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文集
|
谈交通* |
郭洪涛 |
|
|
(一九八五年) 交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运输的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目前主要有五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邮电是邮政和电信的合称;邮政传递信件和包裹,电信传递语言、符号和图像。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活动,诸如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等都离不开交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科学文化发展等,也必须有相应的交通条件。 远古时候,人类在狩猎谋生活动中就接触到人和物的位移,以及声和光的信息的传递。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也不断改善。新的运输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不断出现,逐步缩短了人们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正如现在人们所说的,世界变小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日行千里”、“翱翔太空”和“千里眼”、“顺风耳”这些幻想,今天已变成了现实。 交通的生产特征和作用 交通的生产特征 运输活动,按照它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过程的运输和流通过程的运输两类。马克思指出:运输业是除了采掘工业、农业和加工工业以外的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本文的内容讲的是流通过程的运输。邮电是信息的传递。运输和邮电的生产活动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活动。其特征: 交通的生产活动是实现人、物的位移和信息的位移或传递。这种生产活动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为社会创造有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但能对其运输对象追加价值,并实现其使用价值。 运输产品是以旅客的人公里和货物的吨公里计量,邮电产品是以信息量和距离计量,这种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因而是不能储存的。 交通设施分为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固定设施如运输线路和电信线路(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和电信网络等)以及港口、车站、机场、邮电局、电台等都是不能随意移动的设施。流动设施是指车辆、船舶和飞机等。交通设施一方面要适应当地客、货运输和邮电业务的季节波动而留有一定后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富余(或短缺)能力又不能进行地区调剂。因此必须组织好均衡生产或分流等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固定设施的效率。 交通的作用 交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并起先行的作用。它是联系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纽带。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有效的运输、邮电生产活动,才能使全部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 各种运输方式合理构成的综合运输网和四通八达的邮电网,可以使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联结成为统一整体,并为加强国际联系提供有利条件。对于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国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开始了产品交换,产生了局部范围内的小量运输。后来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量迅速增加,运输的范围和运输的数量亦相应地扩大和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逐渐形成专门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的行业——运输业和专门传递信息的行业——邮电业。 运输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到今天的航天飞行,邮电从古代的烽火报警到今天的卫星通信,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舟、车的出现 远古人类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以及频繁的迁徙活动,都是凭藉人的体力。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经营农业,农作物需要灌溉,人们大都沿河定居,同水接触多了,就创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易·系辞》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中国制造独木舟已有悠久的历史。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新石器时代“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造独木舟”。 人类早期在运输方面的另一件大事,是懂得驯养牛、马、骆驼和大象等动物,代替人力运送货物,还供人骑乘。古代苏美尔人最早制成用牲口拉的车。中国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表示车的象形字,反映出中国当时的车已有辕和可供乘坐的车辆,并且已经掌握了“驾马服牛”的技术(见《车轴发展史》)。 运河的开凿 人类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中国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就开凿运河——邗沟。秦始皇时挖掘的灵渠把湘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隋朝,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埃及在公元前6世纪~7世纪开挖了沟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 道路的修筑 车出现后,提出了修筑道路的要求。