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
第二十章 建立海军各兵种 四、圆了中华民族百年潜艇梦 |
《萧劲光传》编写组 |
|
|
潜艇,是一种高度机动、隐蔽,具有强大攻击力的作战舰艇。它在战争中的主要使命是,消灭敌人的运输舰船和大、中型战斗舰艇,摧毁敌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同时,还可以承担侦察、反潜、布雷、巡逻和运送兵员等任务。在海军装备大家族中,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自17世纪初叶潜艇问世以来,世界各海军强国均倾注全力研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惊人战绩,令世界军事家扼腕长叹:没有潜艇就没有海军! 萧劲光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近代史,更清楚近代战争史。1950年8月,他主持的海军建军会议,具体研究了海军各兵种部队的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水面、水下、空中、陆上战斗部队和各种勤务保障专业部队,都是组成海军这个军种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各兵种部队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还要有一整套保障设施。鉴于国家经济基础等条件的限制,这些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突出重点,有一个指导方针,这个方针即“以飞机、潜艇、快艇三项为重点”。后来,人们把海军的建设方针简称为“重点发展空、潜、快”。潜艇部队虽然不可能一下子组建起来,萧劲光却把建立潜艇部队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从各方面作着努力。 同年冬天,萧劲光率团到苏联考察访问,专门拜访了苏潜艇部队负责人巴尔图诺夫海军少将,向他请教建设潜艇部队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巴尔图诺夫见萧劲光熟悉苏联,一口流利的俄语,非常热情。不仅详细介绍了潜艇在海军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选择潜艇基地的条件,还具体谈了培养潜艇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问题。听了介绍,萧劲光很受启发,遂向苏联海军部并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正式提出,请他们帮助中国训练潜艇艇员的要求,他们当即答应了。回国后,萧劲光将访苏情况以及拟请苏联海军帮助训练潜艇艇员的打算,报告了中央、军委,提议通过外交途径向苏联方面正式提出这一要求。 根据海军的提议,中国政府于1951年1月正式发文,向苏联政府提出购买潜艇及帮助培训潜艇技术人员的请求。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的态度是友好的。他们尤其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朝鲜战争问题上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精神所感动。3月上旬,周恩来通知萧劲光,并函告海军:“友方已决定帮我们训练四艘潜艇艇员(包括艇队,艇上、基地及随行翻译,共四百二十名),并要我们人员于四月二十日全部到达旅顺。”接着,军委下达了选调潜艇学员的条件、要求及有关事宜的通知。 这一消息令人鼓舞。军委关于选员学习潜艇业务通知下达的当天,海军党委便召开会议,研究学员选调、潜艇学习队组建等问题。数日内,选调潜艇学习队学员的工作即在全海军范围内展开。 为此,海军在北京专门召开了由各大单位领导学员选调会议。在这个会上,萧劲光用很长一段时间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有关潜艇的知识和建设潜艇部队的意义。他说,迄今为止,潜水艇已诞生300多年,广泛用于实战也已几十年。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争夺,很大程度上是潜艇战。据军史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潜艇击沉的运输船达6000余艘,约1400万吨;击沉的战斗舰艇192艘,其中包括战列舰14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36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潜艇击沉的运输船5000余艘,达2000多万吨;击沉的大中型战斗舰艇381艘,包括航空母舰17艘。旧中国政治腐败、海军弱小,装备潜艇无从谈起。中国人的潜艇梦不可能实现。现在苏联愿意帮助我们建设潜艇部队,机会难得!我们一定要把人员选好,把各方面工作做好。讲到最后,他用力敲着桌子斩钉截铁地说:“如需要,宁可叫几条军舰开不动,解散几个学习单位,也要满足这次选调潜艇学员的需要。” 学员选调工作很快在海军部队和院校展开。海军机关部队都非常重视潜艇学员的选调工作。许多单位领导破除本位主义,积极主动地推荐人才,把文化程度高的党团员、战斗骨干送学。大连海校部分即将毕业的学员也被选为潜艇学员。经过反复筛选,按照政治素质好、年纪比较轻、体质符合艇员标准等条件,最后选定学员275名。以此组建了中国海军潜艇学习队。这些学员中,党员占59%,团员占37%,政治水平、思想觉悟无可挑剔。文化水平,大学占7%,中学占60%,小学占33%。用现在的眼光看,文化程度似乎不高,但在当时部队相当一部分干部还几乎是文盲的情况下,已属很不容易了。 当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有一个潜艇支队驻在旅顺口的老虎尾半岛。经与苏联海军部及驻华海军顾问团磋商,为方便教学、实习,中国潜艇学习队就设在这里。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潜艇学习队直接归军委海军领导,教学由苏海军委派的实习潜艇艇长马斯罗夫中校(马斯罗夫调离后,为格洛瓦乔夫上校)具体负责。中苏双方原议定培训时间为两年,即自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后来根据学习进展情况延长一年,于1954年6月结业,实际学习时间为三年。从海军首长到军委、直至中央领导,对潜艇学习队都非常关心。萧劲光定期到学习队了解情况、听取汇报,与苏方人员一起研究训练教学。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瑞卿、萧华等,先后到学习队视察。