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序言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辉煌的历史留下处处圣迹,像一座永恒的丰碑,耸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
    20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的火种开始在西北地区传播,随即掀起一场红色革命风暴。陕甘宁边区、陕北地区“闹红”的星星之火很快燃为燎原之势。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马文瑞等领导的地方党和红色武装开创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从此,中华民族最富有革命理想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仁人志士云集于此,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延安的千山万壑,留下无数令后世景仰的革命遗迹。仅现行延安市区划之内,就保留重要革命遗址160余处320多个点。“延安革命遗址”成为人们景仰的一个特定词姐。这些革命遗址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和外交等,遍布全市13个县(区),可谓全国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落,为延安赢得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也是延安独特而宝贵的一种资源。
    当你面对这些内涵丰富的革命遗址,就如同面对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这同时又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巨著,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像不朽的灵魂贯穿于其间。凤凰山麓,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入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期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为抗日战争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积极准备。杨家岭原本只是一个居住十几户农民的小山村,毛泽东、党中央在此成功地指挥了抗日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位于延安西河川的枣园,林木掩映,景色宜人,是中共中央书记处遗址。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领导筹备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民主团结与和平建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王家坪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还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被誉为新闻山的清凉山,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造就了成千上万中华英才的抗日军政大学,培育了大批文化精英的艺术殿堂“鲁艺”,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和宜瓦战役的浴血战场等等。这一处处革命遗址,无异于耸立于黄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她们无言地记载着风雷激荡的岁月,她们有形地承载着彪炳史册的业绩。她们是黄土地上的永恒记忆,是中华民族躯体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她们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领略着中国革命延安时期的动人风采,体味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延安革命遗址群,全国人民向往的圣洁之地!
    延安革命遗址,还有一部分至今鲜为人知,即西北革命斗争遗址。这部分遗址大多散布于偏远山乡,研究、发现和保护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马文瑞等为代表的西北革命领导人,当年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发展党的组织,创建红色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足迹连同那些传奇故事一并长留在陕北的群山之中。书中所所入的陕北党组织组建和领导的第一支红军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成立大会遗址,陕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府“陕北省工农民主政府”遗址,西北革命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西北工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遗址,陕北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陕北特委”遗址,陕甘边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陕甘边特委”遗址,陕甘边第一个工农民主政府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遗址等,都是伟大的西北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借此,吴旗镇、下寺湾、象鼻子湾、直罗镇、瓦窑堡、保安等许多陕北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村镇,理所当然地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延安革命遗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能够保存下来,并被保护、展示,可见延安人民对于革命及其先辈的感情有步深厚。自50年代始,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麓、南泥湾、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参议会礼堂、宝塔山等革命遗址恢复开放以来,从祖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绝大多数的人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延安,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延安革命遗址所承载的丰富而深刻的先进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延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1961年3月,延安革命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2年2月,延安市又被列为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些革命遗址因其独有的政治影响,为延安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政治光彩,赋予了她神圣而崇高的历史地位,使一座沉寂千年的高原古城闻名寰宇。
    近几年来,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求真务实,艰苦努力,围绕“革命”这个大课题开展工作。继《延安革命英烈》面世之后,又组织力量编就《延安革命遗址》这本厚重的书稿,对于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延安革命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以致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捧读《延安革命遗址》这部书稿,想到我们有机会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是一大幸事。作为延安人,我们每时每刻都享有着革命圣地的历史荣耀,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手中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者,要树立明确的圣地意识、革命遗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如何更加有效地依法保护好延安革命遗址,始终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在谋求发展、制定规划、实施工程时,务必把革命遗址的保护始终放在首位。要克服那种把发展经济与保护革命遗址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作法。坚决抵制以破坏革命遗址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愚蠢行为。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使每一位延安人都能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革命遗址,努力把延安革命遗址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要意识到延安人继承看一份无价的珍贵遗产,同时也肩负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我们只有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革命圣迹,才能无愧于革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延安的经济社会才会有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延安革命遗址》与《延安革命英烈》是珠联璧合的两本历史大书,是传世之书,不朽之书。
    2003年8月7日于延安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