古代的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都修筑过坚固的石砌道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在秦岭地区开辟了著名的“金牛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颁布“车同轨”的法令,使车辆可畅行全国各郡。同时又设置驿站,颁布有关邮驿的法令,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汉朝探险家张骞开辟的经西域连接西方的道路,把中国精美的丝绸经西域运往波斯,以至罗马,这条通道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 造船和航海的兴起 古代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以善于航海和经商驰名于世,而且被当时公认为最好的造船工匠。濒爱琴海的希腊,造船业也十分兴盛。中国在商代,就能制造木船。在周朝,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已有较大规模的内河船。唐代以后逐渐开始了海上贸易。宋代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杰出的造船家和航海家,如唐代的南宫说、宋时虞允文、元朝的罗壁等;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到过马来半岛、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中东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关系。 约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12世纪初,北宋的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了海船使用指南针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种新技术,不久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航海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人类的居住地是球形的;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经过航行之后,写出《物种起源》。航海和造船业的大发展也促进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 航海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沟通了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机动船、火车的问世 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展,导致了产业革命。从19世纪初开始,蒸汽机相继应用于船舶和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上,机动船和火车问世了。从此,开辟了近代运输的新纪元。 1807年,美国发明家R·富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蒸汽机船除运载旅客和货物外,还运送邮件,因此初期也称“邮船”。1819年“萨凡纳”号除机械动力外,还靠风帆。19世纪30年代,完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威廉”号船横渡大西洋取得成功。 19世纪30年代,中国的海上运输中出现蒸汽机船,是英国制造的。40年代初潘世荣等人曾经制造过一艘蒸汽机船。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筹办招商局,中国才自置蒸汽机船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 1825年,英国发明家G·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行驶成功,揭开了铁路运输的序幕。铁路运输登上历史舞台,是世界交通史的重大事件。随后,欧美各国相继兴起修筑铁路的高潮(见《铁路发展史》)。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商人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运营了几个月就拆除了。1880年修建了唐山胥各庄铁路,次年通车。完全由中国自己筹办的第一条铁路,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和施工的、1909年建成通车的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铁路营业里程总长约130万公里。 汽车、飞机和管道运输的兴起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汽车、飞机、管道运输相继兴起。1885年德国人R·本茨制成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汽车。从此汽车登上了交通的舞台,并且很快成为公路运输的主要运输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德、法、意和瑞典等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日本则后来居上。1980年全世界产汽车3836万辆。中国最早出现汽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见于上海。中国的公路,始于1906年修筑的广西的镇南关(今友谊关)至龙津间的公路,长约5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 人类早就作飞行的尝试了。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中国西汉时,有人用羽毛做成大翅膀,从高台上滑翔而下,飞行数百步落地。希腊神话中也有用蜡制翅膀凌空飞行的故事。19世纪70年代西欧有人尝试用热气球进行空中运输,1903年,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制成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双翼飞机,在北卡罗莱纳州飞行成功,这是人类第一次飞上天空。随着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发展,飞机结构不断地提高和完善,飞机的容量不断地大型化,航速越来越快,航空运输已成为运输业中一支突起的异军。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和,于1909年制成第一架飞机。20年代初,北京和天津间的飞行成功后,开始正式载运旅客的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也是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就用竹子连接成管道输送卤水,可以说是世界管道运输的开端。