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四章 兵不血刃克长春 二、铁壁合围,筑起坚固的“城外城”
《萧劲光传》编写组

  被人民解放军东野部队包围后,长春城内国民党军首席长官郑洞国及其所辖新七军军长兼警备区司令李鸿、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等,紧锣密鼓地进行坚守准备。
  长春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有关史书记载,“长春”二字,由清朝嘉庆皇帝最后取定。据传,当年乾隆赴长白山祭祖路过此地,曾留下诗句:“长白千载古锡州,春光无限在宽城。”后来嘉庆就集用这两句诗的第一个字,作了当地行政机构的名字,曰“长春厅”。之后,“长春”一名便沿用下来(此前亦有“长春”二字见用,只是不是行政机构)。遗憾的是,这一美好的名字并没有给长春人民带来福音。从19世纪末叶以来。这里并非“春光无限”,而是“冰冷雪寒”。先是沙皇俄国,而后是日本,都在这里进行了疯狂的侵略掠夺、殖民统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后,扶持成立的伪满洲国曾在这里建都,称之为“新京”。沙俄、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在市区挖掘壕沟、坑道,修建了大量永久、半永久性的军事工事。市内街道、各种建筑,从布局到构造,都充分考虑到军事意义。尤其是市中心日军建的关东军司令部及大兴公司、中央银行等大楼,都是米把厚的石墙、钢筋水泥屋顶,一般炮弹打不透。市内各主要街道宽度都在60米以上,便于发挥火力,而且主要大楼和主干街道间均有钢筋水泥的地下通道连接。抗战胜利,国民党进入长春后,又进一步整修,加强了军事工事。据称,仅中央银行周边就修筑工事一百多处。所以在长春被包围后,国民党中央社在报道中宣称:“长春防线坚冠全国”。
  长春的防卫工事,已无以复加。那么,城中的部队、兵力又如何呢?
  是时,守卫长春城的国民党部队足有10万人。这些部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辖有被称为“王牌军”第三十八师的蒋军嫡系部队新七军,二是不久前从吉林市撤出来的原滇系部队第六十军,第三部分是地方保安队及收编的地主武装、土杂顽匪等杂牌部队。年初,郑洞国临危受命抵长春后,将这三部分编在一起,称中央军“第一兵团”,并兼任了司令员。此后,对部队进行了整训,补充更新了装备。这三部分部队,新七军不必说,就是第六十军,虽到东北后几次受挫,士气不高,但久经战火,曾护国讨袁、血战台儿庄,也有相当的实力。土杂武装实力不济,但立场异常反动。基于这些条件,加上有解放军不可企及的空中优势,长春虽孤悬在大片解放区中间,开始,国民党军并没有特别的危机感。直至5月份,东北野战军第一、第六纵队等部包围了长春城,西郊的大房身机场守备队被歼,机场跑道被破坏,他们才开始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郑洞国原本不愿意到此就职,来长春前曾私下与人戏称“是不归路”。他不幸言中了。
  敌人兵力情况,萧劲光清楚。城内工事的情况,他也有所了解。但他对有如此装备精良的大部队驻守,且工事坚固的大城市,进行长时间的围困战,没有经验。在几十里、上百里的宽大正面上,敌我双方碉堡相对,短兵相接,且不是十天八天,而是“两到四个月”,没有先例可借鉴。部队到位完成封锁后,为了做到封紧锁严、万无一失,萧劲光和参谋长解沛然一起深入到部队中,勘查地形、地物,与围城部队共同拟定反突围预案,进行了周密的具体部署。
  鉴于国民党军部队较多,且有精良的美式装备,解放军围城部队作了纵深梯次部署。在第一线、第二线阵地上分别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一旦敌人突围,围城部队即可依托工事进行有力反击。在重点地区、敌人主要突围方向上,如机场附近阵地、西南铁路口等地特别部署了战斗力较强的主力部队。在纵深有利的地域,配置机动部队。一旦敌人突破前沿阵地,就调集机动部队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整个长春外围,各部队阵地点线相连,环环相扣,形成多层封锁圈。
