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谢觉哉 > 全文图书 > 谢觉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勤奋的少年
《谢觉哉传》编写组

  堆资山村
  湖南省自古称清浥之地,芙蓉之国,峰秀雁回之境,水碧沙明之乡。    
  宁乡县地处洞庭湖畔的湘中地区,山青水秀,粮牧皆宜,农林并重,自古是美丽富饶的地方。
  宁乡县的西部重峦叠嶂,起伏绵延。这一带有两座山峰自古著名,一曰沩山,乃湘江支流——沩水的发源地,和沩山毗连的另—座当地名山——官山,因宋代抗金名将张浚和著名理学家张南轩父子的陵墓建筑于此而得名。在沩官二山南侧,一个狭长的山冲,一条小溪名叫黄绢水弯弯曲曲地从冲里流出,溪水清澈明净,终年不断,溪的中上游,有一个山庄名叫堆资山,山庄中有一栋依山傍水的粉墙青瓦农舍,名肖家湾。公元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四月初三),一个新生命在这里诞生了。当孩子的父亲知道是个男孩时,顿时欢喜若狂,接连放了三封“千子鞭”向人间报喜。因为在这之前,孩子的母亲连生四胎都是女孩,男孩的诞生标志这个家庭后继有人。虽然后来孩子的父母又连生三男一女,但是除他和一个活到四十岁的弟弟外,其余兄弟姊妹都相继夭折了。在父亲的眼里,他始终是这个家庭未来的唯一希望。他,就是谢觉哉,学名维鋆,字焕南,别号觉斋,辈名泽琛,觉哉是大革命失败党转入地下革命活动后用的名字。
  谢觉哉诞生的时代,中华民族正经受着深重的灾难,列强入侵,瓜分豆剖,中国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堆资山由于偏僻,远离都市,固然不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直接波及的范围,但是也并非“世外桃源”,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这里同样残酷,只是由于风气不开,人们觉醒迟,多数忠厚、善良的人们逆来顺受罢了。
  到觉哉这一代,家中尚有五十亩水田的祖业,除自耕部分外,其余部分出租给当地农民,是一千个自给自足颇有剩余的富裕家庭。父亲谢恢前安份守已、公道为人。有时为穷人抱不平。他喜欢为乡里的公事和豪强打“官司”,由于豪强往往同官府串通一气,因此,常以“败讼”结束,以赔偿损失甚至吃官司告终。
  正是这些复杂的社会原因,促使恢前先生很大程度上站在穷苦人的行列。他痛恨豪强,比较开明,懂得穷苦人的苦衷。他虽然收租,但收的租往往比其他大户人家稍轻,尤其在青黄不接之时,常常把谷子主动借给穷苦人,秋后回收只要很低的利息,甚至分文不收。外地来乡求乞者,他毫不吝惜,“尽其施舍”。因此,在当地甚有声望。
  觉哉的母亲是一个良善妇人。她出生穷苦之家,“穷到有时不能举火”,会劳动,善家务,俭省节约,很受觉哉的尊敬。觉哉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和象征,但母亲从不溺爱他,从小就教他学会喂猪、割草,并且常常给他讲一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说和故事,尽管这样传说和故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应该做好人”、“好人才有善报,恶人必有恶报”的朴素道理早就铭刻在觉哉的心里。
  求学于小金陀馆
  在堆资山对面一座低矮的凹字形山下,有一幢南方农村常见的“八”字槽门的瓦房。这里,环境异常幽静。房后的矮山上松杉葱笼,门前有一丛翠竹,竹旁有一口双眼泉,泉水清澈见底。这就是当地一家很著名的私塾,叫小金陀馆。小金陀馆离觉哉居住的肖家湾很近,仅隔着一片不大的田垅和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溪,本来是觉哉少年时期读书最理想的地方,但是觉哉到十八岁这年才有机会到这里求学。    
  原来,这家私塾由当地一个姓岳的大豪绅主办。他家有良田数百亩,庄园数处,又有两个儿子中了举人,两个儿子中了秀才,有钱有势,成为当地一霸。觉哉的父亲恢前先生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是怕儿子年幼“从他们读书”,“他们更仗师势吓唬人”,因此,请来一位粗识文字的塾师来家里给觉哉启蒙。
  觉哉从小资质聪颖,又异常勤奋。四岁从师,到十一岁时就读完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和《春秋》。但是,到读《昭明文选》、《小题正鹄》、《八铭塾钞能舆集》之类书时,先生不但无法教懂内容,而且连教识生字也很困难了。在偏乡僻野,文化落后,要找到有才学的先生多困难呵,这样,他就只好凭着借到的一本《康熙字典》读一点古典小说之类的作品。家里仅有的《三国演义》、《今古奇观》、《说唐》、《粉妆楼》等,尽管不少篇章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有些能全文背诵,但是没有阅读专门的课本,没有专门的先生指导,自然很难长进,因此耽误了他大好年华。
