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徐向前
>
全文图书
>
徐向前画传
第四章 抗日烽火 新“扫荡”的破产
江英
从1939年下半年起,日军对山东根据地的“扫荡”明显增加,愈演愈烈。
徐向前分析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扫荡”的特点,把这种“扫荡”称之为新“扫荡”,提出对付新“扫荡”的新办法。日军新“扫荡”的特点主要是:把后方转变为前线,以碉堡形成巩固的点与线,“扫荡”不平衡,次数加多,规模变小,时间短促,烧杀与封锁并用,以“游击战”对游击战,同时强化汉奸政权,利用汉奸、特务进行破坏,顽固派摩擦全面化。
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徐向前提出粉碎敌人新“扫荡”的原则和战术为:基本上采取游击战,但要争取运动战;正规军游击兵团,灵活适时地集中力量寻求运动战;善于保存自己的力量,不要被敌人所暗算;力争主动,反对被动,反对防御;加强正规兵团的补充、整顿、训练,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整理地方游击队扩大游击队,加强对游击队的训练;加强主力兵团及地方游击部队的政治工作;注意交通联络与侦察网的建立;游击队与主力兵团,要达到确实有机的配合;与友军密切配合作战。
日军对山东各根据地的“扫荡”,主要有:1939年6至7月间对鲁中的大“扫荡”,对泰西区的“扫荡”,对鲁西、鲁南的“扫荡”,对鲁北、胶东、冀鲁边的“扫荡”等。在反“扫荡”作战中,有名的战斗有山东第一纵队的苗山战斗、大郝家埋伏战、抱犊岗反“扫荡”战斗,一一五师的“梁山歼灭战”、“白彦战斗”,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的“五井战斗”、第二支队的“孙祖战斗”、第四支队的“杨家横夜袭战斗”、挺进纵队的“王八寨战斗”、东进支队的“马坊、重坊战斗”。1938年下半年至1940年上半年,山东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余次,歼灭日军2万名,伪军2.5万名,破坏公路1.2万里、铁路300余里,击落敌机3架,充分显示了敌后游击战的强大威力。有人问徐向前,你在山东时日军扫荡了多少次?他说:“那时部队整天就是到处游击。”
八路军在山东的部队,主要有老部队一一五师和新部队山东纵队。根据斗争形势和山东部队的实际,徐向前提出了武装力量建设的“九化”:主力兵团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自卫团普遍化;党的领导绝对化;战斗力顽强化;行动积极化;生活艰苦化;纪律严肃化。他还提出要大量培养、选拔、聘请干部,“聘请各种人才”,如骑兵、技术兵、炮兵人才,技师、无线电人才,只要愿意真正抗日,都欢迎他们来参加八路军。
部队扩展了,加之有了政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筹粮、筹款、筹物资比过去好得多。徐向前强调,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当时鲁南有两个炸弹厂,一个炮弹厂,两个刺刀厂,一个机枪厂。清河有小炸弹厂一所。胶东有兵工厂,可造炸弹、炮弹、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还可翻造子弹。除此之外,各区还有纺纱、织布、制革、造纸、鞋袜等工厂。胶东、鲁南还有金矿,月产黄金12两。他们在金融流通、统制贸易等方面也有所开辟,由共产党控制的北海、鲁西银行及分行年发行新钞700万元,泰山农民合作社还发行地方票。节约、生产、金融、贸易,用以解决每年每人平均130元左右耗费的大部分,大大减轻了民众负担。徐向前说:“那时是战争环境,群众生活艰苦,尤其是沂蒙山区,粮食产量很低。青黄不接的时候,群众亦吃糠、吃野菜度日。我们不能与民争食,部队所需粮食、物资,尽可能地取之于敌。”
在山东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山东纵队1939年6至7月间部队的数量是2.5万人,到1940年主力和地方基干部队达到了5.1万人,还不包括拨给兄弟部队的3.2万人,一一五师在1940年初是5.8万人,到9月就发展到7万多人。
徐向前为发展抗日战争和军队建设,不知耗去了多少心血和脑汁。他有时头疼起来难以忍受,就用手枪敲自己的头,缓和一下痛苦。这个病是从哪年开始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1940年5月间,徐向前接到中央通知,要他赶回延安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6月7日,他带着一个警卫小分队出发,踏上了回延安的路。向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进发,真有游子返乡、归心似箭的滋味。出发时,给中央带了50万元法币。一路上,他还担负着护送这批款子的任务。后来,到延安时,时任军委后勤部长的叶季壮,提出留给他两千元,徐向前说:“现在中央财政很困难,每一个钱都应用到抗战中去。这笔钱是根据地人民用血汗积累的,我当司令员的只有上交的责任,没有留下来支配的权力。”
徐向前元帅画传/江英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