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弼时故居旁的石阶走上去,左侧有一排4孔石窑洞,这就是周恩来1944年10月到1947年3月的住地。左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当时,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在此居住期间,周恩来为协商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政府,常常冒着来自各方面的危险,九次往返在延安和重庆之间,多次遇险。
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式,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又登上飞机。当飞机飞行到秦岭上空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不大工夫,机身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冰甲,飞机失去平衡,迅速下降。机长急忙命令机械师一面打开舱门,把行李扔出去,以减轻飞机的重量,延缓下降速度;一面要大家系好降落伞,随时准备跳伞。周恩来按照机长的命令沉着地背上了伞包。这时,传来了叶扬眉的哭声,因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小扬眉是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是特地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回延安的。周恩来见状。几步跨过去,迅速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她系好,并鼓励说:“小扬眉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在千钩一发的危急关头,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给了小扬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不一会儿,飞机冲出了冷气团,又昂首飞向高空。
政治谈判是周恩来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周恩来十余年间,先后二十多次往返于延安与国统区之间,而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只住了三年多一点。在长期、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他那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连他的对手也十分佩服。马歇尔惊叹:“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周恩来的寝室陈设简单,他同其他同志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展柜里的皮大衣,是在莫斯科治病时,一位苏联朋友送的。转战陕北时,白天当大衣穿,下雨当雨衣用,夜晚当被子盖,人们亲切地称为“三用大衣”。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胜经济困难,打破敌人的封锁,周恩来带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1943年,他刚从重庆回到延安,顾不得旅途疲劳,立即要了一辆纺车,挤出时间参加纺线劳动。为了提高效率,他虚心请教,很快练出一把好手艺。一天,中央书记处在枣园举行军民纺线比赛,前来围观的群众数以千计。参加比赛的队伍中就有周恩来和任弼时。
比赛结束了,周恩来纺的线被评为头等奖,和任弼时纺的线一起被送到农业展览会上展览,他们俩人还被评为“纺线能手”。
1947年3月,周恩来由此迁往王家坪,18日同毛泽东一起由王家坪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