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贺龙 > 缅怀纪念
|
接龙桥 |
来凤武 |
|
|
在川、湘、鄂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群山怀抱、山青水秀的山城——湖北省来凤县。县城南有一条碧绿的小溪,叫兰河,河面上有座两拱大石桥,人们亲切地叫为“接龙桥”。“接龙桥”三个鲜红耀眼的大字雕刻在坚固的青石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战士贺龙同志,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率领红军来到湘鄂西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贺龙同志来到湖南省龙山县,很快就要进入来凤县城的消息一传开,人们奔走相告。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聚集在兰河大石桥上,想红军,接贺龙。人们填平了路面,铲除了杂草,把石桥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请山寨手艺最高强的老石匠雕刻了“接龙桥”三个大字。 一九三五年六月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贺龙同志率领红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过来了,受苦的人们象潮水般地涌向桥头,敲起了震耳的大芒鼓,跳起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山歌,各族人民杀猪宰羊迎接贺龙同志和红军。“兰河水,清又清,接龙桥上迎红军,贺龙是咱大恩人。……”这首革命歌谣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贺龙同志率领红军三进三出来凤,亲自领导指挥来凤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这就使驻守在来凤的敌四十一师及伪保安团丢魂丧胆。他们对贺龙同志和红军,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尤其是对象征来凤人民革命斗争里程碑的接龙桥,恨之入骨。当贺龙同志和红军奉命北上,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踏上二万五千里抗日征途以后,敌人迫不及待地派人把“接”字改为“截”字,在桥上修起了碉堡,加强了岗哨,并惨杀无辜革命群众,鲜血洒满了桥面,染红了河水。 但是,反动派只能改掉石桥上的一个字,却改变不了来凤各族人民热爱红军的一颗心。一九四九年十月,金灿灿的太阳照亮了来凤土乡苗寨,解放后的来凤人民把“截”字铲掉了,刚劲有力的“接”字又端端正正地雕在青石上。 “接龙桥”,深切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贺龙同志和红军的怀念,将代代传诵,永世流芳。 |
|
回忆贺龙同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