  6月28日,围城指挥所发出“交通通信工作指示”,对阵地上的交通、通信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战场条件有限,但官兵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没有装备器材、缺少施工工具的问题,各部队都自行解决了。短短几天的时间,“通信指示”上的各项要求都变成了现实:挖成了环城交通沟,使围城各部队之间、部队与指挥所之间,在地下也都彼此相通。此外,各部队还都有壕沟伸向阵地前沿。总的环城壕沟,各部队分支壕沟,沟沟相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网。从地面上乍看,一马平川,不见一兵一卒,但在地下却是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有的部队的交通沟最前沿距敌人不过一百来米,敌人部队换岗、军官督察,连吃什么饭,都看得清清楚楚。通信线路也作了周密设计。围城指挥所环城架设了两道电话线,一道在封锁区内侧,一道在封锁区外侧。部队建起纵横双层电话网与环城电话线相连。各师与团,团与营、连,至少有一条联络干线,从而做到,围城指挥所与纵队、各师,均有两条线路联络。团与团、师与师也都有横向电话联络线路。确保整个围城部队上下指挥畅通、反应敏捷。电话网建成后,粗算了一下,共用铁线7万余斤,电杆700多根,架线1079华里。与此同时,指挥所实行分工包干,调动一切力量修桥补路,使整个封锁区内道路畅通,确保部队机动行动。
  坚固的工事、便捷的交通、四通八达的通信线路加在一起,在长春外围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外城”。
  6月30日,围城指挥所发出“侦察工作的指示”。要求围城部队团以上首长亲自动手,把城内工事情况、敌军官兵思想状况等,彻底弄清、搞透,了然于胸。接到指示,各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挑选精干官兵参加,通过敌军内线、当地群众、俘虏等多种渠道,把所属部队防守区域内敌军外围据点、城内兵力部署等情况,一项项调查清楚,绘出要图,逐级写出报告。最后,据此分别制定出反敌突围和攻城两套方案。收到各部队的报告后,萧劲光指示指挥所机关将各部队掌握的情况汇总起来,通过加工整理,编成了一本名为《长春匪情汇编》的小册子,并绘制了大量详细军事地图,下发到部队。
  围城甫始,城内国民党军虽然觉察到了面临的危险,但仍然很嚣张,不时派出小部队到城外袭扰、抢粮、刺探情况。这种袭扰,一般出动部队不多,且多在长春城近郊或敌我阵地中间地带。只在防卫力量较弱时,才向外扩展,实际是做突围试探。针对这一情况,围城指挥所于7月1日在李家屯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上,进行专题研究,决定了反突围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等问题。特别强调了加强各师、团接合部和城西、城南几个重点突围方向的封锁,并进一步明确了反敌出扰方针:如果敌军在一个师以下,原地迎击粉碎;如达到一个师以上,则设法抓住敌人,诱敌深入,调动机动部队予以歼灭。
  李家屯会议刚结束,7月3日,国民党军就搞了一次试探性突围。当天午夜,新七军一部从城西东野独十师阵地突然发动出击。这里是重点防卫区,已获悉情报的独十师作了充分准备。新七军部队抵进围城部队,阵地立足未稳,独十师各团便倾力合击,只一个回合,便把新七军部队打得七零八落,四散溃逃。其经丁家窝棚向围城部队出击的另一路,由于尖刀班集体向围城部队投诚,后续部队遂不战而退。
  突围试探彻底失败,新七军军长李鸿十分恼火。4日凌晨,又指挥一个团的兵力由火磨公司出击,向东野独立第七师谭家营子阵地进犯,企图歼灭围城部队力量,挽回面子,稳定人心。结果连续三次发起冲锋,均被独七师官兵打退。国民党军死伤更为惨重。
  6日拂晓,国民党军五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向城西南、正南、东南围城解放军阵地出击。西南方向孟家屯车站附近,敌人投入兵力最多。这是萧劲光预料中的。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他将这里的封锁任务交给了战斗力比较强的独六师。围城开始时,他带着参谋人员在这里住了多日,几次利用夜间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及敌人的据点、工事,与师团领导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进行了周密的兵力部署。后来获悉,6日的突围行动是郑洞国亲自组织的。接受以前被动挨打的教训,郑洞国命突围部队化整为零,采取小部队多方佯动,寻找围城解放军部队侧翼与接合部,尔后集中主力重点出击。这天雾很重,加上天尚未大亮,突围的国民党军进到距围城解放军官兵三四十米才被发现。他们也无法看清解放军阵地的情况,唯恐遭埋伏陷入重围。他们在其据点炮火的掩护下,每次以四五十人为一队,轮番向解放军阵地进攻。是时,解放军担负一线防御任务的部队只有一个班。但战士们非常沉着,按照预案顽强还击,坚守阵地,直到主力部队赶到。天亮,三个方向战斗都激烈展开。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一时,国民党军在阵地上抛下尸体、伤员一千多,狼狈撤回。这是长春被围几个月中国民党军规模最大的一次突围。以后他们还从不同方向进行试探性突围多次,均被打退。