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的增加,现代的管道运输开始发展起来。管道运输具有输送量大、受环境气候影响小、安全性高、输送成本低等优点。初期的管道运输,主要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美国、苏联以及中东的伊朗等盛产石油的国家管道运输发展较快。本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苏联等国,还用管道输送煤炭和铁矿砂等固体物料。 邮政、电信的诞生和发展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动,古代的邮驿就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不过当时专供官府使用,民间通信依靠便人捎带或专人递送。中世纪出现私营的邮递组织。中国商代可能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周朝筑有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邮驿传递军令和政令;汉唐称邮驿,元称站赤,明清通称驿站。在古代,主要利用人力或畜力传输政令或军令,速度较慢。直到17世纪以后,英、法等国开始创立国家专营的近代邮政,既为政府的通信服务,又能适应民间通信的需要。1840年,英国的希尔来我国,建议实行邮政改革,国家发行邮票,采用均一邮资制,这就是近代邮政的开端。中国在1896年正式建立近代邮政,与世界通邮。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这些先进的通信工具很快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在交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电子管的发明实现了远距离、多路化通信,传真技术和图像传送也得到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起,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问世,导致了数字通信和程控交换、终端设备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早期的电信事业创办于清末,当时的电信设施集中于沿海和内地少数大城市。电话约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首先出现于上海,是外商经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交通事业 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展起来的,直到1949年,基础很薄弱,交通线路、运输和通信工具很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营业铁路2.2万公里,公路8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7.4万公里,民用航空线1.1万公里。广大内地缺乏现代交通工具。全国货运量中约有60%由人力车、畜力车和大帆船等古老的运输工具承运。邮电事业方面,1949年全国只有邮局4868处,代办所21460处,其中设在农村的邮局仅有63处;电信网络更为稀疏。机车、汽车等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依靠进口,国内的交通工业,仅能做维修、装配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过35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运输网和由邮路、电信线路组成的通信网。交通线路大幅度增长,运输网和通信网布局有了明显改善;运输工具和邮电设备的数量有较大增长,能修能造,基本配套的交通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设施、技术装备不断加强;客货运输量迅速增加,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也有很大改善。 交通线路的发展 中国自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起,至1949年共修铁路2.2万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3年末,铁路营业里程已增加到5.2万公里,另有各省、市修建的地方铁路3700公里。新建铁路主要有连接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宝成铁路、湘黔铁路和襄渝铁路,有连接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包兰铁路、天兰铁路、兰青铁路、兰新铁路,有纵贯南北的焦枝铁路、枝柳铁路,贯通西南地区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和川黔铁路,还有连接沿海港口的鹰厦铁路、蓝烟铁路和萧穿铁路,使全国铁路网的布局有很大改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铁路里程在全国铁路总里程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4%上升到1983年的25%。现在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铁路。 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国从60年代起,在北京开始修建地下铁道,现已在北京、天津建成地下铁道近52公里(北京45公里、天津7公里),并已投入使用。 1949年全国通车的公路里程为8万公里,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几省,路况很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新建和修复公路5万公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举世闻名的康藏(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以及成都至阿坝、福州至温州、昆明至打洛的公路,海南岛的海榆公路等数十条通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团结。近年修建了北京至密云、沈阳至抚顺、南京至扬州等一级公路和广州至深圳、青海至西藏等二级公路,一、二级公路里程达到1.74万公里,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到1983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为91.5万公里,全国2100多个县和90%以上的乡镇已通公路。 中国的水运条件优越,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大小河流长40多万公里,绝大多数海港和河流终年不冻,适宜发展航运。