对国家来说是个浪费,而且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我把这种情况和我们要建厂的意见向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同志汇报后,得到了他的支持,同时他向我提出几个问题:(一)电影生产是一门极复杂的综合艺术,各类人才是关键,这些人才从哪里来;(二)各类生产机器从哪里来,能不能买到;(三)建立一个300人到500人制片厂需要多少厂房和多大的职工福利区,全厂建成需要多少资金;(四)拍出片子以后,发行渠道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我们的提案,省委讨论通过了。1958年8月,西安电影制片厂第一期筹建任务完成了, 23日在厂内召开了大会,庆贺厂的成立。 摘录自鱼讯《疾风知劲草山花更烂漫——祝贺西安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载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印的《西影三十年》) 9 1951年和1957年,尚小云曾两赴古都西安演出,受到陕西省和西安市党政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和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及赵守一等领导同志等曾动员他调陕西来。1959年1月,尚小云带领剧团和举家老少乘火车离京来西安,张德生、赵守一、赵寿山、方仲如等领导和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到车站迎接。 摘录自马少波《尚小云先生事略》(载《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 10 1959年4月我们被指调到西安丈八沟招待所,进行陕西省戏曲演出团的筹组工作。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当时在病中就医,也住在这里。初夏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张德生打电话把马健翎、罗明、杨公愚3个搞戏的行家叫到丈八沟,商讨演出团的事宜。身体消瘦的张书记在通往会客室的葡萄架下的小径上踱来踱去,专候马、罗、杨等人,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赵守一也专程赶来。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确定以省戏曲剧院和西安易俗社为基础,选调演职人员,组成陕西省戏曲演出团。演出团建立了党组,由省委直接领导。省委经过几番审慎选择,确定赴京献礼节目为省戏曲剧院的《游西湖》和西安易俗社的《三滴血》。9月要进京,时间不等人,领导齐坐镇,排练不歇停。省委张德生、赵伯平、赵守一等领导同志轮流听取剧本修改情况汇报,反复观看指导,在看的过程中,具体为一句一字一招一式提出意见,有时争论不休。那时,搞戏的同志紧张严肃,但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上下级之间相互是了解的,说话直截了当,全不计较,都想把戏搞好,为戏曲艺术尽职尽责。9月24日,演出团动身赴京,10月中旬离开首都,进行了一次远程巡回演出活动,前后历时10个月,走了大半个中国,巡演于 13个省市,行程两万里,把古老的秦音远播到了大江南北、东南沿海、湖广名城、巴山蜀水和云贵高原,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摘录自柳滨、一中《秦音远播记》(载《陕西文史资料》第19辑) 11 1960年三秦剧目下江南,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陕西的传统艺术获得全国的赞赏,省委指示陕西自己的电影厂要拍好陕西的剧目,于是《三滴血》被搬上银幕。拍摄过程中,为了省胶片我们还“欺骗”过省上的领导。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来参观拍摄现场,怕演员紧张拍不好浪费胶片,我们“真戏假做”,不装胶片空转机器,省上领导走了,我们才装上胶片真干。 摘录自郭阳庭《追忆<三滴血>的拍摄》(载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印的《西影三十年》) 12 1963年,省委书记张德生同志点题,要我们迅速用戏剧形式反映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经济恢复的大好形势,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剧院立即组织了强硬的创作班子,很快创作出《蟠桃园》一剧。我在剧中饰演主人公李春成。张德生同志十分关心这个戏的排练,曾多次深入到排练场督战,并勉励我们说:“在艺术上你们多想点办法,在政治上我给你们负责。”同志们信心百倍,干劲倍增,戏很快排出来了。上演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剧场效果十分热烈。在城乡演出了一年多,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与好评。可是 1964年冬刮来一股冷风,说这个戏有问题,展开批判。10余年后的 1979年,省剧协专为《蟠桃园》召开了平反大会。 摘录自吴德《艺海学泳》(载《陕西文史资料》第25辑) 注: ①蒋管区,即国民党统治区。 ②杨清,即欧阳钦,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③彭总,指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 |
|
张德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