  8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局关于东北军区与野战军领导机关分工的报告。东北军区,林彪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与高岗(兼副政委)、吕正操、周保中同为副司令员,罗荣桓、陈云、李富春为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为政委。所辖两个指挥所分别改称第一、第二兵团。第一围城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萧劲光仍任司令员,萧华为政委。16日,在公布命令的同时,萧劲光主持召开了军事工作会议。根据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关于压缩部署,进一步困锁敌人的指示,萧劲光决定将兵团司令部机关,即原围城指挥所,前移至距长春20里的四家子村。又调集了几个独立师作为二线部队,布置在伊通、公主岭一线及梅河口、开原一线,以防止长春敌人突围,并策应锦州作战。
  至9月底,长春国民党军已被围三个多月。其间,国民党军以大小不等的部队先后突围三十多次。由于解放军监视、把守严密,无一次得逞。为打击敌人的气焰,围城解放军也出击数次,拔掉了敌人多处的据点、工事。在这些战斗中,国民党部队被毙、伤、俘虏三千多人,解放军很少伤亡。
  10月上旬,国共双方在东北的争夺白热化。南京总统府怨责之声盈室满楼。蒋介石坐不住了!仅凭召见卫立煌等已不济事。他登上飞机,1日抵北平、2日至沈阳、4日赶到葫芦岛,亲自督察、部署,调兵遣将,依次召集师团以上各级指挥员训话,严令各部“力保锦州,以杀身成仁的决心报效党国”。在蒋介石的命令、鼓动下,长春城内国民党军也蠢蠢欲动——郑洞国带人在洪熙街察看地形,连续组织夜行军、急行军演习,杀掉走不动的马匹,等等,作突围的准备。据侦察获悉,他们估计解放军主要防守方向是西南口中长路,便将突破口选在长春以西大房身机场方向,企图以最富战斗力的第三十八师夺占大房身机场,进而在飞机和增援部队的接应下突围南下。
  掌握这一情况后,萧劲光与解沛然一起研究制定了几个战斗方案,交由围城部队师团主官讨论研究。讨论会于10月4日在四家子进行。听到北宁线上战斗已打响,大家求战心切,发言十分热烈。有人主张不要等敌人完全出击,要主动些,多调部分精锐部队,深深插入,不等敌人喘息就把他消灭。也有人认为,应做好准备,把敌人放出来,再集中兵力将其逐一歼灭。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歼灭敌人。萧劲光作了总结讲话,他说,从目前掌握的情报看,这次敌人出来的兵力不会少。我们的“刀子”插得深一点好,还是浅一点好?如果插得深,把主力部队全调进去,固然可以多截击敌人,但是,就像流水一样,突然截住,冲力大,就可能同时漏掉得多;如果浅一些,梯次配备,从侧面打击敌人,第一梯队消灭部分敌人,漏掉的敌人由第二个梯队从侧面伏击,再有漏掉、余下的敌人,留给第三梯队去解决。这样也许更好一些,消灭敌人更彻底一些,我们自己伤亡也会小一些。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赞成萧劲光的意见。事不宜迟,围城部队很快在几十华里的广大区域内,分三个梯队部署展开,待机歼敌。
  此前的情报是准确的。全副美式装备的新编第三十八师为显示实力,表示对总统的效忠,果然于10月7日向城西东野独七师阵地发起攻击。枪声一响,待机已久的围城解放军官兵立即投入战斗。他们按照既定方案从容还击,各把关口,逐一歼击。一顿迎头痛击后,国民党军知解放军已有准备,气势大挫,先头部队溃逃而返,后续部队遂缩回城去。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计划成了泡影。据打入城内的侦察人员说,城内国民党军上上下下,此后再很少有人讲突围的事……
  层层包围圈、坚固的“城外城”,成了不可逾越的“铁壁合围”。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