到1983年底,内河通航里程10.9万公里,比1949年增加3.5万公里,并在沿海干线、长江和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内河和这些沿海、江、河223个港口之间组成河海联运网。中国远洋船队已航行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力量。 航空运输事业,经过35年的建设,已拥有大、中、小各种类型飞机配套的机群,新建扩建70多个机场,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国内航空干线网。民用航空航线已达41万多公里,其中国际航线17.77万公里。中国民航已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国际航线通往18个国家的20多个城市。 中国的管道运输从50年代末期起,随着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盘锦和大港等油田的开发,得到迅速的发展。1958年在新疆建成第一条输油管道,从克拉玛依至独山子,长147公里。1963年在四川建成第一条天然气管道,从川南至重庆,长54.7公里。1976年建青藏成品油管道,长108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成品油管道之一。70年代后期,修建了大庆油田至大连、北京,胜利油田至南京等输油管道,全国已有油品管道和天然气管道1.1万公里。 中国已建成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联系广大城乡的邮电通信网。1983年末,邮电局所总数为5万处,邮路总长度为470万公里,已同11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邮,开始实现邮政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电信方面,1983年末长途电话电路24000路,97%的乡通了电话。已建微波干线14385公里和长途电话电缆11594公里,卫星通信已建有4个A型标准站,同近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直达通信电路。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等现代化通信技术已开始使用,26个大中城市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各省、市、自治区都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交通工具的增加 随着运输网的发展,运输工具迅速增加。1983年末全国铁路有机车10671台,其中柴油机车2734台,电力机车407台,客车17000辆,货车28万辆。全国有民用汽车2326000辆,其中载货汽车1690400辆,客车478000辆,特种车等157600辆。水运部门拥有机动船和驳船1480万吨,其中远洋船舶1005万吨。航空运输有飞机387架。通信设备有市内电话机373万部,农村电话机从无到有近133万部。 交通工业的成长 铁路工业方面,50年代初开始制造机车,现在不仅能制造蒸汽机车,而且能生产柴油机车、电力机车、大型货车、空调客车和地下铁道用的电动车组。造船工业方面,35年来共建造了500多种类型的船舶1.5万艘,其中有5万吨级的油船和2.5万吨级的货船,以及2万吨级以下的专用船舶。中国过去没有汽车工业,从50年代以来,已能制造载货汽车、专用汽车、自卸汽车以及客车和轿车等。1983年生产汽车24万辆。中国制造的中小型民用飞机,早已在国内短程航线上飞行。电信工业方面,现在已能制造机电式交换机,同轴电缆载波系统等模拟设备,并且已开始生产程序控制交换机和光通信系统等数字设备。 运输技术装备的加强 铁路、车站、港口、机场等运输技术装备都得到加强。1983年末,铁路双线里程增加到9183公里,双线率由1949年的3.9%上升到17.8%。安装了自动闭塞的铁路线路6615公里,全国单线铁路基本采用半自动闭塞信号。全国90多个编组站绝大部分建有驼峰调车场。沈阳、北京、郑州、南翔铁路枢纽安装了机械化的减速装置,提高了列车编组能力。铁路牵引动力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占机车总台数的20%以上。铁路装卸机械化比重已达40%以上。 水运方面,交通部直属的15个海港至1983年末,共有泊位3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48个,并建设了煤炭、石油、木材、粮食和集装箱等专用泊位,基本上实现了装卸机械化。轮胎起重机、叉车、牵引车等流动机械和其他各种起重机、散货装船机、吸粮机以及集装箱牵引车等大型专用机械,均能自行设计制造。 公路方面铺设路面和晴雨通车的公路比重已达70%以上。高级、次高级路面达18万公里,桥梁基本上实现永久化。流动的汽车起重机和装卸机械等已在各大中城市使用,为运输大件和散装货物实行机械化装卸创造了条件。沿海港口组织了运输集装箱和大件货物的车队。 民航方面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机场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0多个机场都可以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起降大中型喷气式客机。 客货运输量的增长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货运输迅速增长。1983年全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3.3倍和19倍;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15倍和51倍。1983年长途电话和电报分别为26500万张和18000万份,比1949年分别增长29.5倍和16倍。 货运量中以煤炭、石油、钢铁、矿石、建筑材料和冶炼物资为主,这些物资在铁路和水运的货运量中均占6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客货运输主要靠铁路。后来,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起来,运输结构发生了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在全国总客货运量和周转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49年和1983年客运量分别为:铁路75.2%和22.5%,公路13.2%和71.6%,水运11.4%和5.8%,民航0.2%和0.1%。旅客周转量分别为:铁路83.9%和57.4%,公路5.1%和35.7%,水运9.8%和5%,民航12%和1.9%。货运量为铁路34.7%和46.7%,公路49.5%和31.1%,水运15.8%和17.7%。货物周转量为:铁路72%和50%,公路3.2%和2.5%,水运24.7%和43.5%。1949年没有管道运输,到1983年已占全国货运量4.5%,占货物周转量4%。 货流反映出货物运输的流量、流向等,体现着运输腹地内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生产力布局。