周恩来第二次视察学习队时,应官兵要求在艇值更日志上题词:“遵照毛主席指示,学会潜艇作战”,给大家以极大鼓舞。苏联军方对此次培训也异常重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海军顾问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潘齐列夫海军上将,也亲临学习队视察,检查指导培训工作。 学习队的官兵对潜艇技术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牢记萧劲光、刘道生等海军首长关于学习潜艇是“领袖所嘱、全军所托、全民所望”的指示,克服文化低、语言不通等多种困难,刻苦钻研,加班加点的探讨训练。通过三年的集中培训,所有与学人员均按照分工熟练掌握了操艇、指挥、岸勤管理、技术保障等相关业务技术。多年后,这批学员基本上都成了潜艇部队和海军各级领导机关的技术骨干。其中,59名干部后来担负了海军师、军以上领导职务,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组织潜艇艇员和技术骨干培训的同时,萧劲光还不失时机地抓了海军第一个潜艇基地的建设。1952年4月中旬,萧劲光动身赴苏访问前召开首长办公会,集中研究了在青岛修建潜艇基地的问题。他离京不久,5月8日,在家主持工作的副司令员王宏坤便与刘道生、周希汉一起联名给聂代总长、粟副总长和周副主席写报告,正式提出了在青岛修建潜艇基地的建议。周恩来很快批复同意,并以军委的名义将这一工程电告华东局和山东分局,请他们在相关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接着,海军业务部门偕同海军总顾问涅斯切洛夫等到青岛进行实地勘查,制定了设计方案。按照由涅斯切洛夫主持制定的《关于青岛潜艇岸上基地之战术技术设计方案》,基地建设的项目,主要包括供潜艇停泊、鱼雷装载、潜艇母舰以及辅助舰艇停靠的码头,修船厂、动力设备,鱼雷仓库、弹药仓库及少量其他仓库和机关、部队的营房等。考虑到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国家财力紧张,设计尽可能压缩经费。除主要工程外,附属工程本着节约的原则,一律从简。这一设计方案于同年9月经周恩来副主席批示同意实施。经过充分协调准备,青岛潜艇基地工程于翌年秋正式开工兴建,至1954年夏,旅顺学员队学员培训结业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可以接受潜艇驻泊,完成部队的技术勤务保障、生活保障。 为了培养潜艇技术人才,满足潜艇部队组建的需要,萧劲光还主持组建了“潜水艇学校”。1952年11月,中央军委根据海军的报告,下令川北军区直属机关五百余名官兵调归海军,作为筹建潜艇基地和潜艇学校的基础。翌年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海军学校”(即潜艇学校)在青岛组建。8月13日,萧劲光到青岛看望了调来海军参加学校建设的原川北军区的官兵,听取了主持学校筹建工作的吴西、傅继泽的汇报,检查了学校筹建情况。最后,萧劲光肯定了他们筹建工作的成绩,对教学工作作了指示。他说:“潜水艇工作技术性强,要求很高。学校要以正规学制训练潜艇军官与水兵。要以苏联海军的潜艇部队为榜样,培养在军事上能够掌握最现代、最新式的潜艇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最有战斗威力的潜艇部队。”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旅顺学习队结业前,第四海校的首批学员完成了学习训练,为潜艇基地、潜艇部队组建提供了大批军官和士兵。 1954年6月中旬,潜艇学习队如期胜利结业。19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将拟接收的从苏联购买的两艘“斯大林”型潜水艇C—36号、C—49号,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并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任命傅继泽为大队长,张虎臣为参谋长,崔景波为政治处主任。从此,人民海军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 24日,旅顺口晴空万里,水碧天蓝,西港码头舰船挂满旗,四周彩旗飘扬。中苏潜艇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出席仪式的,苏方为驻旅顺海军基地的负责人及驻旅大区苏军最高指挥官斯维尔佐夫上将,苏联驻华使馆代办克瓦列夫斯基;中方除海军参谋长周希汉率领的海军机关代表团外,还邀请了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等地方党政领导。 下午2时,交接仪式隆重开始。随着中方代表傅继泽、苏方代表格洛瓦乔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交接证书上签字完毕,中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潜艇上冉冉升起……服装一新,队列整齐地站立在码头边的学习队官兵们,一个个激情难抑,热泪盈眶。 28日,这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11号、12号潜艇在学员们的操纵下昂然驶离旅顺港,在茫茫大海上画出中国潜艇第一条航迹,劈波斩浪向新筹建的青岛潜艇基地驶去。 海军潜艇部队诞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往视察。7月23日,萧劲光陪同中央军委副主席、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视察了潜艇基地。大队长傅继泽请陈毅题词,他略加思索,便激情如涌,赋诗一首: 潜艇上留题 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 面对侵略者,必须有海防。 水上多舰艇,空中能飞航。 海深深千尺,潜水亦所长。 件件皆掌握,样样是内行。 严整陆海空,捍卫我边疆。 和平可确保,建设日辉煌。 战贩如伸手,必定遭灭亡。 大哉新中国,指日富且强。 此后一年内,中国海军又陆续接收了从苏联购置的六艘潜艇,第四海军学校的学员也陆续毕业。1955年9月,“潜水艇独立大队”遂扩编为“潜水艇第一支队”。当年底,潜艇第一支队便参加了总参谋部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海陆空三军抗登陆战役演习,并以四条鱼雷全部命中目标的优秀成绩,向祖国和人民作了汇报。 |
|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