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徐向前 > 全文图书 > 徐向前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苏区风云 飞兵强渡嘉陵江
江英








  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虽然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但川陕根据地的元气却受到了严重损伤。党政军全力以赴投入根据地和部队建设中。
  军阀盘踞的川北原来五多:兵多、匪多、捐税多、纸票多,再就是抽鸦片的人多。红军扩兵,扩进来一些“大烟鬼”。徐向前说:“改造旧世界,就要改造人。”部队开展了戒大烟运动,到处在传唱:“洋烟呀,本是呀,大毒品呀哈……”红军中建立了妇女团。有的干部想在妇女团中谈恋爱。徐向前说,“妇女团是战斗队,不是老婆预备队。妇女团应作个规定,不准谈恋爱,不准结婚……”他严格治军,培养了英勇善战的红军。
  1934年秋,正当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反“六路围攻”战役之际,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了战略转移。消息传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都深为震动。徐向前亲自向电台负责人交代:要随时注意侦听、破译敌人的电讯,把从空中截取的情况,经过分析筛选,用电台不断通报给中央红军。
  这时蒋介石加紧“川陕会剿”的部署,以实现对红军各个击破的目标。他令辞去四川“剿匪总司令”之职的刘湘于10月22日“复职”,并着嫡系部队胡宗南一部由甘入川,接管了川北咽喉要地广元、昭化的防务。在川陕苏区周围,蒋介石重新部署的“会剿”兵力达200个团以上,企图以稳扎稳打、筑碉封锁、步步为营、南北夹击的合围战术,置红四方面军于死地。四川的“剿共”由蒋介石统一指挥。他还派出“委员长行营驻川参谋团”,督促作战。
  川陕苏区虽然在取得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后曾提出红军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全力巩固胜利果实,在坚决进攻中准备应付更大更残酷的战争,以消灭敌人,冲破“川陕会剿”,“赤化全川,争取西北首先胜利”;然而,经过10个月的战争消耗,兵员、物力、财力已达枯竭的地步,要对付国民党军的大规模“会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张国焘一筹莫展,提出离开川陕,到汉中去的想法。徐向前不同意离开川陕苏区。他说:“汉中地区是去不得的。汉中地区是块盆地,南面是巴山,北面是秦岭,回旋余地不大。我们还是依托老区想办法为好。”
  11月中旬,在巴中清江渡召开军事会议,师以上干部及部分团的干部参加,会址设在一所小学校里,正式讨论了下一步的战略行动计划。根据徐向前的提议,确定依托老区,发展新区,以打击胡宗南部为主要目标,夺取甘南的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将川陕根据地,发展为川陕甘根据地。徐向前认为,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是蒋介石的嫡系,是“川陕会剿”的主力部队。该部虽战斗力较强,但同四川军阀和陕南的西北军均有矛盾,处境孤立。红军集中主力打击胡宗南,是粉碎蒋介石“川陕会剿”计划的重要一步。如果能搞掉胡宗南,红军的武器弹药就能得到很大补充。有了新的根据地,兵员问题、粮食问题也好解决,对付敌人新的“会剿”就好得多了。而且,对正在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也将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和鼓舞。会议同意这一方针,并决定留下一些高级干部,举办训练班,由徐向前给他们上了三天课,主要讲战术应用问题。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红四方面军趁胡宗南部刚刚入川,发起广昭战役。但因敌军凭坚固守,久攻难克,胡宗南又不出兵支援,吸打援敌的计划难以实现,于是撤围回师。徐向前分析说,广昭战役,我们和敌人打了个平手,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是因为胡敌装备好,战斗力强,凭险固守,我军缺乏大炮,硬啃啃不动,这同我们对敌情、地形了解不够也有关。
  193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实际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航道。会后,中央红军向川黔边的赤水河进军,拟从泸州至宜宾一带渡江北上,向川西北转移。中共中央及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通报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要求四方面军积极策应,集中全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
  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旺苍坝召开会议,对举行嘉陵江战役,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如果不是中央红军的处境相当艰难,中央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因而策应中央红军作战是头等紧要的事。会议决定立即进行强渡嘉陵江的准备,一面大力搜集造船材料,隐蔽造船,并进行强渡江河的训练;一面派一部兵力进击陕南,迷惑和调动沿江的守敌北向,为在苍溪、阆中一带渡江创造战机。会上,也讨论到是否以主力南下直接与中央红军会合的问题,但因力量有限,没有把握,只好作罢。