  直到一九〇二年春天,主管小金陀馆的岳姓豪绅受聘外出,由三十里外的巷子口来了一位叫李藕苏的前清秀才主教,李以才学和正直闻名,父亲才让他到这里读书。
  在小金陀馆,觉哉才开始系统地阅读了《资治通鉴》、《四史》、《方舆纪要》、《天演论》、《海国图志》、《日知录》等书,同时也接触了古典诗词和一些古典名著。他的文学根底开始打下扎实的基础。 
  觉哉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在小金陀馆,他写下了不少好的作文。《三国人才优劣论》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这篇文章运用魏、蜀、吴三足鼎立从形成到消亡的历史史实,论述了人才的优劣对于事业成败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尽管对形成三国的历史原因在分析上远非全面,但运用三国形成的史实论述人才优劣对于事业成败的重大作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他不过十七、八岁。   
  在小金陀馆,觉哉结识了几位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一个叫姜梦周,一个叫五凌波,还有一个叫何叔衡,虽不同塾,也常来往。四人中,叔衡最长,次为梦周,第三为觉哉,最小为凌波。他们是同乡又是同学,彼此志向远大,情趣相投,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后来一同走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列,成了无产阶级的坚强革命战士。
  在小金陀馆,虽然度过了觉哉认为最可宝贵三年,但他仍然感到很不满足。最主要的是除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外,作文是唯一的课,点过一些桐城派的文章。此外,再也接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有一件事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一次,一位县教谕来到小金陀馆,出了一考童生的考题,题目是《天演论书后》,但从先生到学生,从《康熙字典》查到《时务通考》,都未发现“天演”这两个字。谢觉哉后来十分感慨地说:当时新的知识接触得太少,因而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志愿,“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是必然应做的事。    
  从有神论到无神论
  一九〇〇年,觉哉十六岁。这一年,家里遭受了极大的不幸,病魔接连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的生命。
  地理偏僻的山冲,除了能找到一两个普通的中医外,没有别的医疗条件。在这里,人病了靠的是求神拜佛。遭受不幸,则用传统的迷信观念进行图解,这已经是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少年时代的觉哉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走过—段信神的歧路。
  这年九月初,在他的两位姐姐相继病逝之后,母亲又重病在床,危在旦夕,虽求过一、两名中医,但医术不精,并未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他相信了本村的一位谭姓吃斋长者的劝告,决定给南岳的“圣帝”朝香许愿。朝香有“步香”、“拜香”、“饿香”之分。“步香”是最简单的,即从许愿者的家里徒步到南岳圣帝庙;“拜香”即手拿小凳,走三步就跪下去一次,一直跪到庙里;“饿香”,不管路程有多远,要走多少天,一直要饿着肚子,直到进庙朝过香才能吃饭。这里,只有朝“饿香”者最苦最难。觉哉自愿选择了最苦的一种,即还“饿香”。他希望用自己最大的虔诚来感动“南岳圣帝”,救活生命垂危的母亲;他还想以此作为一次尝试,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神灵,也一定会被他感动。从家里到南岳山有四百余里,而且道路崎岖,他饿着肚子(按照迷信习惯,在还乡的路上只能吃未过烟火的水果或喝冷水)极其艰难地整整走了五天,终于遂了南岳山朝香的心愿。 
  虔诚并未救活母亲,仅仅四十八岁的母亲还是死了。觉哉对神灵的信仰开始产生了动摇。直到六年以后的一九一五年,他开始接触了自然科学,才彻底摆脱对神佛的信仰,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论者。
  

谢觉哉传/《谢觉哉传》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