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陕北宁边区政府遗址——南洼村

    
    (1937.9—1949.6)
    出延安城南门一华里处的凤凰山南麓,有个南洼村,这里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遗址。
    这里原来是个古坟场,边区政府初成立时,动员机关干部在阳山坡打了几孔土窑就开始办公了。以后,每年增建几孔土窑洞,到1942年底共修建37孔窑,分给各厅、室办公、住宿。大生产中经济情况好转,逐渐在山下修建了比较好的办公大院,主要办公区由山上搬到下边。正面5孔石窑,由办公厅使用,这排窑的窑顶上有石刻的“办公厅”三个大字,至今保护完好。最中间一孔窑洞特别大,是专门建造的边区政府会议室。右边一排13孔石窑,从上到下分别由财政厅和建设厅使用。左边也有对称的13孔石窑,从上到下分别是民政厅和教育厅。会议室对面有20间小青瓦房,由其它部分办公使用。31孔石窑至今保存完好。1943年下半年,林伯渠为了照顾党外人士李鼎铭、霍子乐、贺连城等先生的生活,特意在会议室后边山坡修建了14孔石窑,让他们从上山沟的小土窑搬来居住。1944年,在这14孔窑的东边又修了7孔石窑,林伯渠住侧面的3孔窑。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这些故居也都保存完整。
    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7年9月6日正式成立,1949年6月14日由此迁往西安,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结束。延安时期,边区政府一直由林伯渠任主席,先后任副主席的有张国焘、高自立、刘鼎铭、刘景范、杨明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领导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十多年,有效地领导边区人民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不仅使边区得到了发展,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进攻,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革命斗争,被毛泽东称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成为新中国的雏型。
    第二届参议会后,边区政府实行精简,将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并了四分之一。边区政府直属机关由35个减为22个;边区税务局、所由95个减至65个;边区办公厅等65个单位原有人员469人,合署办公厅只留279人。边区党政军群共减脱产人员4000多人。这样,不但减少了财政支出,而且增加了生产战线的劳动力。
    边区政府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使贫穷的边区变得经济力量雄厚起来。150万边区人民不但供给延安12万非生产人口的吃用,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仅1941年就缴公粮20余万石。
    陕甘宁边区是各革命根据地中第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区域。1941年各级政府机构实行的“三三制”是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为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提供了经验,对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参见《伟业胜迹》)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