  2月3日,徐向前率12个团的兵力突袭陕南。10多天内先后攻占了宁强、沔县和阳平关等重镇,歼灭国民党军4个多团,俘敌团长以下4000余人。蒋介石赶忙调兵向川陕边境增援。红军达到了虚晃一枪、调动敌人的目的。2月中旬,红军回师北上。
  2月16日,中央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称由于敌军防堵,中央红军渡江计划不能实现,决定改在川滇黔边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与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呼应作战。此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主动权。
  徐向前认为,中央红军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改变原有的作战计划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红四方面军受原来作战方针牵动,已若箭在弦上,非进不可。他认为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中游西渡,实现“川陕甘”计划,机不可失,而且也便于下一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取得一致意见后,分工由徐向前制定战役计划;东线红军逐步收缩,向嘉陵江东岸集中。国民党川军在北起广元、南至南部数百里长的嘉陵江西岸沿线及纵深,共有53个团的配置。他们没有想到红军会从嘉陵江中游的宽阔江面上强渡,这就为红军实现战役意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徐向前带领参谋人员沿江勘察地形,选择强渡点,最终选定了在苍溪附近至阆中以北的三个渡河点。
  主渡点位于苍溪东南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塔子山雄峙于江东岸边,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扬火力,掩护部队强渡。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稳,对岸是一片平滩,易于部队渡河、展开、向纵深发展,在各渡河点不远处集中造船队,秘密造船,至3月下旬,共造好上百只木船和三座竹制浮桥。为迷惑敌军,3月下旬,另以一部兵力向南进攻。敌人判断:红军“希图突破二、三两路阵地,均因官军防守甚严未逞,近忽改由营(山)、巴(中)方面转移,有突破四路军的企图”。
  3月28日夜,四方面军发出渡江命令。这时,徐向前率前线指挥部在塔子山附近直接指挥。几十门大炮和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掩护着满载渡河勇士的六七十只木船,飞速驶向对岸,一举攻占了滩头阵地,全歼守敌一个营。红军后续部队趁势架起浮桥,陆续渡江疾进。红军一批批地从浮桥上、木船上渡过江去,急浪般沿着对岸的丘陵起伏地带滚滚向前。与此同时,右翼三十一军和左翼九军,亦分别从苍溪以北和阆中以北地区强渡成功。第二梯队四军随后渡江。
  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胜利渡江。这时,徐向前带着一名参谋,一个通讯队,一个警卫队行动。通讯队负责破坏敌人的电话联系。我军进剑阁,敌军不知剑阁已失,打来电话问:“赤匪到哪里了?你们怎么样啊?”我方回答说:“我们就是红军,你们完蛋了!”徐向前要副总指挥王树声立即率部向剑门关疾进,为下一步的进击创造条件。
  剑门关自古以来就以“插翅难渡”的险要地形而著称,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那里的地形特点是南攻容易北攻难。背面,山崖削立,山势险峻,的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条件;南面,地势由低而高,坡度较大,容易进击。徐向前说,人家说剑门关险要,我看也险要也不险要,从四川到陕西就不险要。红军发起攻击,经激战攻占了东西两侧的制高点,半天即结束战斗,全歼守军3个团。
  嘉陵江战役从3月28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24天,红军连克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北川等8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纵横两三百里的广大地区,共歼川军12个团1万余人,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的范例。由于张国焘决定只留少数人枪就地坚持斗争,实际上等于完全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徐向前建议,把南边的部队向北集中,进取甘南。这时张国焘忙着大搬家,使进击甘南的机会丧失。对于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根据地,徐向前认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如果多留一些部队,情况就会好得多。特别是“川陕甘计划”未能实现,徐向前感到非常惋惜。
  

徐向前元帅画传/江英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