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厅一排靠山五孔石窑洞中间的一孔大窑,是边区政府的会议室,窑高4米、宽4.5米、深6米,面积24平方米。
当年的会议室中间,放着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桌,四周摆着一圈长条木花椅,木椅后边放着长板凳。两边窗台下边各有一个木炭火盆,桌子上放着两个粗瓷茶壶和十多个茶杯,墙壁上挂有奖旗和奖状。
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把陕甘宁边区当作“试验区”,各项政策都在边区试验、完善、推广。因此,对边区政府的工作很重视。
有许多会议,林伯渠让李鼎铭副主席主持,讨论中更注意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林伯渠一贯作风民主,认真听取各方面代表提出的意见。1941年,延安城市建设委员会提出拆掉城墙,重新规划延安城市建设。延安市商会有人说:“延安的城墙不能拆,它挡不住敌人,可以挡住洪水。”林伯渠听后,亲自登上城墙,观察地处三叉口的延安城与上游水位情况后,作出了不拆城墙的决定。一九四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南河涌来特大洪水,南关的戏台像一只脱了钩的船一样被水冲走,但由于城墙的阻挡,延安城区安然无事。林伯渠说:“好!好!这个建议顶事了。”
就是在这个会议室里,讨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于1943年5月8日公布。内容有10条:“①忠实施政纲领,贯彻法令、决议。②坚持民主集中制,严守政府纪律,服从整个利益。③调查研究,深入检查,总结经验。④积极负责,发扬创造精神。⑤公正廉洁,奉公守法。⑥互规互助,正人正己,贯彻‘三三制’精神。⑦爱护群众,密切联系群众。⑧爱护抗日军队,积极帮助军队。⑨提高政治警惕性,严防敌探奸细。⑩努力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条都注释有具体要求。这个公约,边区干部确实落实到了行动上。
边区政府把增产节约当成一项大事来抓。1942年12月,边区政府在这里专为增产节约问题开会,讨论制定了以下五项措施:“①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经济。②保证给养外,其它消费概需厉行节约。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要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滴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约。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③集中力量于急用的经济事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度,并加强其管理和监督,开展反贪污浪费斗争。④爱惜民力,节约动员,不浪费一个民工、一匹畜力。⑤保持廉洁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
为了节约开支,边区政府从1942年开始,实行财政统筹统支的办法,就是由政府统一供给津贴费和一部分生活费、办公费,不足部分由机关和个人自给。1944年,林伯渠给自己订的增产节约计划如下:“①从农业上完成细粮两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办法)。②收集废纸交建设厅。③自一九四四年正月初一起,戒绝吸外来纸烟。④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这年,林老种的萝卜,长得又粗又长,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外国记者为此专门采访。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制订的增产节约计划张贴在他陈设简陋的土窑洞里,约好与夫人王定国共同执行,并接受别人的监督。他们在居住的窑洞旁边种上菜,喂了猪,被评为增产节约的模范。
1997年,为了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60周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制作了《边区简史展》,版面就陈设在会议室里,供游人参观。(参见《伟业胜迹》)