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十一章 在战斗中壮大海军力量 二、从“力量后缩”到“力量前伸”
《萧劲光传》编写组


  1953年前,由于东南沿海许多岛屿尚被国民党军占据着,新组建的海军舰艇部队还没有真正形成战斗力,在沿海口岸基本打通后,海军一度采取了“力量后缩”的方针。基本的做法是,在按照军委的部署,派部分部队包括若干名中、高级指挥人员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海阵地参战学习的同时,有计划地把以舰艇部队为主的战斗部队相对集中到渤海、黄海等北部海区,进行突击性的战术技术训练。
  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这样做,风险较少,官兵驾驭舰只、操作火炮等常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并为新购置的装备、新组建的部队培训了骨干。但也因此,部队锻炼机会少了,接敌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海上斗争形势陷入被动。发现这种情况后,萧劲光经请示总部批准,改变了“力量后缩”的做法,进而实行“力量前伸”的方针。1953年底,海军党委经过研究决定,从年初开始,陆续从北部海区抽调一批部队南下,一则配合华东海军原有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打开海上斗争局面,二则锻炼部队,进而为解放台湾作准备。
  作为“力量前伸”的第一个部署,1954年2月,海军将新组建的海军航空兵第二师第六团调驻浙江省的宁波场站。并在宁波设立了浙东前线对空作战指挥所,派航空兵副司令员雷克林、副参谋长纪亭榭前往指挥作战。六团原为空军十七师第五十一团,装备有苏制米格—15比斯型喷气式歼击机25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美机11架,击伤1架,多次立功。六团到达浙东前线后,政治委员马明请驻地群众向官兵们控诉了国民党空军狂轰滥炸的罪行,组织部队参观了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宁波寺庙和甬江大桥的遗迹,激发官兵带着敌情练兵,投入同敌人争夺海上制空权的斗争。
  阳春三月,是浙东近海鱼汛旺季。西起三门湾海区的蛇盘屿,东到大、小鱼山,南起小鹅冠,北至菜花歧,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的猫头洋,是华东近海最富饶的渔场之一。鱼汛期,差不多每天都有数千余艘渔船、五六万渔民在这里捕鱼。盘踞在东矶列岛一带大小岛屿上的国民党军便派出舰艇,在其空军的配合下,不断进入渔场抢劫、袭扰。为了保护渔民,华东军区海军派出8艘舰艇在海上掩护,巡逻。海航二师第六团则派出飞机在空中警戒。3月18日,国民党空军先后出动飞机10多批30余架次窜入猫头洋一带袭扰。由于宁波机场飞机很少,六团飞机只得轮番起飞,多方向迎敌。经多次角逐、搏斗,副大队长崔巍、中队长姜凯双机迎敌,发扬猛打穷追的精神,将敌机追至南田上空,一举击落敌机两架,为人民海军航空兵战史写下了光荣的第一页。击落敌机的喜讯传出,宁波城乡的老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亲率慰问团到宁波机场慰问。海军司令部授予崔巍、姜凯每人银盾一座,并各记三等功一次。
  接下来,5月中旬,在配合舰艇部队解放东矶列岛战斗中,六团又与航一师第四团一起,与国民党空军飞机作战6次,击落击伤敌机8架。接连空战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夺得了浙东沿海的制空权。
  鱼雷快艇第三十一大队组建较早。但组建后,一直在北部海域活动,没有与敌人接触过。1954年5月,海军也将其由青岛基地调到了华东军区海军防区,在舟山岛附近、定海海域驻泊训练。主要意图,一是直接接敌,锻炼部队,二是准备参加解放大陈、一江山等岛屿的战斗。经过近半年接敌条件下高强度训练,第三十一大队的战术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10月底,这个大队的6艘鱼雷艇在护卫舰和炮艇的拖带和掩护下,从定海继续南下,于11月1日晚抵达高岛待机。为寻找战机,他们连续在海上隐蔽待机十几个昼夜,终于于11月13日深夜发现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由大陈驶往鱼山方向。11月14日未及天亮,在政治指导员朱洪禧、副中队长铁江海的率领、指挥下,发扬近战夜战的传统,高速接敌,在距敌舰5链时实施鱼雷攻击。先后发射鱼雷8枚,其中1枚击中“太平”舰舰首左舷,敌舰受重伤后在被拖带中沉没。毙伤国民党海军官兵数十人,快艇大队无一伤亡。
  鱼雷快艇部队首战告捷,萧劲光十分高兴。立即与王宏坤等海军首长联名给部队发去嘉奖电,称赞说“快艇部队首次攻击获得重大胜利,在海军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很快,中央军委也给他们发了嘉奖令。之后不久,鱼雷快艇一大队也取得了击沉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的胜利。快艇部队指战员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经验。
  由于上海、青岛的造船厂能够建造巡逻艇,所以巡逻艇部队发展较快。但因其吨位小,只几十吨,速度也不快,开始一个时期均没有参加过战斗。实行“力量前伸”的方针后,海军也将北部海域的两个巡逻艇大队调到了福州、厦门,使其接受战火的锻炼考验。这两个艇队在乌丘屿战斗中初战告捷,显示了作为“海上轻骑”的小吨位舰艇,在战斗中特有的机动灵活的优势和作用。
  1954年,是海军贯彻“力量前伸”方针的第一年,也是海上斗争最紧张、最尖锐的一年。随着航空部队、各型舰艇部队调至华东沿海斗争前线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萧劲光开始把注意力从部队组建逐步转移到抓海上斗争、抓军事训练上。8月12日至16日,海军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加强海上斗争问题。年底,萧劲光再次主持召开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分析总结了一年来海上斗争的形势。大家一致认为,“力量前伸”的方针非常正确。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海上斗争成绩是显著的。这一年中,海军部队参加大小战斗50次,击沉、击伤敌舰20艘,击落、击伤敌机23架。战斗的胜利,使海上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时,国民党海军在华东近海已由优势变为劣势。虽然他们还盘踞着部分岛屿,但再不敢肆无忌惮地劫掠、骚扰。其二,人民海军所有兵种在这一年中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战斗,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对海军、海战的神秘感在战火中消散,年轻的海军开始形成陆上、海面、空中的立体近海作战力量。但大家也看到,一年的战斗中也暴露出部队还存在不少严重问题。主要是战场纪律不严、游击习气严重、作战体制不健全、技术不过关,等等,以致造成在战斗和航渡中,各种事故一再发生。特别是“瑞金”号炮舰,由于指挥失措,遭敌机轰炸沉没,致使官兵56人牺牲,教训沉痛、深刻。
  关于1955年的作战任务,萧劲光说,军委会议会有安排部署。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贯彻这次党委扩大会精神,继续开展积极的对敌斗争,继续将力量向前伸,依托岛、岸,开展破袭敌人海上交通的作战,截断敌人之补给线;配合陆、空军解放沿海岛屿,进一步压缩敌人,扩大领海领空的控制;积极保护航运、渔业生产的安全。当前,首先要做好解放一江山岛的准备工作,协同陆、空军尽快拿下一江山。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