中国的资源大多分布在中部和西部,而加工工业则密集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中国货运的基本流向是:煤炭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运到沿海各港后再南运;木材从南、北两头运向中部;沿海工业城市的制成品和进口物资由东向西。 对煤炭、矿石、钢铁、木材、粮食等大宗物资均编制合理运输流向图(包括对流向的规定),作为制定年度月度运输计划的依据。 在运输组织工作中对煤炭、粮食和水泥等大宗散装货物逐步采用专门运输工具和配套的技术设备,以提高运输效率。零星的小件杂货则极力采用成组运输,特别是集装箱运输,以提高运输质量和加快运达速度。 中国在60年代初,就对铁路、海运、长江等干线水运,制定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联运规则。目前已在全国铁路线上4000多个车站及沿海和内河97个港口之间,组成干线联运网,不论经过几种运输方式或几个中转换装环节,均可办理一票直达的联运。目前全国已有县级以上的联运公司150多个,镇级联运站组约500个。 中国的交通事业虽然已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目前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货物运输能力不足,旅客运输超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铁路能力严重不足;港口泊位缺乏,设施配套不齐,港口集疏运输能力有限;内河航道和港口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公路路况差,技术标准低,载货汽车吨位小、性能差;客车数量不足;民航飞机数量少,许多机场技术等级低,不能起降大中型飞机;邮政电信技术也较落后,长途电路少,大城市电话紧张,干线邮运能力不足。这些都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交通的展望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成就。推动了运输通信工具的迅速发展。现在世界上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总长度约3000万公里,其中铁路130万公里,公路2000万公里,内河航道50万公里,管道150万公里,民用航空线路530万公里。近30年来,交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进步,航空运输出现了超音速的巨型飞机;陆运出现了时速可达260公里的高速铁路和时速超过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海运有载重50万吨以上的巨型油船;水运有时速超过50海里的气垫船和水翼船已投入使用;集装箱运输和散装运输得到广泛发展;铁路牵引动力已以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为主;美苏等国的铁路上运行多机牵引的万吨以上的重载列车;载货汽车向大吨位发展。总的趋势是:运载工具继续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运营调度向自动化发展;运输组织向联运、散装、集装箱等成组运输发展;筑路、养路向机械化发展;电信方面由于程序控制交换设备、卫星通信、光通信系统和数据图像等多种非电话业务的出现,正向综合业务数字化方向发展。今天的交通事业已不能和斯蒂芬森、莱特兄弟、富尔顿、贝尔的时代同日而语了。 各种现代运输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铁路运输能力大,运输速度较快,运输成本较低,宜用于中长距离的货物运输,在航空运输不发达的国家,宜用于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公路汽车运输投资少,见效快,机动灵活,运达速度快,能深入乡村和工矿企业,实现“门到门”运输,宜用于短距离的客货运输,它的经济运距正在不断延长。水路运输船舶载重量大,运输成本低,但运输速度较慢,宜用于运输大宗散装货物。海岸线长,河流宜于航运的国家都很重视利用水路运输。管道运输有投资少、成本低、可连续输送等优势,适宜于运输流体货物;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都积极修建管道输送石油和天然气。航空运输速度最高,但能耗大,运输成本高,适合担负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和邮件、贵重物品、鲜活易腐物品的运输。在一些幅员辽阔的国家,各种运输方式大体上已形成这样分工的格局:长途大宗物资以铁路、水运为主,中短途以汽车运输为主;长途客运以飞机为主。公路运输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它在客运量、货运量和旅客周转量总量中,已居各种运输方式的首位。 世界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每次技术革命都为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也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核能将会成为运输的动力。现有核工业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目的,预计不久的将来,安装核动力的商船将航行于海洋上,核动力的应用将会成为运输业技术革命的内容。气垫船、水翼船担负水上短途客运任务将得到推广;陆上磁悬浮高速列车也将由试验发展到正式投入使用;航天飞机多次往返飞行太空取得成功,也为发展新的运输生产力开辟出道路。 中国的交通事业,将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逐步建成一个技术先进的综合体系。在运输布局上,将把东部和中部地区作为加强运输能力的重点,还将加强西部、西南地区运输网络的建设,各种运输方式将得到协调发展和合理利用,形成相互衔接、纵横交错的综合运输网。 中国的交通业将抓紧时机,有选择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综合运输和通过能力。各种运输方式在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过程中,将各有自己的重点,铁路运输将以提高旅客列车编组长度和货物列车牵引重量,加快牵引动力的改革,同时要增加行车密度;水路运输将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为重点,加快专用码头、泊位建设,采用专用装卸设备,推广分节驳顶推船队,增加现代化的专用船舶;公路运输除逐步提高公路路面技术等级外,重点是发展大吨位的柴油车和集装、散装、冷藏等专用车辆,大力推广拖挂车辆;民用航空的重点是增加大型、新型飞机,更新设备,增建或扩建能起降大型飞机的机场,实现通信导航的现代化;管道运输的重点是采用先进的高效设备和遥控技术。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属于信息系统的邮电事业应优先发展,重点要加速改进国际电信和国内长途通信、市内电话、农村电话,发展数据通信,使模拟电信网逐步过渡为数字电信网,以实现统一的综合数字电信网。 * 这是郭洪涛同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1986年版所写的序言。 |
|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